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胡华:历史传说中,有哪几位皇帝幸临过天门……

胡华:历史传说中,有哪几位皇帝幸临过天门……

胡华:历史传说中,有哪几位皇帝幸临过天门……胡华,湖北省作协会员,天门市文联副主席,天门市文学研究会会长。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胡华,湖北省作协会员,天门市文联副主席,天门市文学研究会会长,天商联合会专职秘书长,天商杂志总编辑。

自云:喜览古今雄文,好谈天下奇趣。

又云:望远巍峨以外,逸情激越之中。

再云:不羡鸿鹄志,聊尽匹夫责。

舞狮的来源和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_塞尔达传说历史

历史传说中,有哪几位皇帝幸临过天门——

竟陵龙迹

A、我们美丽的家乡天门,古称竟陵。为什么呢?据《东皋杂录》记载:竟陵者,陵之竟也。即连绵千里的大洪山脉 至此突兀而止,面临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

最早的竟陵城应该是石家河文化遗址。据北大历史系主任严文明教授等专家考证,早在4600年前,石家河就是当时的中国的特大城市,被誉为“东方的纽约”,其城区有8平方公里,人口5万左右。

有文字出现,更有了“竟陵”之词。《楚纪》说得清楚,竟陵是风国的国都,“皇帝得风后于竟陵”;西周时代,竟陵成了古郧国的国都。郧国出生的子文,后来成了强大楚国的开拓者之一,担任令尹(宰相)27年之久。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取楚郢都,东至竟陵(即楚竟陵邑,故城在天门县西北。《天门县志》1989年)。

秦统一中国后,竟陵成了中央政府第一批所设置的“县”。以后的汉、晋、南北朝,竟陵城都在现在的石家河遗址上。

至少到后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都是这样说的:马溪河为扬水(今西河、戴河),石家河曰巾水(今东河),巾扬二水夹有竟陵大城。又说:扬水北经竟陵县西,纳巾(东河)吐柘(柘水,渔薪、黄潭段的县河古称)。

塞尔达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_舞狮的来源和传说历史

大约后周、隋、唐以降,古云梦大泽的洪水逐步南退,淤泥叠成了 广袤的平原,并出现了汉江和府河(天门县河)。为了出行方便,竟陵城才逐渐转移到了石家河以南15公里的府河岸边。

竟陵因避讳几度被改为“景陵”,也几度为竟陵和复州的郡治、州治、府治。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又为避康熙皇帝的陵寝名,改景陵为天门——来自县城西北五十里的天门山,即“龙尾山之首,两峰峙天,中空如门,故名”。

再说说“龙”。李贤《明一统志·山川》记有:龙穴山,在景陵县西北五十里,一名龙尾山,山旁有龙穴,陂上石脊如龙。龙穴里出过“龙”没有,不得考,但龙尾山脊背上白石如“龙麟”确十分逼真。而且说明竟陵与“龙”极有关系,清·易本烺《竹枝词》:连花虎爪与云齐,架壑支峰一望迷。更有湖山珠在抱,管叫龙尾戏东西。

龙,是一种非常神异,非常了不得的生物,是汉族所崇敬的图腾。有意思的是,石家河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玉龙、玉凤,被专家称为“中华第一龙、第一凤”。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封建时代中国帝王及其它东南亚君主的象征,诚所谓“真龙天子”!

如果说皇帝是“真龙”的话,那么,在历史上至少有四条“龙”曾遨游过竟陵的山水。

塞尔达传说历史_舞狮的来源和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

B、湖北出生的第一个“真龙天子”是汉光武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前57年)。其祖先为汉高祖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一脉。他家由王降为候,再降到父亲刘钦时,只是个处级公务员了(济阳县令)。大凡大人物出生都有“异常”样,据说,刘秀呱呱坠地时,“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而且稻禾(嘉禾)一个茎竟有九枚穗,实在超吉祥;那个有学问的县令就为儿子取名“秀”。

刘秀九岁时,老爷子去世了,兄弟姐妹成了孤儿,无依无靠,只得回到原籍枣阳舂陵白水村,一下子沦为贫下中农。好在好心的叔父将他们收养了。刘秀从小“勤于农事”,所以后来成了注重民生“光武中兴”的好皇帝。连毛泽东老人家都称赞刘秀是:最有学问,最能治国,最会用人的皇帝。

王莽末年,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绿林起义。

绿林起义的主要领导王匡、王凤为新市(今京山市)人,地点是大洪山内的绿林山,现与山下的鸳鸯溪成了著名旅游景点。

同为大洪山群落的枣阳县,刘秀与兄长刘縯闻讯也揭竿而起,登高一呼,便有八九千贫民响应,号称舂陵军。舂陵军即与绿林军配合作战,一举攻下新市,接着南下占领竟陵。这是新地皇元年(公元20年),刘秀第一次来到竟陵。

这时王莽的荆州军迅速赶来与当地地主武装合围竟陵,达一月之余。起义军粮草已快告罄,饥饿逼进。刘秀便请来竟陵三老合计,三老便请刘秀并转王匡、王凤,吩咐将士们把粮食磨成米粉,拌合大量野菜甑蒸,把那难以下喉的野菜变得较为可口,使义军度过难关。从此,这种蒸菜四处传开,谓之“绿林菜”。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刘秀带领一支精兵,从城西门悄悄出动,趟过马溪河,直奔荆州军营帐,乘其主帅还酣梦在温柔之乡时,将其杀死。

荆州军已群龙无首,刘秀率部与从城里冲出来的大部队一起很快便将官兵击溃,竟陵之围顿解。

刘秀第二次来竟陵,则源于著名的昆阳之战。

当时,王莽派精兵42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带,力图一举消灭起义队伍。此时,昆阳城里的义军仅九千余人。面对强敌汹汹,主帅王凤和许多将领都准备弃守昆阳,分兵突围。但从来没有话语权的三流偏将帅哥刘秀力排众议:“合兵尚能取胜,分散难以保全”,说服诸将固守昆阳。当王莽大军逼进城北时,刘秀亲率13名骑兵乘夜色暗淡突围出城,赶赴竟陵、荆州调集援军。很快,刘秀集结江汉地区的步骑1万7千余精兵,驰赴昆阳。

援军人马赶到天门山时,已夜色深沉,刘秀令部队“举火夜度”。浩荡的队伍,火烛冲天,将金杯山与团山之间通往京山的山口两壁烤烘红了,火门口之名也就由此而生。

后来,刘秀率部及时赶到昆阳,战胜王莽大军。

再后来,刘秀统一全国建立东汉政权,成了开国皇帝汉光武。

往事越千年。上世纪土地革命时期,贺龙元帅率领工农红军在此与国民党徐源泉“围剿”部队激战七天七夜(即瓦庙集战斗),密集的炮火把山石烤得滚烫。后来,敌人被击溃了,整个山口的石块都烤焦了,远远望去,一片赭红色,于是人们又将火门口改为了烤红口。至今,佛子山顶上还留有贺龙指挥作战的“元帅台”。

贺龙,中国劳苦大众之“龙”,湘鄂西工农红军之“龙”。电影《洪湖赤卫队》主题歌就有:贺龙领导闹革命,红旗飘飘打胜仗。

历史传说_塞尔达传说历史_舞狮的来源和传说历史

B、刘秀玄孙、东汉第十一个皇帝汉桓帝刘志能坐上金銮宝殿,纯属偶然。本初元年,梁太后与其弟大将军梁冀毒死了质帝,俩人又要从帝脉中寻找一个年龄小好控制的小皇帝,找来找去便找到了十五岁的刘志。刘志虽系汉章帝的曾孙,但其家族已从王、候降为平民。管他呢,梁太后兄妹想让谁当皇帝,谁就当皇帝,于是刘志成了汉桓帝。

太后临朝,梁冀大将军执掌朝政,刘志的皇帝当得实在窝囊,但他只好忍气吞声,等待时机。

一等就等了12年,延熹二年(公元159年),27岁的刘志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了梁太后和梁冀,并诛连九族,夺回了大权。

但好景不长,很快宦官集团又驾空了刘志;而且,地方军阀割据,不受朝延约束。

怎么能挽回局势,重掌大权呢?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来支持。但外戚不可靠,宦官侵权也不行,最可悲的是自己连儿子都没有,找谁呢?

应该是自家的兄弟好!他想到了一个人,非常地“贤良方正”,且“胸有韬略”(《三国志》)。

可这人远在江夏郡的竟陵县。再远也得亲自去请,人才难得呀。或许,将来可接替皇位,以延汉祚呢!

于是,桓帝刘志摆起銮驾,于延熹六年(公元163年)5月,离开京城洛阳,起程南巡。游山远水,迎送乐宴,足足走了一年才到达竟陵县境。

皇帝亲自来请的这个人是谁呢?他是竟陵土生土长的大才子刘焉。这又印证的一个事实:惟楚有才,竟陵尤甚。《史记·越世家》称赞:竟陵泽,楚之材也。“材”通“才”。

刘焉,字君郎,和刘秀同一个祖宗:西汉景帝刘启。景帝次子鲁恭王的后裔于章帝元和初徒封竟陵,至今已88年了。到刘焉这一代,只是一介布衣。不过,他知书达理,有政治头脑,所以,还能在竟陵郡衙帮帮闭,后来做到相当于政府秘书长的职位。因才名特大,以至上达天听,被恒帝知道了。

话说桓帝刘志一进竟陵便受到汉阴老父的蔑视。范煜的《后汉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桓帝南巡竟陵,经过古云梦泽平原时,百姓闻讯云集,争睹皇帝的风采与威仪。独有一位农民(汉阴老父)仍然催牛耕田,不去凑这个热闹。尚书郎张温颇感奇怪,便派一位随从去问这个农民:人们都在观看圣驾南巡的盛况,你却不理不睬,自顾自耕什么田,是何缘故?老人淡淡地笑了笑,不予回答。

随从报告了张温,张温更觉惊异,便屈尊下车,在田间行走百步,亲自向老农问话。老人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个村野之人,不明白刚才那人说话的意思。既然你来问我,我倒要请教你:朝廷是为了天下混乱而拥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清平而拥立天子?天子是应该像父母关怀子女那样对待天下百姓呢?还是要天下百姓都像仆人一样来侍奉天子?古时候的圣贤尧和舜治理天下,住着粗木作椽、茅草盖顶的房子,却给普天下人民带来了安宁。于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放纵情欲,四处优游,无有节制,我真为这样的天子感到害臊!你怎么忍心让所有的人丢下手中的正经活儿不干,而去观看他呢?张温顿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双手作揖请问老父姓名,老人不屑于告知,牵着水牛悠然而去。

而竟陵州郡官员则大摆盛宴,隆重迎接了桓帝,刘焉荣幸地随驾奉陪。然后,这两位远房兄弟密谈了三五天。公事干完,桓帝在刘焉的陪同下,饶有兴趣地游览了马溪河、龙穴山、老虎洞等名胜。在龙穴山顶,桓帝指着天门山群落对刘焉说,此地靠山面水,龙踞虎形,天子之地也。刘焉诚恐诚惶,不能回答。一个月后,桓帝携刘焉起驾回京。

刘焉从此坐上升官火箭:历任洛阳令,首都最高长官;冀州刺吏、南阳太守、宗正太常。他没辜负桓帝的期望,建议选那些“清名重臣,以为牧伯”。此策得以实施,为治理地方安抚民众起到良好的作用。后来,他又被派任益州牧,成了川蜀王,将西南建设成“国”阜民丰的世外桃源,为刘备建立蜀汉皇朝打下良好基础。

塞尔达传说历史_舞狮的来源和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

C、第三条光顾竟陵的“真龙”便是家喻户晓的三国英雄刘备。那不是“幸临”,实在是胜利大逃亡。

翻开《三国演义》,且看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便知刘备与竟陵结缘了。

那是东汉末年,群雄竞起,加之黄巾聚义,天下大乱。幽州太守(实为冀州刺史)刘焉,就是那位桓帝亲自迎取的竟陵大才子,虽然没有当成接班人,但却成了守土有责的方面大员。他反应神速,即刻出榜招募义兵以抗拒黄巾。

榜文行到涿县(今河北涿州),引出三位英雄。

那位后来夺得了刘焉、刘璋父子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天府之国四川,成了蜀汉开国皇帝的昭烈皇帝刘备刘玄德,当时却贫穷潦倒。

虽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之后、当朝皇帝的“皇叔”,但实际却是苦大仇深的赤贫,所以,这位后来名震天下的“真龙”诞生时,也没有什么吉祥之兆。他老爸刘弘早逝,自己帮着老母亲织织草席并贩卖布鞋,清苦度日。

但刘家茅舍东南篱笆角边却长有一棵高达五丈余、状如车盖的桑树,来来往往的行人很觉稀奇,是不是这家要出大人物了?而且那天,少年刘备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正好他叔父走过来听见了,立即板脸训诉,你瞎说什么?是不是想让我们全家享受灭门之灾!

不过,刘备运气来了。那天司隶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关羽因杀人犯罪逃到涿县,又和超级杀猪佬张飞在看招兵榜时,三人荣幸地搞在一起了。接着来到张飞(史载张飞为贵族出生,有勇有谋,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住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撮土为香,结为兄弟成为千古佳话。

三兄弟一起去投奔刘焉。竟陵老乡慧眼识英才,便委以小军官,让他们带数百人随大军阀们去与黄巾义军作战。刘备们英勇奋战屡立战功,但董卓袁绍袁术等阀门贵族根本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还经常打压。刘焉厚道,常帮刘备三兄弟说话,还不时升升他们的官,刘备三兄弟视刘焉为再生父母,感激不尽。

后来,刘备集团越做越大,但处境却越来越艰难,不得不投告宗亲荆州牧刘表,又一位汉景帝之子鲁恭王之后,刘焉的远房兄弟。其间刘备在襄阳三顾茅庐,得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如虎添翼。

哪知,曹操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候,派大兵南下追剿,刘备兵败当阳长坂坡。仁慈的刘备率部夹带十万老百姓前往汉津,准备投奔驻防江夏的刘表长子刘琦。

赤壁大战的前夕,刘备仓皇逃到竟陵。竟陵乃一大城,为刘琦所属,刘备得以喘喘气。为感谢刘焉的荐举之恩,刘备特地率关羽、张飞一起到竟陵城北刘焉故居拜祭了刘焉先人,看望了留在竟陵的刘焉亲戚,很是获得竟陵的人心,粮草供应特丰厚。

不久,诸葛亮和东吴特使鲁肃来到竟陵,与刘备具体商谈了联吴抗曹的方略,然后便有了赤壁之战的军事经典。

如今,在石家河文化遗址上留有刘备驻扎的玄德营,遗址南有诸葛庙(诸葛村内),北有鲁台寺(卢岭村内),横林口西还有两大三国遗迹;阿斗岭、诸葛岭,两岭之间有条留驾河。这些三国遗址,时常有些文人墨客前来凭吊,以寄思古之幽情。

塞尔达传说历史_舞狮的来源和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

D、在天门民间,流传着一段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的美丽传说。

五代末期,山西蒲州有位姓赵的京娘随父到湖南的南岳大刹进香还愿,不慎父女走失。京娘寻父误入湖北,路遇一伙强人抢劫,正好碰上了落泊江湖的赵匡胤拔刀相助,英雄救美。于是,二人兄妹相称,赵让马与京娘坐,自己步行相送,此为“千里送京娘”。一天来到竟陵(即今天门城区)府河边,呼船摆渡。艄公见异问及,匡胤以实相告。边说边划,船已划到河心,忽然一阵大风,船身晃荡,京娘随船歪倒,快掉下河去。幸亏赵匡胤手快,抓住了京娘,才算脱险;可是京娘右脚上的绣花鞋掉下河心,无法捞到。过河之后,赵匡胤要付船资,老艄公坚持不受。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宋太祖,想到老艄公渡河和自己送京娘,便赐名此段河为“义河”,渡口便叫“龙潭湾”。京娘掉到河里的绣花鞋也就变成了“义河蚶”。也有传说是赵匡胤的宝剑掉到河里变成的“义河蚶”。

后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义河蚶羹汤”和蒸菜“五彩义河蚶”,成了天门乃至江汉地区一道品牌佳肴。

传说归传说,但当我们翻开《宋史·太祖本纪》、《宋史·王彦超传》会发现,赵匡胤确实到过竟陵,并留下一则趣话。不过,他不是千里送京娘,而且落魄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

赵匡胤恐怕就是“真龙天子”吧,于公元926年洛阳夹马营诞生时,便有三大“异常”:赤光照耀满屋,异香终日不散,身上金色鳞鳞。

但他父亲赵弘殷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只能维持中低层的生活水平。赵匡胤是老大,还有弟妹各两个。21岁时,无业游民赵匡胤结婚添子了。这时,不仅家大口阔,而且战乱频繁,赵家的生活水平快速下降。

作为长子,年轻气盛的赵匡胤还能在家里当“啃老族”吗?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走出家门,闯出一片天地,就算弄不得家大业大,也可以把一张嘴带出去,免得给家里添负担。

赵匡胤背上包袱,依依不舍离开家乡,第一次开始远行。待到夕阳西下,阴霾四合,回首渐渐隐去的故里,赵匡胤心里凭添了许多凄惶。

他漫无目的地南下,那天到了随州。他记起随州刺史董宗本,是他老爸的好朋友。

董刺史很够朋友,且大权在手,赵匡胤有了平生的第一份工作:刺史衙门警卫排长。

洛阳大都市来的赵匡胤龙姿凤表,开朗大度,办事干练,爱好交朋结友,很快,在小小随州城引人注目,大受欢迎,连自己都有鹤立鸡群之感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风”来自于随州第一公子董刺史的衙内董遵海。赵匡胤的风采和光芒盖过了董衙内,还有好日子过吗?没过半年,不得不卷起衣盖走人了。徜徉荒野,赵匡胤又想起一位父亲的老部下——不过现在比他老爸的官大多了,离随州不远的竟陵郡,任复州防御史的王彦超。于是,赵匡胤继续南下。

赵匡胤恨透了文官。到了竟陵城,他没有找那些目光短浅、文皱酸腐的郡州县的老爷们,直接出城奔赴复州防御使大营。

大赵匡胤12岁的王彦超也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他历任五代、唐、晋、汉、周、宋诸朝,为著名将领。

不过,大人物也有看错眼的时候。当老上级的公子赵匡胤衣衫零乱、满脸憔悴地走进竟陵城西北三十里(今石家河遗址)王大将军中军帐时,先是一个楞,继则满脸含笑,盛情款待。

董刺史是文官,王防御使是武官。赵匡胤受尽文官的气,看来还是武官豪爽,说不定在这里弄个一官半职,痛痛快快干他一场。

王防御使实在痛快。他高规格宴请老上级的儿子,桌上摆满芳香满厅的竟陵名菜:泡蒸鳝鱼、粉蒸排骨、清蒸鲜鱼、封蒸腊肉、扣蒸五彩蚶……喝的当然是窖藏几十年的竟陵北门老酒。

赵匡胤被王防御使的真情感动。饮美酒,品佳肴,亲切交谈,真是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可王防御使上的最后一道“美味”却让赵匡胤惊呆了:是打发他上路的一个托盘,上面堆满银元。

次日,赵匡胤悻悻地走出王彦超的中军营,走出古竟陵大城的西门。这时,日头正毒,他走下潭家岭坡来到清悠悠的马溪河(古扬水,现戴河)边,正好大槐树的浓荫下有一块农人洗衣洗菜的大青石,劳累不堪的赵匡胤便倒在大青石上,呼呼睡着了。他一睡数个小时,奇怪地是,不管太阳怎么移动,槐荫都为赵匡胤笼罩着,象母亲护着婴儿。睡足了,他从大青石上爬起来,捧着马溪河的水洗洗脸擦擦汗,然后,就着河边的柳荫,继续向前进。

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自己也不知道走了多远,正午时分,他到了马溪河的上方,攀上去,是一大土台,台上有一个小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奇迹再次出现了。这和尚爱睡午觉。这天午睡正浓,突然梦见一条金色的神龙从天而降,正好落在台上他种的菜地里,这条神龙似乎饥饿难忍,马上张开大口,拔起白菜大嚼一翻,很快,好几垄的白菜都被吞光了。

和尚很是心疼白菜,即刻从梦中惊醒。出门一看,果然发现一个年轻汉子蹲在白菜地里继续大嚼不已……

后来,这个地方就叫“小神祖台”,因为西边还有个大“神祖台”。如今,这里已是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不是因为有金色神龙曾猛啖白菜,而是这里曾是新石器时代到周代的城堡。

老和尚很客气地送走了汉子。汉子抹抹嘴,肚中有菜,心里不慌,待天黑清凉好赶路。沿着小河荒坡,他慢慢地走到了一片山岗。实在太累了,他倒在草丛中便睡着了。次日凌晨,他登上岗顶,放眼南望,但见红霞万朵,半轮红日正嵌在广阔的江汉平原地平线上,煞是壮观;转身一看,山峰连绵,如群龙起舞——他到了佛祖山,前面是龙穴山,天门口,这些名字意味着什么?顿时血涌心跳,生出万丈豪情,一首诗便脱口而出: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

诗,似乎平常,但歌以咏志,其帝王气象已在此间形成。他决定北返回乡,那里军阀混战激烈,有充分发挥其雄才大略的空间。

赵匡胤离开竟陵后,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废汉建周战功卓著;官也升得特快,到后周显德年间,已做到“殿前点检”了,成为军中大佬。

显德元年(公元959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点检做天子”,成为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毛泽东主席在名词《沁园春》中赞:“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不过,竟陵要改名了。宋太祖老爸的老爸名赵敬。“竟”“敬”同意,必须避讳。于是,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竟陵县成为景陵县。

识时务者为俊杰。王彦超后来兵附赵匡胤,战功显赫。宋朝建国时,被封为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

建国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在金殿宴会百官。酒至半酣,很严肃地指着王彦超说:你那时驻防复州,朕去投奔,为何拒不纳我?《资治通鉴长编》卷二载有王彦超的经典答话:那时我是小地方的一个小军官,一小杯水能容得下神龙吗?假使当时我收留了陛下,陛下能有今天吗?这个马屁拍得实在高明,赵匡胤欣然大笑继续饮酒作乐。

开宝二年(公元970年)十月,宋太祖演绎“杯酒释兵权”,大会各地节度使(各大战区司令员)于后苑。酒酣,太祖慢慢说道:各位爱卿,都是国家重臣,久掌方面大军,王事鞅掌,并不是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内涵为:你们久掌军权,为地方大员,倘若有那天皇袍加身,你们不想做天子都不行了!

王彦超节度使兼中书令最先读懂了赵匡胤的心事,跪奏道:“臣本无功劳,而久受荣宠,今已衰朽,望皇上批准辞职,解甲归田,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其他各镇节度使都奏颂太祖的丰功伟绩。太祖超然地说:都是过去式了,没有必要谈它。

第二天,所有的节度使都被解去兵权,捧着丰厚的奖金,回家享清福去了;独有王彦超,不仅保住了节度使之职,还升为右金吾上将军。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搁笔了,但笔者还想继续浪费点笔墨罗索几句。一呢,说明说明,本文的意思是想从另一个层面证明天门历史悠久,文韵深厚,不带任何帝王思想和封建意思;或许名人效应迸发,为天门的文化旅游提供些许素材。君不见:西门庆大官人、潘金莲大美人等名流都有好几个县市为其出生地争得难解难分呢!二则,本文属杂侃,不作考证考注之用,望读者看后一笑了之,如打笔墨官司,不是不奉陪,而是没有闲功夫。

塞尔达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_舞狮的来源和传说历史

天门文艺投稿邮箱:394591538@QQ.com

上一篇: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
下一篇: 东周列国志·第十九回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