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伪书《握奇经》其实不是伪书。。。
这是逻辑问题,不可能去凭空设计这么复杂实用的阵法,而且记载的如此残缺,但又与武经总要的裴子体系八阵里的基础黄帝五阵完全相符,更不会在旗帜颜色设计上如此背离戚继光纪效新书等兵书记载的双色旗帜平均颜色的规则而八旗四黑二黄。但是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就出土了详细记载北宋武经总要八阵经文的西汉晚期竹简,证明武经总要记载的孙子八阵、吴起八阵、诸葛八阵应该是真的,而且银雀山汉简的孙膑兵法也有提及八阵,那么武经总要记载的黄帝创五阵,姜子牙补全为八阵的记载就应该也是真实的,所以齐国人孙武、鲁国将军吴起才能学会八阵。而且各旗的队数差距极大,而且这个阵是可以旋转和变阵的,考虑到地形限制,所以每个队应该不是1000或500而是50人,那么全军也就116队5800人,夏朝九卿每个600人,就是5400,再加上四鸟虎豹熊貔八队400人。这么点人数还各旗人数差距那么大,还没有骑兵!没有骑兵!没有骑兵!明显是满清八旗那种部落时代而不是战国秦汉时代的东西,且编队全为4的倍数,与我考证的夏朝每国编户齐民人数相符,应该是非常古老的东西。具体见我知乎文章和我的收藏的我的回答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王)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克就是克汗,俊是克的主要官员才俊,克就是尧,俊就是舜、皋陶等。九族是指王族,也就是尧和八元或舜和八楷,负责指挥核心的王护卫和四鸟四兽。《握奇经》是一个5800人的纯步兵阵,很是古老,其中400就是八个50兵的屯
夏朝读作屯,写作官,就是一个独立氏族,两个组成一个部落,《握奇经》不算王护卫,有116个氏族50兵的屯,5800兵,其中400是八元率领的精锐,剩下5400由九卿(舜和八楷)率领,每人12个屯600兵,5400分归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每人50兵
《礼记王制》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陶寺遗址墓至少1300余座,大墓至少九座,中墓近10%,小墓90%
百官只管理王畿。有虞氏按部落百兵设官,所以郑玄就已经发现是60官,夏朝王畿方千里,一里250米,是“三公、九卿、二十七元士、八十一大夫”120官,以氏族50兵设官。商朝一里400米,王畿“三百六十人”其中河北240官,百兵设官。周朝一里500米,西六军每军25个旅一共150个旅,东八军一共200个旅,加起来350个旅,五百兵为官,旅长就是下大夫
夏朝设三公管理《甘誓》、《立政》的三政,也就是司土(庖正)、司马(车正)、司工(牧正),少康担任过有乃氏的牧正,之后又进一步担任有虞氏的庖正
《尚书立政》宅乃事(庖正,司徒冢宰),宅乃牧(牧正,司空宗伯),宅乃准(车正,司马司寇),兹惟后矣。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立政:立事、准人、牧夫。
四岳。北岳“白马是为鲧”,白马县就是现在的滑县,也就是安阳后岗二期文化,也就是缙云氏。舜流放鲧到羽山,缙云氏就来到江苏定居,鲧与东岳的灌兜联盟,鲧的儿子炎融生了小灌兜,最后舜又在羽山杀了鲧,流放炎融和灌兜去南岳的崇山,也就是洛阳以南的南阳盆地三苗的地盘
灌兜就是山东龙山文化
后岗二期文化流放到江苏,就是钱三漾文化缙云氏
三苗就是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韦国在滑县,顾国在范县,都是河南省的最北部,因为属于夏朝的势力范围,所以河南省与河北省就是如此划分的,而不是以黄河,河南省依靠夏朝山西省的盐,河北省依靠山东省的盐
自炎帝的时代,中原王朝就靠盐笼络周边的势力,仰韶文化的首都庙底沟就在中原唯一的盐产地解州盐池旁,高阳氏颛顼定都于庙底沟二期,控制山西河南湖北,高辛氏定都于山东河北,依靠海盐,尧舜禹都是围绕解州,夏朝继续以解州控制山西河南湖北三省,商朝控制河北山东河南,周朝定都洛阳
《握奇经》又名《握机经》、《幄机经》,中国古代军事著作,是关于八阵布列的兵书。1卷,380余字(一本360余字)。相传其经文为黄帝之臣风后所撰(五行五阵),姜尚加以引申(增加天地人三阵),汉武帝丞相公孙弘作解。另附佚名《握奇经续图》 1卷。晋武帝时西平太守马隆作赞,并有《八阵图总述》 1卷。北宋《李卫公问对》中有“黄帝兵法,世传握奇文”一说;南宋朱熹认为乃“唐李筌为之”(《朱子语录》)。《宋史·艺文志》始见著录。其版本现存有汲古阁本、红杏山房本等。唐李筌著有兵书《神机太白阴符经》,看似与《握奇经》一样荒诞不经,实际上其设计比《握奇经》要简单的多,《握奇经》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设计复杂合理,应该不是伪造的,《武经总要》第七、第八卷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肯定《握奇经》而否定唐李筌《神机太白经》。至于黄帝之臣风后所作,据我考证,风后提出的可能只是奇正之道和旗鼓用法等《握奇经》基础内容,但是《握奇经》本身的内容更复杂,就其迹象,应该是更晚一些的帝颛顼时代的东西。下面详细分析:
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馀奇为握奇。或总称之。(只有这段是风后时期的,炎帝四鸟四阵加黄帝虎豹熊罴四阵,是为原始八阵。以战蚩尤)
(注意帝颛顼八阵每个阵的人数是差距很大的,而且因为天阵一分为二,所以实际上有九个阵,但是因为九是君王之数,而用此阵的风后、姜子牙、孙子、吴起、韩信、公孙弘、霍光、诸葛亮、马隆、桓温、刘豫全都不是君王或用时还不是,所以只能言八。所谓八旗只是为了编制区分这些来自八个大部落联盟的精英。五帝时代,为了维持庞大的中央军对地方部落的优势,单靠帝的部落是供养不了这么庞大的人数的,于是就实行类似巡行索贡的原始制度,帝的军队终年在各大部落联盟处巡行,由地方平民供养,同时设立巡回法庭处理纠纷,以打压地方贵族维护地方平民的利益,而地方平民因为要供养中央军,所以地方自己就无力供养强大的军队来威胁帝的统治,这也就是八阵人数差距巨大的原因所在)
麾法五:一玄,二黄,三白,四青,五赤。(备战竖起的中军大旗的颜色,决定全军使用五种大阵中的哪一种)
旗法八:一天(32队)玄,二地(12队)黄,三风(8+8队)赤,四云(8+8队)白,五天前(8队)上玄下赤,六天后(8队)上玄下白,七地前(12队)上玄下青,八地后(12队)上黄下赤。
阵势八:天(32队),地(12队),风(8队),云(8队),飞龙(8+12队),翔鸟(8队),虎翼(8+12队),蛇蟠(8队)。
三十二队天冲,十六队风,八队天前冲,十二队地前冲,十二队地轴,八队天后冲,十二轴地后冲,十六队云。
以天地前冲为虎翼,天地后冲为飞龙,风为蛇蟠,云为翔鸟。
(确定是帝颛顼时代的依据就是这里,5300大年前的大地湾文化的黄帝一族以黄帝的黄为尊、以炎帝的红为尚,直到49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的帝颛顼击败共工,入主庙底沟二期文化,以黄帝妻子玄女雷祖的良渚文化、昌意妻子昌蒲的屈家岭文化的玄黑为尊,才兴起了天玄地黄。八阵八旗,四玄二黄、上黄下赤的设置,背后反映的是玄黑文化的逐渐崛起,直到后来的黑陶龙山文化和黑陶夏文化。而这些阵法明显是纯步兵时代的阵法,完全没有车兵、骑兵的部分,所以不可能是商朝以后的东西。但是从帝喾开始到夏朝都是不尚黄的,所以基本可以认定为是颛顼高阳时期,而根据我的考证时间是4900年前)
(八阵的设计是极度复杂合理的,所以不是伪造。当先探路的是来自小联盟的16队风赤旗集团,正式列阵时,则分开为左右各8队的风赤旗部和蛇赤旗部。殿后的是来自小联盟的16队云白旗集团,正式列阵时,则分开为左右各8队的云白旗部和鸟白旗部。人数最多达32队的天冲玄旗部则可以按来不及来得及展开,以及与敌国人数对比,分为五种情况,具体见《武经总要》卷七卷八记载的黄帝五阵。来不及则就地分为左右各16队,向两侧的风部、蛇部展开兵力,以避免被包夹和反过来包夹敌人。如果兵力多于敌人,则天部与中央集团维持行军阵型发起突击,中央集团前锋组成虎翼阵,中央集团后卫组成飞龙阵,组成前后三波次的冲锋。如果兵力少于敌人,则中央集团以帝所在的12队地黄旗部为轴心,8队天前冲上玄下赤旗部、12队地前冲上玄下青旗部为中央左翼,8队天后冲上玄下白旗部、12队地后冲上黄下赤旗部为中央右翼。人数远少于敌人则采用圆阵防御。如果时间充裕则组成口袋阵诱敌深入,如果敌军不突击而是展开两翼则对称的自己也展开两翼成横阵)
行军阵(可变化为另外四种阵法):
三波次突击阵:
先出游军定两端,天有衡圆,地有轴,前后有冲,风附于天,云附于地。
冲有重列各四队,前后之冲各三队(左右天冲各16队横4竖4,方形方便坚守两角,天前后冲各8队横242,方便分开成左右翼)
风居四维,故以圆。
轴单列各三队,前后之冲各三队(地轴12队横4竖3,地前后冲各12队横4竖3)
云居四角,故以方。
天居两端,地居中间。总为八阵。阵讫,游军从后蹑敌,或惊其左,或惊其右,听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冲部32队,先与敌人正面交战)。天地之前冲为虎翼,风为蛇蟠,围绕之义也:虎居于中(12队),张翼以进(各4队);蛇居两端(各8队),向敌而蟠以应之(共36队)。天地之后冲为飞龙,云为鸟翔,突击之义也:龙居其中(12队),张翼以进(各4队);鸟掖两端(各8队),向敌而翔以应之(共36队)。
(这里的原理与太平军螃蟹阵的原理是相同的,也就是中三12队、翼二8队,有认为太平军仿照周礼五五制是东施效颦,实际上太平军在改为周礼五五制以前,一开始使用的也是五五制,但是是周礼的两倍,这种是春秋战国的秦制,随着秦始皇占领桂林象郡而随戍卒传到广西)
虚实二垒,皆逐天文气候、向背山川利害,随时而行。以正合,以奇胜。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机望敌,即引其后,以掎角前列不动,而前列先进以次之。或合而为一,因离而为八,各随师之多少,触类而长。
以少敌多防御圆阵:
天(冲)或圆而不动,(天)前(冲)为左,(天)后(冲)为右。天(前后冲)地(前后冲),四望之属是也。天(冲)居两端,其次风,其次云,左右相向是也。
衡轭口袋阵:
地方布,风云各在前后(天)冲之前,天在两端,其次地居中间,两地(冲)为比是也。
更宽广的横方阵:
纵布天一,天二次之;纵布地四,次于天后;纵布四风,挟天地之左右。天地前冲居其右、后冲居其左,云居两端。
虚实二垒,则此是也。
(可以看到,后面图的武经总要裴子八阵,每个分阵人数相等且是十进制,这才是国家军队的编制,而且还配有骑兵。而八阵根据考古汉简至少是西汉的东西。所以肯定握奇经是部落时代的东西,至少是商朝以前,而夏朝并不崇黄,则只能是天玄地黄的帝颛顼时代的东西)
角(吹号)音二,初警众,末收众。
革(击鼓)音五:一持兵,二结阵,三行,四趋走,五急斗。
金(敲锣)音五:一缓斗,二止斗,三退,四背,五急背。
二革二金为天,三革三金为地,二革三金为风,三革二金为云,四革三金为龙,三革四金为虎,四革五金为鸟,五革四金为蛇。其金革之间加一角音者,在天为兼风,在地为兼云,在龙为兼鸟,在虎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师进东。加三角音者,全师进南。加四角音者,全师进西。加五角音者,全师进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师并旋。
治兵以信,求圣以奇。信不可易,战无常规。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敌莫能知。
天阵赞
动则为奇,静则为陈。陈者阵列,战则不尽。分苦均劳,佚轮辄定。有兵前守,后队勿进。
地阵赞
地陈十二,其形正方。云生四角,冲轴相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疆。独立不可,配之于阳。
风阵赞
风无正形,附之于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动,万物惊焉;蛇能围绕,三军惧焉。
云阵赞
云附于地,则知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击,云能晦冥。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飞龙
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
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陈形亦然,象名其龙。
翔鸟
鸷鸟击搏,必先翱翔。势凌霄汉,飞禽伏藏。
审而下之,下必有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
风为蛇蟠,蛇吞天真。势欲围绕,性能屈伸。
四季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因。
虎翼
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
淮阴用之,变化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奇兵赞
古之奇兵,兵在陈内。今人奇兵,兵在陈外。
兵体无形,形露必溃。审而为之,百战不昧。
合而为一离而为八
合而为一,平川如城。散而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环无穷。纷纷纭纭,莫知所终。合则天居两端,地居其中。散则一阴一阳,两两相冲。勿为事先,动而辄从。
游军
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
结陈趋地,断绕四径。后贤审之,势无常定。
金革
金有五,革有五。退则听金,进则听鼓。
鼓以增气,金以抑怒。握其机关,战不失度。
鼗鼓
红尘战深,白刃相临。胜负未决,人怀惧心。
乍奔乍背,或纵或擒。行伍交错,整在鼗音。
麾角
麾法有五,光目条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挥,角者警觉。临机变化,慎勿交错。
兵体
上兵伐谋,有下用师。弃本逐末,圣人不为。利物禁暴,随时禁衰,盖不得已。圣人用之,英雄为将,夕惕干干,其形不偏,乐与身后,劳与身先。小人偏胜,君子两全。争者逆德,不有破军,必有亡国。握机为陈,动则为贼。后贤审之,勿以为惑。“夫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圣人之言,以戒来者。
《握奇经》·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一作《握机经》,一作《幄机经》。旧本题风后撰,汉丞相公孙弘解,晋西平太守马隆述赞。案《汉书·艺文志·兵家阴阳》风后十三篇。班固自注曰:图二卷,依托也。并无《握奇经》之名。且十三篇,《七略》著录,固尚以为依托。则此经此解,《七略》不著录者,其依托更不待辨矣。马隆述赞,《隋志》亦不著录,则犹之公孙弘解也。考唐独孤及《毗陵集》有《八阵图记》,曰:黄帝顺煞气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将。风后握机制胜,作为阵图,故八其阵,所以定位也。衡抗於外,轴布於内,风云附其四维,所以备物也。虎张翼以进,蛇向敌而蟠,飞龙翔鸟,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至若疑兵以固其馀地,游军以案其后列,门具将发,然后合战。弛张则二广迭举,犄角则四奇皆出云云。所说乃一一与此经合。疑唐以来好事者因诸葛亮八阵之法,推演为图,托之风后。其后又因及此记,推衍以为此经,并取记中握机制胜之语以为之名。《宋史·艺文志》始著於录,其晚出之显证矣。
高似孙《子略》曰: 马隆本作《幄机》。序曰:幄者帐也,大将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幄机》。则因握幄字近而附会其文。今本多题曰《握奇》,则又因经中有四为正,四为奇,馀奇为握奇之语,改易其名也。似孙又云:总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盖吕尚增字以发明之,其一行间有公孙弘等语。今本衍四字(应该就是赞诗题目的四个赞字)。
校验此本,分为三章,正得三百八十四字,盖即似孙所谓衍四字本也。经后原附续图,据《书录解题》亦称马隆所补。然有目而无图,殆传写佚之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