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清代的起居注馆与《康熙起居注》.pdf 2页

清代的起居注馆与《康熙起居注》.pdf 2页

清代的起居注馆与《康熙起居注》.pdf 2页清代的起居注馆与 《康熙起居注》郑 岩 中央民族大学 100081【摘 要】清代于康熙九年(1670年)创置了立馆设官修起居注的制度,其后的雍、乾两朝都有调整和变化

清代的起居注馆与 《康熙起居注》郑 岩 中央民族大学 100081【摘 要】清代于康熙九年(1670年)创置了立馆设官修起居注的制度,其后的雍、乾两朝都有调整和变化,直至嘉庆朝终成定制。 《康熙起居注> 是清朝第一部正式的起居注,康熙帝本人对于起居注官的看法,直接导致 了起居注馆的变动和最终裁撤。《康熙起居注》与 《实录》相比较,有其独特的 史料价值,但也存在若干缺陷。【关键词】清代 起居注馆 康熙起居注中图分类号:I(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067(2010)02-0134-02自汉代以来,皇帝皆有起居注。南北朝多以著作郎任其事;北魏置嘉庆朝对起居住馆及其官员的设置遂成定制,《光绪会典>及 ‘事 起居令使,是为设专官之始;唐制以门下省之起居郎和中书省之起居舍例》中对于起居注馆的记载与嘉庆朝相同。 人分掌起居注。虽然起居注的修撰受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但是各二、起居注官的职掌与起居注册的保存 朝的兴修,断断续续,不能保持完燕性和连贯性。起居注官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通常每 日满汉记注官各一人侍值。清代则不同,建立了立馆设官修起居注的制度,使我们今天还能看有时会有三人或更多,如康熙十九年闰八月十一日丁酉,起居注官及扈 到保存相对完整的起居注。

清代的起居注馆正式设立于康熙年间,此从起居注官共有五名。皇帝御乾清门、瀛台听政,御太和殿视朝,有事坛 前,清太宗皇太极曾命库尔缠等记注政事;摄政王多尔衮在入关初年也庙,阅祝版,御经筵,耕糟,视学,殿试读卷,外番来朝。上元除岁,赐宴,大 曾命史官按 日记录其言行,即今天我们看到的 《多尔衮摄政 日记》。清阅,校射出师,命将凯旋,迎劳受俘及每岁勾决重犯,记注官皆分日侍值。 代的起居注馆最初设立于康熙九年 (1670年),据光绪朝 《钦定大清会典凡谒陵、郊猎、驻跸南苑、巡狩方岳,记注官皆扈从。 事例》记载:“康熙七年,内秘书院侍读学士熊赐履奏准,请遴选儒臣簪记注官每 日记注的册籍 ,要书明月 日及该记注官的姓名。每月满汉 笔左右,圣躬一言一动,书之简册,以垂永久。八年,给事中魏象枢奏准,文各一册,年底封存,钎翰林院印,贮于大柜之中,送 内阁公验封锁,会同 临御之时。召满汉辅臣讲说治道,乃择满汉词臣文字雅重者数人,备顾内阁学士送入内阁大库收藏。 问,记起居。九年,始置起居注馆于起居注册起于太和门西廊。”起居注《康熙起居注》是清代第一部正式的起居注。是研究康熙朝历史的 馆于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裁撤,雍正元年 (1723年)恢复直至清末。

重要资料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多有散佚。目前,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一 、历朝起居注馆官员的设置馆整理排印的汉文康熙朝 《起居注》并不完整,所属年月起于康熙十年康熙朝置起居注馆,设记注官,以日讲官兼任,所以又称 日讲起居注九月至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九年(不全)、四十五年、五十三年正月至 官。康熙九年初设满记注官四员,汉记注官八员;另设满文主事一员,满七年三月;另有一部分收藏于台湾,所属年月为二十九年至四十二年、五 汉文主事二员,掌管文移;满文笔帖式四员 ,满汉文笔帖式四员,汉军笔十年至五十二年;另外中国国家图书馆还藏有十二年及四十二年的起居 帖式四员 ,掌管翻译。注册。台湾与北京山水相隔,历史资料亦分散于两地 ,给研究者造成诸康熙年间,起居注馆官员员额时有变化,变化的原因,与康熙帝对起多不便,实属一大遗憾。 居注官的看法(或称怀疑)有关,具体情况,见后另叙。康熙帝本人对于起居注官的看法,直接导致了起居注馆的变动和最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设满文笔帖式 四员,满汉文笔帖式二员;终裁撤。 《康熙起居注》与康熙朝 《实录》相比较,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 十二年 (1673年),增设满 日讲起居住官一员,汉 日讲起居住官二员;十但也存在若干缺陷。

六年 (1677年),增设满 日讲起居住官一员;二十年 (1681年),增设汉 日三、康熙对于起居注官的看法 讲起居住官八员。此时,满汉起居注官的人数达到最多,共有二十四人,根据以上记述可知 ,清代起居注馆变化最频繁、最剧烈的时期是在 其 中满六人,汉十八人 。康熙年间,这与康熙对于起居注官的看法不无关系。在 《康熙起居注>其后,《会典》中关于起居注馆的记载就是官员的裁减直至衙门的中记载了康熙颁布的关于起居住官的上谕。 裁撤。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裁汉起居注官六员;五十七年,起居注康熙十八年 (1783)九月二十二日,大学士索额图、明珠、李碍、冯溥, 馆裁。学士噶尔图、佛伦、希福、项景襄面奉谕旨:“朕每 日听政时,起居注官除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发布上谕,恢复起居注馆,按照康熙三照常记注外,其一切折出票签,应加酌定者,皆国家切要政务,得失所系。 十一年的员额设置官员:满记注官六员,汉记注官十二员,另设满文汉主今后有折出票签酌定时,仍令记注官侍班。如会议机密事情,及召诸臣 事二员,满文笔帖式八员,满汉文笔帖式八员 (内有汉军二员)。雍正年出班近前有 口谕事宜,记注官不必侍班。

” 《会典》中同样记载了此事,并 间,起居注馆官员的设置没有变化。且又题准:“启奏折本时,记注官较常立处少近前立,以便详听。”查阅乾隆时期的起居注官仍由日讲官兼任,自翰林院掌院学士、詹事府《康熙起居注》,果然,此前记载均为:“某 日,早,上谕乾清门,听部院各 詹事以下坊局编检以上以原官充任 (掌院学士为从二品,詹事为正三衙门官员面奏政事。”其后,则增加 了 “大学士、学士随捧折本面奏请 品)。乾隆元年 (1736年),增设满 日讲记注官二人,定为八人,另设汉 日旨。”另据 《圣祖实录》卷八四康熙十八年九月甲寅条记载:“一切折出票 讲起居注官十二人;设满文主事二人,汉文主事二人掌出纳文移,校对典签,应商酌者,皆国家切要政务,得失所系,今后起居注官,除照常记注 籍;设满洲笔帖式十四人,汉军笔帖式二人,长官翻译奏章。乾隆年问,外,遇有折本启奏,俱令侍班记注。唯会议机密事情,及召诸臣近前口 起居注馆官员的设置亦没有变化。谕,记注官不必侍班。”三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随后,康熙二十年,起居嘉庆朝继承了乾隆朝对起居住馆及其官员的设置,只是于嘉庆八年注官的人数达到了有清一代的最高值二十四人。 (1803年),由于满 日讲起居住官员额少于汉 日讲起居注官,举行典礼另一处关于起居注官的记载为康熙二十二年 (1783年)二月初一 时,不敷均派,于是发出上谕,增设满讲官二员,作为额缺。

至是,嘉庆朝日,翰林院为康熙二十一年 《起居注册》照例会同内阁诸臣看封贮库,以 起居住馆官员设置如下:起居住官满洲十人,汉十二人 (翰林院掌院学绿头签启奏。上 日:“尔等可会同内阁诸臣来奏,另有谕旨。”少顷,同内 士,詹事府詹事俱坐充;余于翰林院讲读学士 (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阁诸臣进。上 日:“记注起居事迹 ,将以垂直史册,所关甚要。或在朕前 (正四品)以下简充。主事满洲二人,汉一人;笔帖式满洲十四人,汉军原来陈奏,乃在外妄称如何上奏,如何奉 旨,私 自缘饰开写送起居馆。且 二人。每 日止该官二员记注,或因与己相善,特美其辞;与己不相善,故抑其辞。 134 中国电子商务..2010 ·02 亦未可知。起居住官能必尽其君子者乎? 《记注册》朕不欲亲阅,朕所诵。自此,直至十三 日,《起居注》非常详尽地记载 了皇太子读书、写字 行政事 ,即不记注 ,其善与否,自有天下人记之。尔等传谕九卿、詹事、科的过程。十四日,汤斌因病告假 ,讲书暂停 ,皇太子读书、写字照常。 道等官会议,应作何公看。如以所无之事诬饰,记注官将严惩焉 !”此条《康熙起居注》虽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上谕 ,给人一种欲盖弥彰之感 ,说是不欲亲阅 《起居注册》,实则极欲亲正如前文所载,再会议机密事情时,记注官不能侍班。

所以议政王大臣 阅;说是 自己所行政事 ,即不记注,其善与否,自有天下人记之,其实有些会议记注官是没有资格侍班记注的,因而有些机密重要之事,《起居注》 事情 ,确实不想为人所知,因此上谕中使用了威胁的字句,由此可以看出是不可能完整地反映决策过程的,甚至如果在常规部院衙门中没有讨论 此时康熙对起居注官已经产生了不信任。的话,《起居注》中就无从记载。而康熙五十七年的上谕更是直接导致了起居住馆的裁撤。五十七如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二 日壬午,据 《圣袒实录》记载,平南王尚可 年三月初三,康熙帝在畅春园对大学士马齐、李光地等 日:“自古以来 ,设喜疏言,请求归老辽东。此为撤藩的发端。此后,《实录》依次记载了平 立起居注,立数月而废者有之,立一二年而废者有之,未有如朕设立久西王、靖南王请求撤藩的上疏以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回复、部院的议覆 者。今观记注官内,年少微员甚多,皆非经历事体之人。伊等 自顾不暇,和康熙的上谕。但遍查这一年的 《起居注》,与撤藩有关事宜却只字未 怎能详细记朕之言?或有关系大臣之事央求于彼,即行任意粉饰,将朕提。这不能不说是 《起居注》的缺陷。 之 旨愈致错误,不能详记者甚多。记注之事关系甚重,一言失实,即启后《康熙起居注》中虽然对于撤藩、平定三藩的过程记载都不够详尽 、 世之疑。

即如赵熊沼,亦曾私 自抄录。若朕设立起居注,越一二年即行完整,但是对于撤藩后三藩人员的处置却记载比较详细。康熙十九年六 裁革,或疑朕畏他人议论是非。朕御极已五十七年,与 自古在位未久者月十八 日康熙在听罢部院各衙 门官员面奏政事完毕后,大学士、学士随 不同,是非无烦伊等记注。此衙门甚属无益,尔等会同九卿,将作为裁革捧折本面奏请 旨:为议政王、大臣、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平南王尚之信 之处,详议具奏。”于是,是月十五 日后,起居注馆即被裁撤。被讦事情,应请大臣前往察审事。康熙则以 “事情尚未明晰,若遣大臣察四、《康熙起居注》的史料价值与缺陷审,恐情罪难以遂定”等为由,要求其 “讦告质证人等,俱解来京”,并告《康熙起居注》是起居注官记载康熙帝言行的第一手资料,康熙二知大臣们如果 “别有所见”,可以“再行启奏”。同年八月二十八 日,康熙 十二年 (1783年)二月初一 日康熙在上谕中曾说:“记注起居事迹,将以又对尚之信谋反是否应立行正法之事,与诸臣商议。康熙认为:尚之信 垂直史册,所关甚要。”因而 《起居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具有较高的叛恶甚著,本当依议立行正法,但念曾封亲王,姑从宽免,令其 自尽。

并 史料价值。认为其父尚可喜被尚之信逼死,深为可悯。并询问大学士们的意见。明《起居注》中对于事件的决策过程和官员任免讨论详细,这是 《实珠认为对尚之信 “立行正法,实为允当”;汉大学士们认为尚之信 “死有 录》中没有记载的。通过君臣对话中康熙对 自己的描述,可以了解康熙余辜”、“无可宽之处”、“罪不容宽,亦不可缓,宜速剪除,以为后戒。”更 的汉化程度、他对汉人的看法及康熙的为人。有人提出 “尚之信党羽既除,其善后之策,宜及此时周详计划,以图永远另一方面就是 《实录》中回避和改写 _『一些史实,如康熙二十六年治安。”大学士退出后,康熙召学士叶方蔼至御榻前 ,询问他的意见。叶 皇太子出阁读书 《起居注》中有详细记载,而 《实录》中则有删节。又如希望康熙对于尚之信的余部如能 “赤心待之,自然人人感戴,匪独可消反 康熙二十五年之前 ,日讲是公开的,《起居注》中均有记载,虽然是经过侧之念 ,而且争为朝廷用矣。”及至闰八月十二日,康熙又与大学士门讨 修饰的,但 《实录》在记载时又进行了进一步地修饰。论将尚之信标下官兵分入八旗还是上三旗,最后因为人数不多,决定只康熙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三 日,皇太子请讲官尹泰、汤斌、徐潮进讲皇分人上三旗。

同年九月十 日,又议尚可喜骸骨之地及刺探 尚之信消息的 太子宫。塞太子讲了自己对于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节的见解。丁保应否处死之事。二十一 日,又议将已归附上三旗的原为尚之孝所属 二月十七 日辰时,皇太子会讲,九卿齐集,上不御乾请门。四月初十 日,官员徐有名等人仍行给与,为尚可喜看坟。同年十二月十五 日,大学士、 皇太子请讲官尹泰、汤斌 、徐潮进讲皇太子宫。皇太子讲 “博学之三 日”学士为 “广东巡抚金侑题留尚之信标下官兵二千一百名,兵部议覆不准 一 节。四月二十五 日,皇太子仍请讲官尹泰、汤斌、徐潮进讲皇太子宫,事”面奏请旨,康熙认为:此系尚之信标下精兵,广东地方最为紧要,其余 皇太子讲 《诗》日奏假无言三节。五月二十九 日,康熙又亲 自谕大学士官兵俱已各处分散 ,此兵仍应留守地方,着交回该部另议。直至康熙二 等为皇太子延聘老师,康熙说:自皇太子就学以来 ,朕于听政之暇,时时十年正月二十 日,仍然商议处置了撤藩时派人尚之信军中刺探情报不利 指授 ,罔或有间,故学问渐有进益。如四书、《易经》、《书经》、《礼记》今的学士孔国岱和侍讲学上萨喇。 俱已诵习。如此等处 ,诸臣在外 ,未必悉知。

但朕 日理万机,精神有限,对三藩中另一重要人物耿精忠的处置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康熙 课诵之事,恐未能兼,致误皇太子精进之功。著于汉大臣内择其学问优十九年闰八月二十二 日,康熙在南苑东宫前殿御门听政,大学士、学士捧 长者,令专侍皇太子左右,朝夕劝导,庶学问 日进,而德性有成矣。尔等折本面奏请 旨:为议政王、大臣 九卿、詹事、科、道会议,耿精忠等十人投 会同九卿选择具奏。六月二 日,大学士们上奏了讨论的结果,认为无人诚之后,复谋反叛是实,应照例即凌迟处死事。康熙降旨说:俟该省行提 能担此任,康熙要他们再议具奏。是 日,皇太子讲 了 “敢问夫子之不动人犯到 日,一并确拟具奏。十月十三 日,浙江巡抚李晟请雇民船,供应闽 心”二节。初六 日,

上一篇: 7本已完结文化入侵类奇幻小说,主角发展文娱产业,精神奴役世界
下一篇: 中国古代起居注制度辨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