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古代文化常识(十)

古代文化常识(十)

古代文化常识(十)距离高考75天今日复习要点:古代官职(二)(20)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

距离高考75天

今日复习要点:古代官职(二)

(20)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21)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赤壁之战》:“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22)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23)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袆即是侍中。

(24)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管各司事务。如《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25)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26)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令,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27) 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28) 都尉:职位仅次于将军的武官。如《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29)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中“贤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30)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31)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32)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33) 刺吏: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吏,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34)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5)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36)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37)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38)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39)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40)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41)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42) 功曹:是郡守、县令的主要佐使。主管选署功劳。东汉各州亦有功曹,而名称略有变更。属司隶校尉者称功曹从事,下设门功曹书佐等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其他的功曹从事改称治中从事(见“治中”),属员仍称功曹书佐。历代沿置。两晋、南北朝多改称西曹,也有并设西曹、功曹,官名有功曹从事、功曹史、西曹书佐、西曹参军等 。

(43)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44)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45)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如《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46) 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掾史;掾吏;掾属;掾佐。是中国汉朝时中央朝廷和地方官署内设办事机构“曹”的长官。掾均由府主(本府的长官)自行任命。三公府掾、刺史府掾官秩可至四百石或三百石,此类高级掾的任命需要向上一级官署上报备案;此外还有不需要上报备案即可任命的下级掾,官秩百石。县诸掾的官秩都在百石以下。

(47) 仆射: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名,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皆有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 诸官之长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至于宋代。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而言。

上一篇: 正史严谨着写好还是诙谐着写好?
下一篇: 古籍《史记》相关知识的全面介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