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王作乐
《拾遗记》云: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楚怀王之时,举群才赋诗于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难老,虽《咸池》、《九韶》,不得比焉。每四仲之节,王常绕山以游宴,各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仲春律中夹钟,乃作轻风流水之诗,宴于山南;律中蕤宾,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后怀王好进奸雄,群贤逃越。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全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其山又有灵洞,入中常如有烛于前。中有异香芬馥,泉石明朗。采药石之人入中,如行十里,迥然天清霞耀,花芳柳暗,丹楼琼宇,宫观异常。乃见众女,霓裳冰颜,艳质与世人殊别。来邀采药之人,饮以琼浆金液,延入璇室,奏以箫管丝桐。饯令还家,赠之丹醴之诀。虽怀慕恋,且思其子息,却还洞穴,还若灯烛导前,便绝饥渴,而达旧乡。已见邑里人户,各非故乡邻,唯寻得九代孙。问之,云:“远祖入洞庭山采药不还,今经三百年也。”其人说于邻里,亦失所之。
综观全全篇,考虑到中国第一座封号的屈原庙是磊石庙的历史事实。这个洞庭山指的是磊石山无疑。
这个故事虽然是文学作品,有些神话的味道,但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真实性。因为磊石山是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张乐洞庭之野、凤凰应律的地方,后世还传为黄帝“乘龙升天”之处,有凤凰台、神鼎山、黄陵山等古迹存在在罗子国地,怀王来此模仿一把黄帝的韶乐,作下一统华夏的梦想,的确是有可能达到此山来作仙乐的。(参看后文《熊湘山考》)说不定这仙乐的歌词就是屈原的《湘君》《湘夫人》,这才可以成为潇湘之乐的成仙主题。
这个真实性,就是怀王到了罗子国。
时间应该在怀王上任初年,公元前321年前后,楚怀王带着屈原等文人及楚宫乐师,来到洞庭磊石山(万岁山)上,模仿黄帝张乐洞庭之野,特意在此作潇湘仙乐。
这一年屈原22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屈原后来也隐居此山,在此投江。说明磊石山就是洞庭山。磊石山距夫夫山(华容天井山,其北有望夫山)120里,跟《山海经》记:夫夫山“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洞庭山”相吻合,可证。(如果按今人所说洞庭山是君山,也在罗国之地。)
根据汉东方朔《哀命》所云:“……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离。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伤离散之交乱兮,遂侧身而既远。处玄舍之幽门兮,穴岩石而窟伏。从水蛟而为徒兮,与神龙乎休息。何山石之崭岩兮,灵魂屈而偃蹇。……”综合两文而说,不难断定,屈原选定沉江殉国来汨罗后“测汨罗之湘水”,居住的环境,则是深藏、或穴居,也说明屈原居住在汨罗的时候,不单是玉笥山,而且还有磊石山。因为汨罗渊这个地方只有磊石山是石头山,而磊石山南就名龙窝,原有一个石洞(今磊石电排口),正是灵洞所指。《山海经》记洞庭山和荣余山为神山,上有祠祭龙神,所以祭品中出现“五彩”字眼,这儿的汨罗龙舟成为纪念屈原的端午发源地,磊石山的历史记载中有洞庭湖第一座洞庭庙。
那么作乐的事实,会不会在这个地方发生呢?
因为历史资料欠缺,这个事实只能从已经出土的文物来进行判断。
磊石山北坡(白塘)开河和江南堤修筑时发现了大量商周时代的文物。其中出土有猪磬、凤磬等,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击奏乐器。
2021-11-25 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报道:时年12月12日,汨罗市白塘乡曹家村一名15岁少年在一基建地玩耍时,发现了一器物。后经汨罗文物部门上报,专家鉴定,此器物为商青铜豕磬(一种古代打击乐器)。该青铜器长52厘米、宽28厘米、厚1.5厘米,重13.05公斤。整个器形保存完整,做工精细,纹饰精美。敲击时可发出9种清脆的声音,是青铜时代重要礼器,目前,该器物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音乐学大师杨荫浏先生说:“象一手执槌击磬的情形。”已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唐兰先生说:“象击石,即石形(卜辞石作),上象其悬。”《尚书·益稷》:“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说的是传说时代的原始居民在劳动之余,以石工具箱击,并装扮成百兽,应节起舞以自娱,从而有了最原始的石质打击乐器和最原始的舞楚青铜罄乐。
2020年10月8日晚,汨罗市长乐镇长乐中学教师公寓楼建设工地施工时,意外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经文物专家鉴定为商兽面纹铜铙,为国家一级(乙)文物。铙是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间隆起部分小,正中有孔,每副两片。常和大钹配合演奏。多用于吹打乐。
这件铜铙通高52厘米、铣长33厘米、鼓间23厘米,重33公斤。该兽面纹铜铙出土于海螺山,文物专家认为,应为祭祀自然神灵所用。
《湘阴县图志》中也记载在青山附近曾经打捞上来一周铜钲,放在营田易氏家中。铜钲是古代军队里面,发布信号,约束步伐的一种军乐器,在《诗经·小雅》中有记载,钲以静之,鼓以动之,所以,铜钲它跟錞于一样有鸣金收兵的意思。其记:周铜钲,周燮祥《玉池山樵集周铜钲歌序》“钲,钟形而扁,两栾棱然。栾径舞高七寸有半,栾围二尺三寸有半,参分栾围去,一为舞围,鼓间凸起,作鹰隼、蛇虺状,质镂文如篆籀。甬其端长五寸,围六寸,空中,上下通甬,近舞约寸许,丰如鼓腰者寸。腰有乳四,厚五分,重四十有二斤。证诸《博古图》,盖周钲也。土人于洞庭湖之青山掘得之,藏营田易氏。”
说明商周时代,古罗地就有了较为普遍的文化娱乐活动。这块自古清绝之地,为什么出现了商周时代的乐器?
这个原因直指黄帝在此登熊湘山,完成全国统一大业;也在此张乐洞庭之野。故而黄帝之后的帝王都会模仿黄帝来此张乐。或者说磊石山至长乐这座罗山,曾经是商朝时代的洞庭中心之地,应该还有没有发现的商周时代的古都。
所以有理由相信怀王到此作仙乐,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怀王至此,当然是罗子国一件最为盛大的事情。自然罗侯守陇公必然亲自陪伴。那些仙女也就是罗子国精心挑选的细腰美女,吹拿弹唱自然不在话下。洞庭龙神庙的巫歌巫舞,也可让人进入神仙境界。磊石山南就有一个仙洞,自然可以进入找一把洞中美女,而帝女居住洞庭山的传说,自然也可以在晚上的梦境中相会。
磊石山上楚时就建有楚王狩猎的离宫,也可能也名成了云梦台。
《元和郡县志》就明确把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古称云梦泽,记在了巴陵县南七十九里,这个距离正好到达了磊石山这片水域。青草迷迷,水气蒸腾,自有云梦之象。
欢乐过后,自然是狩猎。这也正是罗子的特长,这个地方深山老林有幕阜山,打老虎、捕鸟自然不在话下。洞庭大洲上的麋鹿也成群成对,有本事也可收获满满。
这片丰富的自然资源,下水有战船,陆地有快马,肉食有牛羊。“牵羊卖羊,买到河夹大塘”的民谣并不是乱唱的。
大家都不知道的是,这一次怀王作乐,传说发生了一件与芈月相关的大事。
据史料介绍,芈月为秦宣太后,即宣太后,出生古罗国贵族家庭,为秦国相穰侯魏冉之异父姊、后为秦惠文王妃,生子秦昭襄王。宣太后起初是惠文王的妃子,称芈八子。惠文王死后,由惠文王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薨逝,由武王之弟、也就是芈八子所生的公子则即位,即秦昭襄王,芈八子因此成为王太后,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相,驱逐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及其党,宣太后始失势,甚至被范雎废去王太后之位,次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后逝世,葬于芷阳郦山,谥号宣。
芈月一生波澜壮阔、纵情恣意,她在至高处把持朝政呼风唤雨,太后称谓亦始见于她。她就是千古太后第一人,秦始皇之高祖母。她执政四十一年,以一介女流之身,纵横于列国之中,左右着整个战国的时局,国力日盛,为秦始皇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上位,楚、韩、赵、蜀等国派使者朝秦。秦国得到与中原诸侯相同的礼遇,巴蜀攻楚。此年芈月在云梦泽汨罗江诞生。
罗国的首领为守垅守正两兄弟。守垅为罗侯,守正辅助兄长。守正娶向氏为妻,生女芈月、生儿芈戎。守正在芈月2岁、芈戎半岁时病死,向氏改嫁。
芈月是如何到楚宫去的?这个过程中有个神奇的故事。
罗宣王守垅之父为凌公,因开拓长沙有有功,复罗地为罗子国,后写出《罗氏族谱》。但没有做到与楚国平起平坐,还是心有不甘。
公元前337年端午节,罗宣王带领众人到龙王庙祭祀龙王,以保洪灾无难、天下太平、五谷丰端、人丁兴旺。他站在熊山磊石山头北望枝江故都,想起先祖黄帝在熊山作韶乐一统天下的故事,心中又点燃起复国的梦想。
祭龙仪式开始时,磊石龙洞的气流冲出形成一条巨龙升腾而去,在洞庭湖上空久久盘旋,好久才散发。
罗国星相大师芈詹,后称詹真人却大声呼喊“恭喜罗王,龙呈祥瑞,罗室要出贵人了。”罗王问为何?“昨晚我夜观天相发现南方有一耀眼之星与火星同耀,这颗星是千年才出现一次的,今天临产的婴儿肯定就是。”罗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而这一天,又发生了一件足以让人恐惧的事情。
天上突然飞来了一颗巨大的陨石,巨大的光芒划破白昼,轰隆一声巨响就撞击在向母湖西边的沙洲,顿时沙石四飞,水花四溅,成一巨大的洞坑,不一会儿,方圆200多平方米坑内一下就被地下水灌得满满的,还不时发出光芒。后来此坑被人名为龙坑洞。
芈詹跑到此地一看,大感惊奇。他说这是龙星落地,真龙下凡,水中之光为阴光,此地必定出真龙女贵人啊。
旁边也有人说这是灾相,阴盛阳衰啊。
罗宣王心中就直打鼓了。
罗宣王返回到罗城,得知城中只有弟媳向氏已经临产,心中有所不甘。为什么自己的王后就没有一个今天生产的呢?
晚上,弟弟那边传来向氏产了一个女婴的消息。
罗宣王大失所望,想起阴盛阳衰的灾相说法,就认为是不祥之兆。
果然,两年后其弟病死。罗宣王于是将向氏这不祥之人赶出了罗城。
向氏回到娘家向母湖,嫁给了一个姓魏的苗人,是个单身猎户。芈月自小跟着继父上山打猎捕鸟,下湖网鱼;跟着继父练武,喜欢苗族舞蹈、喜欢穿苗服、喜欢看苗人跳巫舞,作派跟一个男孩无异。她6岁时就组织小朋友斗渔霸,10岁时就出落得亭亭玉立,其组织能力和魄力就异于常人。
公元前321年楚怀王上任的第二年中秋时节,怀王带着小妹芈姝、屈原等文人和乐师浩浩荡荡南巡到了磊石山驿站的离宫云梦台,演奏出楚国的潇湘仙乐。在黄帝张乐的磊石山、凤凰台上热热闹闹了一个白天。
晚上怀王睡在磊石离宫,梦见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她说是龙王之女,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给怀王享用。怀王立即宠幸了那位龙王之女。
龙女临别之时告诉楚怀王说,如再想臣妾的话,就来此地找她,早晨是“朝云”,晚上是“行雨”。起床后怀王对春梦不解,问屈原,屈原说此山曾经是舜帝二妃所居之地,可能是您要得到贤妃吧,怀王高兴得哈哈大笑。
中秋节的白天怀王到罗城去察看,经过河塘向母湖时看到了一湖美丽的荷花,其中有一朵并蒂荷花异常的鲜艳。怀王让船停了下来。屈原介绍说二妃寻舜帝,溺在对岸湘山湘水边,所以这青草东汊年年有美丽的荷花盛开,这并蒂莲是二妃所化,比所有的莲花都美丽,这里的人都叫她妻花。
怀王哈哈一笑,说怪不得怪不得,这荷花美得这么艳。
这时,一条小渔船从荷丛中冲了出来,差点就撞着了怀王的船头,只听一个小女孩喊:“别动她,那是二妃。”
这女孩正是芈月,穿着一身苗族服装的芈月,在荷塘妻花的衬托下就像刚刚出水的芙蓉。
怀王吓了一跳,仔细一看芈月跟梦境中的美人是一模一样啊。还没等怀王反应过来,芈月一溜烟将船划走了,留给怀王的是一片银铃般的笑声。
到了罗城,怀王的心思还在芈月身上。罗宣王热情接待,屈原顺便将他在罗地所看到的部队操练情况、罗民生活生产情况向怀王做了介绍,怀王非常满意。怀王问宣王可否认识那个向母湖穿苗服的女孩?罗宣王心中一惊,那不是被他赶走的侄女么?他不知怀王心思,屈原连忙解围,说今晚在罗城观月,你可以让那女孩来陪陪楚王。
晚上芈月来到罗城,却跟芈姝玩成了好朋友,芈姝强烈要求怀王把芈月带回楚宫。怀王也正有此意,就顺水推舟把芈月带回了楚都,成了芈姝的婢女。后又被怀王认成了义妹,随着芈姝嫁入了秦宫。
罗城西北的向母湖(今芈月村),生活的是和罗国一起南迁的向氏后人,传说芈月母亲在此地出生。
据《湘阴县图志》记载:向母湖,在公悦围,水出龙塅闸口入汨。据传因纪念芈月母亲在此地养育芈月,所以名向母湖。
这儿也产生过芈月庙,根据河市90岁读过私塾的老人黄俊杰回忆:原来在河市镇三星渡附近有一座芈月庙,1937年毁于日本鬼子的炮火之中,据说是向母湖人为纪念芈月而建的。
这儿还有一个地方叫芈月湾,其实那弯道是罗水的一节,附近有晒尸墩,因为近向母湖、芈月庙,所以向氏人叫成芈月湾,有人也把它叫成月亮湾。今天芈月湾文旅游项目正在开发,向母湖边的村也名成了芈月村。
罗人迁入汨罗江时,这儿原来是三苗国之地,被称为“楚蛮”。所谓“楚蛮”,即楚地少数民族,其主体是三苗的遗裔,芈月自小就生活在三苗风俗之中。
一九八四年有专家公布了一项令世人震惊的研究结果: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芈月。专家认定兵马俑的造型头饰大都是苗族人的。芈姓家族,一直是楚、罗的构成核心,远古的苗人传统习俗,代代沿袭,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男女阿房宫玉人,男性玉人头顶梳的是“偏髻”;阿房宫“北司”遗址发现有“芈月”两字的铭文;同样,秦俑坑兵马俑头上亦发现有“偏髻”,身上有“芈月”两字铭文;都证明头顶梳有“偏髻”和苗人、罗人、楚人的习俗密切相关。所有这些“土人”特有的“歪髻、偏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苗人推向罗人、罗人推向楚人、楚人推向北方。
这些都说明芈月与罗子国、与苗族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并对苗族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喜爱。
从这些迹象表明,芈月出生在罗子国或者在罗子国这个地方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正是这一次经历,屈原机智为罗宣王解围,罗宣王对屈原大为尊敬。屈原后来到达罗子国后,罗宣王把屈原捧为上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