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古代,本该严肃正经的朝会上,发生过哪些荒诞不经的有趣故事呢?

中国古代,本该严肃正经的朝会上,发生过哪些荒诞不经的有趣故事呢?

中国古代,本该严肃正经的朝会上,发生过哪些荒诞不经的有趣故事呢?古代朝堂轶事11则(不一定全是在朝会的)1、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欲选拔宰相。当时心中有两个人选:一个是自己的亲戚魏成子,一个是大夫翟璜。魏文侯在朝中问自己信任的臣子李悝的意见

古代朝堂轶事11则

(不一定全是在朝会的)

1、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欲选拔宰相。当时心中有两个人选:一个是自己的亲戚魏成子,一个是大夫翟璜。魏文侯在朝中问自己信任的臣子李悝的意见,李悝点拨魏文侯选了魏成子做宰相。

议论完毕,李悝走出王宫。很想当宰相的翟璜早已在外面恭候多时,不由分说把李悝请到家里,问他结果如何。

李悝说:组织决定了,由魏成子做宰相。

翟璜:我实在也不是谦虚……哎?不对啊?不是我?

确认了宰相人选不是自己后,翟璜脸都绿了:我哪里不如魏成子了?那些对国家有功的贤臣,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包括先生你,不都是我推荐给大王的?我会比魏成子差?

李悝:你推荐的那些人,都只是大王的棋子,所谓食君之禄罢了。魏成子聘请来给大王办事的卜商、田子方、段干木等人,那都做了大王的老师、好友,那是你推荐的人能比的么?(我自己骂自己)

翟璜想了想,拜服:说的对,我服啦!

典出《史记·魏世家》

2、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时,商鞅投奔秦国。商鞅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

第一天,商鞅与秦孝公对坐,议论。

商鞅:大王要顺应王道,以仁政治国。

秦孝公:zzZZZ

谈完之后秦孝公叫来景监臭骂一顿:你推荐的什么弔人,完全就是百无一用的辣鸡。

景监好歹是再次为商鞅争取到了机会,但他也警告商鞅别再瞎bb了。

第二天,商鞅与秦孝公对坐,议论。

商鞅:大王当此乱世,在外需编练军队,在内要用酷刑使百姓畏服,如此方能强大。

秦孝公:喔唷,有丶意思,不过还是太空泛了。

商鞅仍未被召用。但秦孝公允许他明天再来谈一次。

第三天,商鞅与秦孝公对坐,议论。

商鞅:大王,小人这儿有几本比如《10招教你废除世卿世禄》、《严刑峻法的100大好处》、《二十等爵位制详论》等系列丛书,大王要不要看看?

秦孝公:卧槽?快到寡人碗里来吧!

典出《史记·商君列传》

3、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兼并韩国,扫灭赵国、魏国,天下已占据半壁江山。而尚未被秦军占领的安陵国只是魏国贵族的封国,国君为安陵君。秦王不想在这个小小的封国上费心,就提出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方圆只有五十里的安陵国,反正“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嘛。没想到安陵君拒绝了。

安陵君派出唐雎出使秦国,秦王在偏殿接见他。秦王问责道:给你脸不要脸,本来因为安陵君名声很好,寡人给个面子跟你们换,很便宜你们了。安陵君拒绝寡人的条件,怕是不给寡人面子了?

唐雎:安陵君的土地再小,那也是祖宗传下来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大王别说出五百里,就是一千里我们也不换的。

秦王怒极反笑:你知道把寡人惹火了会有什么后果吗?

唐雎:不懂。

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那么大王知道把老百姓惹火了会有什么后果吗?

秦王:老百姓除了bb几句,还能干嘛?

唐雎:那不过是没用的人而已,历史上有四个老百姓,专诸、聂政、要离,他们发怒的后果,想必大王也知道。

秦王:咦,不是说四个?这不只有三个吗?(大王你关注点错了)

唐雎起身拔剑:加上我不就是四个了吗?

秦王拜了又拜:害,先生请坐,差不多得了。寡人服啦!

典出《战国策·魏策四》

4、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面孔较长。孙权一次召集群臣议事,看见诸葛瑾的脸,就想揶揄一下。他命人牵来一头驴,写了个纸条挂在驴脸上。群臣定睛一看,纸上赫然写了“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

众人顿时哄堂大笑,诸葛瑾面露尴尬之色。忽听一个脆生生的声音:请借我一支笔,让我添两个字吧。

孙权一看,原来是诸葛瑾带了他儿子诸葛恪过来。此时诸葛恪跪在地上,向自己讨要一支笔。

孙权好奇诸葛恪想写什么,就让大臣给他一支笔。只见诸葛恪起身,提笔在驴脸上的纸条上添加两字。

孙权待他写完,定睛一看。只见纸条上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

孙权和群臣都哈哈大笑起来。孙权就让诸葛瑾把这头驴牵回家了。

典出《古今谭概》

5、三国时期,曹魏魏文帝时的太傅钟繇有两个儿子钟毓、钟会,年纪小小就有聪慧之名,连魏文帝曹丕都听说了。曹丕颇想见见这两个神童,一次朝会就让钟繇把两儿子带来。

钟毓、钟会两个十三岁的孩子跪在殿前。只见钟毓脸上瀑布大汗,旁边的钟会则一点汗也没有。

曹丕:钟毓你为毛满头大汗?

钟毓:害怕,我控寄不住我寄己。

曹丕:钟会你为何不出汗?

钟会:我更害怕,汗都不敢粗来惹。

典出《世说新语》

6、唐朝魏征以直言进谏留名青史。不过他说话太直,经常在朝堂上让太宗在群臣面前下不了台,所以太宗有时也挺讨厌他。

一天退朝后,魏征有事先走了,太宗笑着对群臣说:老魏那家伙总是拆朕的台,你们说说,他有没有什么喜爱的东西,朕想想办法调戏他一下。

一个近臣说道:别的没听说过,不过老魏爱吃醋芹。

第二天,太宗摆宴席,特地放了三盘醋芹在魏征桌子上。魏征是真爱吃醋芹啊,饭没吃几口,放醋芹的盘子就空了。

太宗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对魏征说道:你个老小子还说自己没啥爱好,今天被朕抓到把柄了。

魏征老脸一红:圣上英明领导,我们做臣子的也没什么危险的癖好,上梁正下梁不歪嘛。臣也只是好吃这小小的醋芹罢了。

太宗闻言抚掌长叹。

典出《龙城录》

7、欧阳询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人擅楷书,有文采,不过政治敏感度不高,很会让权贵们下不来台。

一次太宗朝中设宴饮。酒至半酣,太宗要群臣表演射箭之技。当时在场的,饱读诗书之人多的是,但精于射艺的可没有。可天子要看表演,群臣只得从之。

这当时的精彩表演是没留下来什么资料,不过,欧阳询也在那次宴会中,他看了群臣们的射箭表演后即兴作的一首诗流传了下来。

嘲萧瑀射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

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

十回俱著地,两手并擎空。

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朝重臣宋国公萧瑀拙劣的射术。

8、唐朝大中十二年正月初一,宣宗皇帝在皇宫举行元旦朝会。当时已八十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因德高望重被推举为领头人,代表文武百官向皇上恭贺新年。

朝会举办地含元殿的大门距离平地是十五米之高的距离,殿前延伸到平地上的是三道长达七十五米左右的龙尾道。柳公权必须在平地上从龙尾道的起点一步步走上含元殿,中途是不能停下来休息的。

柳公权八十岁的人了,等走到含元殿里早已体力透支。接下来他要朝皇上叩首并高唱贺辞“元天首祚,景福维新,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与天同休”。

但柳公权因为体力不支,导致念贺辞出了差错,把“和武光孝皇帝”念成“光武和孝皇帝”。这之后他被御史弹劾罚去一季的俸禄。

当时公论都对柳公权这么年老还不致仕颇有微词,此事发生后也都是幸灾乐祸。

典出《新唐书》

9、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主持了一次科举殿试。

那次太巧了,两位举子王嗣中、赵昌言同时交卷呈上。赵匡胤大略看了一遍,觉得两人文才见识不相上下。殿试结束,赵匡胤以此二人为状元人选。他犯起了嘀咕,到底钦点谁为状元好?

赵匡胤把二人叫到跟前,沉默良久,道:你俩,打一架吧。

王、赵二人:???

赵匡胤:(๑ •̀Δ•́)

皇帝是行伍出身,文的分不出高下,简单,来武的。

王嗣中明显反应快,已瞧出皇帝不是开玩笑。当即沉喝一声,挥拳打赵昌言的头。

赵昌言还在愣神,只是条件反射一缩头,帽子被王嗣中搂了下来。

王嗣中抓着赵昌言的帽子给赵匡胤过目:圣上,是臣胜了。

赵匡胤龙颜大悦,即钦点王嗣中当了状元。王嗣中即被戏称为“手搏状元”。

典出《宋诗纪事》

10、清朝乾隆年间的体仁阁学士刘墉一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触怒了乾隆。乾隆决定治一治他。

乾隆当堂写了两个纸条放进盒子里,命人送到刘墉面前。

刘墉:万岁爷这是什么意思?

乾隆:朕写了两个阄,一张是“生”,一张是“死”。你抓阄吧,是死是活就看天意了。

其实乾隆写的都是死,就是为了吓一吓刘墉,给自己出口恶气。

那刘墉哪里瞧不出来乾隆的心思。只见他信手从盒子里拿了张纸条出来,还没等乾隆反应过来,刘墉将手中纸条吞下了肚!

刘墉将盒子中剩下的那张纸条展开一看,对乾隆道:万岁爷,这张上面是个死字,可知臣刚才抓到的必是生字了。

说得合情合理,一点也没有逻辑上的问题。乾隆没奈何,只得宣布赦免刘墉。

乾隆心里那个憋屈啊,不仅没吓到刘墉,自己还更生气了。

典出《大清稗史》

11、乾隆任命纪昀为《四库全书》总纂官。

盛夏里的一天,纪昀和同僚在书馆校阅书稿。因实在受不住天热,他把上衣脱了,光着膀子边工作边和同僚说笑,十分不成体统。

这时下人报告乾隆来视察了。脚步声都已经听得到了。同僚们连忙披起袍服,但纪昀体胖,欲穿衣已来不及。为了避免在皇帝面前失仪获罪,他只得伏身钻到一个低案下面,用椅子把自己遮起来。

乾隆走进房间,点头示意官员们继续工作。他拿过一把椅子坐下,信手拿起一本书就看了起来。

这一坐就是两个小时。

纪昀趴在书案下面早就累得浑身筛糠,但他不敢抬眼看乾隆走了没。过了一会儿,快撑不下去的纪昀微微探出半个头,问室内同僚:老头子走了没?

只见同僚们个个笑而不语。有的还使劲朝纪昀打眼色。忽听另一边传来一声咳嗽,纪昀转头一看,乾隆意味深长的表情映入眼帘。纪昀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

乾隆命太监将衣服递给纪昀,待他穿好,乾隆故作严厉地问道:大胆纪昀,你给朕解释一下,老头子是什么意思啊?

纪昀不慌不忙叩拜道: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所以是“老头子”。

乾隆哈哈大笑:是在夸朕啊?那就原谅你了。

典出《清稗类钞》

以上故事多出自稗官野史。当做轶闻故事一笑置之即可,无需深究。

我的其他答案还有一些好康的,来看看吧,我房间还蛮大的~

上一篇: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下一篇: 八旗轶事(七十五)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