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读书笔记|小说课:文学从不专制,它自由,开放,充满了弹性,但也有它的标准和要求。

读书笔记|小说课:文学从不专制,它自由,开放,充满了弹性,但也有它的标准和要求。

读书笔记|小说课:文学从不专制,它自由,开放,充满了弹性,但也有它的标准和要求。这周读的是毕飞宇的《小说课》。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教人写小说的教材。是吧,我也想要师傅引进门再修行靠本人,虽说创作无范本,但没有异禀天赋,就想看看大家之见争取少走弯路。结果不是。

这周读的是毕飞宇的《小说课》。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教人写小说的教材。是吧,我也想要师傅引进门再修行靠本人,虽说创作无范本,但没有异禀天赋,就想看看大家之见争取少走弯路。

结果不是。一开篇书中就提到这本书的目的,是为推进全民阅读。希望作家们用接地气以及生动地表述,来感染普通读者,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依我的理解类似“普法”吧,要多渠道多花样。

由此而入,我还是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上篇读书笔记第138周|飞行家刚好提到,自己最近看小说,有极大的惰性,读完作罢,没能挖掘太多的东西。如若这“堂”《小说课》能予我以启发,想必是极好的。

01

全书十一章,其中八章是各自对著名的文学作品的某些要点进行解读。

第一篇讲的是蒲松龄的《促织》。蒲松龄我们可再也熟悉不过了,《聊斋志异》嘛,一问“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评价的是哪本文学巨著,男女老少无不知晓。

但扪心自问,如果不是电视剧视觉效果的辅佐与读书时老师的指点迷津,像我这样的小白,叫我直接读文言文原典难度是极大的,克服畏难情绪就是个大工程。

可要是因为语言的断层,加之娱乐项目增多的挤占,人们在一开始就失去体味出神入化的文学巨著的兴趣是极其可惜的。这时《小说课》的开篇就对引导者的角色做了很好的示范。

作者由《促织》讲开来,讲到《红楼梦》,讲到鲁迅,讲到张爱玲,讲到乔丹,讲到中国社会又讲西方历史,但他还是在讲《促织》。以其庞大的知识储备,用易于理解且不失幽默诙谐、引人入胜的话,让我们由看小说到看到如何看小说等。

作者一边解释剧情,一边分析文本,真真切切地像一位老师在向我们讲课,之前提过要少读二手知识,但老师讲得实在是太有趣了,手不释卷。我个人的体验吧,感觉很像在看“说书”,要是作者问欲知下回如何,我一定是:“快说快说快说!”已经不需要任何视觉画面辅佐。

02

书是将不同时期,作者在大学里的讲座内容以文本的内容呈现给读者,所以整本书并不是系统地在说什么,也由于讲座篇幅限制,也没有涉及得很深。但就广度而言,很多东西作者大致点到了,有心人看完之后自己再搜索进行了解,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些“飞白”(刚学会的词)。

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我是觉得十分有趣,又略带怀疑的。有趣的缘由在上文。怀疑或者说偏见是,关于作者对短篇小说的一字一句进行推敲是否有必要,这似乎有点违背我的常识,会不会因过于细致反而破坏了小说的美呢?

比如作者在写到《乞丐》时,对“讨”、“取”,一个甚至不是原文而是翻译过来的字进行探讨。古诗的篇幅小,僧敲月下门、僧推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各自运用的妙处的确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功效,而以小说的篇幅,字字斟酌显得有些形式重于实质。此外,作者对这些短篇小说的主观分析,并没有人能够证伪。

不过后面作者成功地回应了我的困惑——好小说要经得起分析,但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是不会这样分析的。在写作的时候,小说家主要靠直觉。他的直觉会让他自然而然地那样写,回过头去一分析,我们会发现作家的直觉原来是如此精确。

的确,有些作家在访谈的时候,也会谦虚地说,作品的构思不过是妙手偶得,很多人包括我也会这么觉得,好作家都像五岁会写诗的仲永一样。但我并不认为实现这个妙手偶得不难不需要刻苦。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也讲述了他在写《平凡的世界》时是多么生不如死,而赖声川也在他的《赖声川的创意学》中写过他的某些创作思路,是怎么得来的。

直觉不一定是天生的,读书就是磨练尖锐的直觉的好方法,我也不相信没有阅读阅历就能写出好作品。

为了让我们能够好好吸收理解,毕老师对文学作品,是一字一句,肢解成几步来讲的。这些解析,先有整体再有部分。作者也提到了肢解的“很不科学”,但回过头来分析,我们能知道作家的直觉的精准,也教会我们如何发现作品中的美。

所以要多读书,因为有对比才有反省。

03

还有一点是,作者提到,不能描写驾驶你就写不好司机;不能描写潜规则你就写不好导演,不能描写嫖娼你就写不好足球运动员,就这样。

我觉得这是我需要刻意训练的一个部分。

其实从我的读书笔记看也能发现,我看的书跨度还挺大,爱好也多如牛毛。我并不是一个思绪专注、条理清晰的人,看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听到什么就想到什么,也就想写什么。了无章法,错综复杂,内容盘根错节,我也蛮想作出改变的。

过于天马行空,我常常忽略掉实在的东西,写的东西过于形而上,反倒有些空喊口号的意味。要多着地,从每个细节着手,也不至于思绪太飘,言之空洞。

作者说,“亿万个”读者不可能有“亿万个”哈姆雷特。文学有它的标准和要求。

以毕老师的功底与阅历,都只奢求这本书能抵达文学的千分之一,那我就在文学之门千里之外,希望能往前一步吧。

愿大家都在读书之中实现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说岳全传
下一篇: 为了骗你花钱,导游编了多少鬼故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