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志立功名:姜维入蜀始末猜想

志立功名:姜维入蜀始末猜想

志立功名:姜维入蜀始末猜想姜维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数出陇右,观兵三秦,堪称一时俊杰。鉴于他临终之际仍在谋划兴复汉室,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历史赞誉。尤其是在后世思潮由“帝魏寇蜀”转为“尊汉抑魏”以后

姜维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数出陇右,观兵三秦,堪称一时俊杰。鉴于他临终之际仍在谋划兴复汉室,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历史赞誉。

尤其是在后世思潮由“帝魏寇蜀”转为“尊汉抑魏”以后,姜维的形象便愈发光辉伟岸,不可亵渎。东晋之初,学者孙盛曾非议姜维“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而至南朝刘宋,孙盛之论转而遭到裴松之痛斥,称姜维“全蜀之功,几乎立矣”。舆论风向的变化可见一斑。

(孙)盛之讥(姜)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裴松之

人性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卑劣与高尚并存才是常态,拟之于姜维亦然;因此他才会既有“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的险鸷,亦有“宅舍弊薄,资财无馀”的寡欲。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蜀书 姜维传》

凭借主观好恶而神化或矮化历史人物对探究历史真相是一种严重阻碍;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前提是对历史人物“祛魅”,即结合历史环境来审视人物的行为逻辑。

姜维本为魏人,发迹始于入蜀。关于他“弃魏入蜀”的始末,在本传中被描述为传主遭遇上级抛弃而被迫改换门庭,既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壮氛围,也塑造出弃暗投明的光辉形象。

然而结合同书的其余线索,可知姜维入蜀的内幕并不简单,《蜀书》对传主在该事件中的描绘存在明显的美化倾向,本文想结合同时代的线索记载,分析其入蜀之举的内幕。

本文共 7500 字,阅读需 15分钟

① 马遵的行为逻辑

马遵是魏署天水太守,也是姜维在魏国的直属上级,他是姜维入蜀事件的核心人物之一。探究马遵的行为逻辑,有助于理解姜维入蜀的内幕真相。

(1)天水冀县的政治立场

在《蜀书》的描绘中,马遵是临阵脱逃、抛弃僚属的庸懦之徒,因此令时任参军的姜维对母国彻底寒心,转而投效蜀汉。然而结合鱼豢所著《魏略》及《姜维传》提供的线索,可知事件并非如此单纯。

(马遵)夜亡保上邽。(姜)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蜀书 姜维传》

魏太和二年、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兵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于是“关中响震”。天水太守马遵与雍州刺史郭淮合兵,半途遭遇蜀军截击,马遵遂抛弃了包括姜维在内的一众僚属,“亡保上邽(县)”。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原文

马遵疑姜维等皆有异心,亡保上邽

按《蜀书》描述,马遵抛弃姜维的直接原因是“疑维等皆有异心”,即怀疑姜维可能“叛魏应亮”。这并非马遵存在被害妄想症,而是因为姜维籍贯天水冀县(亦是天水郡治),天水郡下辖的县邑又已大量叛变。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蜀书 姜维传》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蜀书 诸葛亮传》

天水郡虽然“叛魏应亮”,但具体到冀县的情况,又需要另行分析,毕竟不能保证所有县邑都参与了叛乱。《姜维传》对此语焉不详,只含混描述传主率部返乡时,“冀(县)亦不入维等”。然而《魏略》却提供了另一处可靠线索,即马谡兵败之际,“(魏)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蜀)意,故不没其家”。

显而易见,冀县既然需要魏国通过武力收复,可知当地无疑已经投降了蜀汉。换言之,马遵彼时很可能已经得到冀县叛变的确切消息,因此才会“夜亡保上邽”。按其出逃的时间节点,他甚至需要掩人耳目,防止被姜维等人知道。

(2)马遵的异乡身份

马遵猜忌、提防姜维的根源之一,在于彼时的任官制度。魏承汉制,亦沿袭了东汉的“三互法”(详见《后汉书 蔡邕传》),即任官避籍制度。可知担任天水太守的马遵,其本人必定不是天水出身。

马遵虽不是天水出身,以姜维为代表的一众僚属却多为雍凉大族。如天水姜氏就是当地豪强,姜维彼时还担任“参军”,随侍马遵左右。

彼时跟随马遵的魏国僚属,除姜维外,又有“(天水郡)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关于他们的籍贯郡望,陈寿语焉不详,但按其担任的“功曹”、“主簿”等职务来看,性质多为吏员,而汉魏时代吏员基本为本地豪强所垄断(“三互法”只限制官员籍贯)。换言之,梁绪、尹赏等人亦应出身雍凉,很可能就是天水本地人。

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姜)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蜀书 姜维传》

从后续记载看,梁绪、梁虔、尹赏等人皆随姜维入蜀,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执金吾”,梁虔“大长秋”,竟无一例外在蜀汉朝廷中均做到了“卿”一级的高官,这反向佐证了当年马遵“疑(姜)维等皆有异心”并非空穴来风。

(姜)维昔所俱至蜀,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执金吾,梁虔大长秋,皆先蜀亡没。--《蜀书 姜维传》

注:跟随姜维入蜀者,又有天水郡吏“上官子修”(见《魏略》),疑其即为蜀汉中典军、讨虏将军上官雝(见《诸葛亮集》)。如是,则此人亦至高位。

按《魏略》,在马遵流露出“东还上邽”的意愿时,姜维持反对意见,表示“明府(指马遵)当还冀。”冀县既是姜维老家,又已“叛魏应亮”,那么马遵回到冀县的下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马遵在惊惧之下,痛斥姜维“叵复信,皆贼也”,之后连夜出逃。

(马)遵念所治冀县界乎西偏,又恐吏民乐乱,亦随(郭)淮去。时(姜)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叵复信,皆贼也。”--《魏略》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原文

马遵谓姜维曰:卿诸人叵复信,皆贼也

姜维率魏军残部返回冀县时,“冀中吏民”的反应是“大喜,便令见亮”。虽然《魏略》云姜维“不获已”(不得已),但还是“共诣亮”。考虑到冀县吏民对蜀汉的配合态度及姜维入蜀后获得的一系列超拔待遇,此事的幕后真相,不由耐人寻味。

(姜)维亦无如(马)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令见(诸葛)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魏略》

另,按《张既传》注引《魏略》,“南安、天水皆坐应亮破灭,两郡守各获重刑”,可知兵败出走的马遵遭到了魏国严惩,按照曹叡“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指死刑)”的猜忍性格,马遵大概率丢掉了性命,因此也再无机会替自己辩白;那么这段历史的叙述者,便只剩下了姜维、梁绪、梁虔、尹赏等人。而他们在蜀为高官,自然没有动力还原当时真相,“自文其丑”才是符合人性的选择。

这也是为何关于姜维入蜀始末,《蜀书》与《魏略》的相关记载如此混乱、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甚至连《姜维传》对此事件都经常出现语焉不详,前后矛盾的问题。

② 姜维的功名之心及其在魏、蜀的地位变化

姜维弃魏入蜀,在仕途待遇方面获得了极大改善,由魏国的中下级官僚一跃成为蜀汉的中枢重臣。

按《维传》,传主在魏,先为天水郡“上计掾”,后升为“州从事”。因其父姜冏曾为天水郡“功曹”,死于国事,因此姜维以烈属身份得到破格提拔,以“中郎”身份“参本郡军事”。

(姜维)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以父(姜)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蜀书 姜维传》

这里简要解释一下上述的诸多官、吏名称。

“上计掾”属于吏员,负责每年向上级机关汇报地方的工作业绩。按两汉传统,地方派出的上计掾一般会作为“郎官”(即宫廷侍卫)的储备人选,而“郎官”于汉末成为贵游子弟的麇集之所,亦多为世家子弟的仕途起点(如二袁、曹操)。

是岁,初复郡国上计补郎官。--《后汉书 和帝纪》

时,郡国计吏(即上计使者)多留拜为郎,秉上言三署见郎七百余人。--《后汉书 杨震传》

“从事”属于僚属范畴,此处为州郡佐吏。其父姜囧担任的“功曹”属于高级吏员,负责“选署及众事”;地方令、守不能理事时,功曹有权代理其职责。功曹在州一级被称作“治中从事史”,简称“治中”。《党锢传》记载了许多功曹架空太守的案例,其影响力可知。

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

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后汉书 党锢传》

“中郎”为官员,秩比六百石(约与县令等),于两汉隶属禁军系统。“郎官”在汉末魏晋流于冗散,多为世家子弟的起家官,亦用作加衔,比如与“中郎”同属禁军系统的“郎中”,曾出于表彰目的被授予陈登之子陈肃(见《先贤行状》),亦曾被授予《魏略》作者鱼豢,这种无固定职事的郎官一般被称作“散郎”。至于“参本郡军事”是差遣职事,即姜维的实际职务。

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续汉书 百官志》

魏略原文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

姜维以中郎参天水郡军事

按此,可知姜氏在天水具备较高影响力,属于地方大族。同时代中见于史料者,又有“天水姜叙”(见《杨阜传》),他参与平定马超之乱,因功封侯。

然而《后汉书》与《魏书》却未录入具备独立列传的天水姜氏成员,可知这一宗族的影响力,在汉、魏之际也仅局限在天水地方,至多辐射至雍凉地区,尊贵程度上完全无法和颍川、谯沛、河内诸大族相提并论,在曹魏的世家当中很难跻身前列。

注:《后汉书 桥玄传》中记有“上邽姜岐”(上邽县隶天水郡,可知姜岐与姜维同族),但成就限于“闻名西州”,可知影响力仍局限于地方。

蜀汉的情况与曹魏刚好相反,蜀汉的情况是“少人士”,因此不得不物尽其用。比如孙权眼中的“鸣吠之才”魏延、“牧竖小人”杨仪在蜀汉能够口衔权柄,威震朝堂;再比如李严、廖立等犯有严重错误的臣僚被废而终不见杀,皆因“蜀少人士”。

孙权尝大醉,问(费)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襄阳记》

蜀少人士,故(许)慈、(胡)潜等并见载述。--孙盛

因此,陈寿眼中“粗有文武”的姜维,在诸葛亮的口中成了“凉州上士”,受到巨大的重视与无比的宠信,寸功未立,即加授“(丞相府)仓曹掾,奉义将军,当阳亭侯”,擢拔速度令人惊叹。

(诸葛)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其人,凉州上士也。”--《蜀书 姜维传》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姜维传》赞语

诸葛亮还朝后,把姜维推荐给刘禅,转任“中虎步监”。“虎步”之名不见于《续汉书 百官志》,按卢弼的意见,“虎步”或为蜀汉自置的禁军营垒(效仿“羽林”、“虎贲”),分左、中、右三部,姜维监中部。不久,姜维又“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待遇上齐平了昔日的黄忠、赵云。这与他在曹魏时代的缓慢升迁速度,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蜀人陈寿撰写的《姜维传》与魏人傅玄撰写的《傅子》,对姜维的性格描述出奇一致,即心大志广、痴于功名,为了达成政治目的甚至敢于“阴养死士”,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姜维叛魏入蜀的理由。

(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傅子》

注:陈寿之父曾为马谡参军,陈寿本人在蜀又曾为“卫将军主簿”,即与姜维或诸葛瞻存在过共事关系。傅玄是凉州北地人,与姜维存在地缘方面的亲近性,因此记载较为可信。

天水郡(亦称汉阳郡)故隶凉州,后隶雍州,在彼时属于“边地”。作为边缘地区的豪族,若按年功序列升迁,姜维在魏致仕之前,乐观估计大约能做到郡守一级,考虑到他“好立功名,阴养死士”的性格,这恐怕很难满足其志向。

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原文

姜维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按其父姜囧生前曾为“郡功曹”,那么以“中郎”身份“参本郡军事”的姜维,在仕途方面的成就甚至还不及他那位早逝的父亲。

姜维是否出于仕途考虑而叛变,已经难于考证,不过他的叛变行为,却严重牵连了宗族成员。他入蜀之时恰逢马谡兵败,诸葛亮遂“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因此滞留冀县的姜氏亲属未来及被接走,尽数“系保官以延之”。

(姜)维不得还(冀县),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魏略》

此处“保官”为“保宫”之讹,按《汉书 苏武传》,“保宫”是“工徒役作”之所,即姜维的直系亲属被曹魏官方罚做苦役。事实上受到牵连的远不止姜维在魏的“母”、“妻”、“子”,按《魏书》、《晋书》中均无具备独立列传的天水姜氏成员,可知这一宗族在魏、晋二朝的宦途无疑受到过严重影响。

天水姜氏的相关记载,多见于《晋书》中的“载记”部分,这种体例属于“霸史”范畴,即地方割据史,诸姜氏或仕于苻坚、或仕于姚苌,可以确定他们未能被司马氏所重用。这一方面是因为西晋的存续时间(即有效控制关中的时间)过短,另一方面也和姜维叛入蜀中导致的历史嫌隙有关。

秦州别驾天水姜平子,诗有“丁”字,直而不曲。--《晋书 苻坚载记》

于是天水姜延、冯翊寇明……建忠高平牧官都尉王敏等咸承檄起兵。--《晋书 苻丕载记》

姜维入蜀后,曹魏方面曾令狱中的姜母写信,劝其子归魏,结果姜维回信称“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一记载分别见于孙盛《杂记》与唐修《晋书》,而《晋书》又云孙盛有“良史”之才,互文印证,可信度较高。

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杂记》

(孙盛)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晋书 孙盛传》

魏略原文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

姜维: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按此,姜维对待忠、孝的态度与彼时的士大夫存在明显差异。他叛出魏国,于“忠”有亏;他弃母不顾,于“孝”有愧,此人一心追求者唯有“功名”与“远志”,也无怪乎孙盛会痛斥姜维在“忠、孝、义、节、智、勇”六个方面“无一焉”,最终将其定性为“有魏之逋臣(即叛臣),亡国(指蜀汉)之乱相”。

平心而论,孙盛对待姜维的这番评价,未免有过分贬低之嫌;但“功名”对姜维的吸引胜过了“忠孝”对他的束缚,也确属事实。

③ 姜维的特殊性格及形成原因

如前所述,相较于同时代的士大夫,姜维具备了异乎寻常的功名之心与相对寡淡的忠孝之心,尤其是姜维拒绝归魏,将其母置于险境,在彼时是极不常见的(可与毕谌、徐庶案例作对比);这可能来自环境影响与个人性格的双重作用。

(1)环境影响

姜维长于雍凉,这一地区在汉、魏属于边地,汉、羌混居,移风易俗之事常有。

按《维传》,传主入蜀后,“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这段材料说明了两件事,其一是姜维谙于胡俗;其二是姜维有能力“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这就证明了他不仅“练于胡俗”,同时也通晓胡语。

这种情况在民族杂居的地区并不罕见,更早一些的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无不如此。

董卓“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以至他入京时,麾下充斥着“湟中义从”(月氏别种)、“羌胡”与“秦胡”(胡化汉民),他的女婿牛辅,身边近卫是“攴胡赤儿”,因此这一集团被洛阳士大夫视作“羌胡之种”,又有蔡文姬作《悲愤诗》云“卓众来东下……来兵皆胡羌”。至于李傕、郭汜,皆“习于夷风”(见《献帝起居注》),可知其生活习惯、语言风俗方面与董卓高度相似。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 列女传》

魏略原文_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

董卓、李傕、郭汜皆习于夷风

姜维对胡俗、胡风的谙熟,及其与羌胡关系的融洽,无不反映出他深受胡风浸染,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

并、凉、雍等地,彼时被称作“西州”,而西州的民俗是极端彪悍的,按《后汉书 陈龟传》,“西州边鄙,土地塉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返)”。此处描述的是居于西州的汉民,他们在习俗上已经高度胡化(董卓、李傕、郭汜、吕布、马超、庞德皆如此),可知姜维的案例绝非个别现象。

(2)个人性格

从可见记载看,姜维对待亲属的态度相当淡漠,不仅与传统士大夫迥异,甚至在西州人物中都属于个例。

姜维之父姜囧“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指太守),没于战场”。姜囧战死时正值壮年,因此《姜维传》才会说传主“少孤,与母居”。

此处记载其实有“为尊者讳”的色彩。因为当年姜囧阵亡时(214),羌戎的首领恰是马超。《维传》中的“羌戎叛乱”对应《杨阜传》中的“(马)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维传》中的“身卫郡将”对应《杨阜传》中的“(马超)拘(杨)岳于冀,使杨昂杀(凉州)刺史、(天水)太守”。即天水功曹姜囧,因保卫郡守而被马超处死。

(马)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使杨昂杀刺史、太守。--《魏书 杨阜传》

姜维入蜀时(228),马超虽死,其子马承却已袭爵,马超之女又嫁刘禅之弟刘理。鉴于统战工作的需要,《姜维传》不方便写明姜囧的死因,只好将责任推给“羌戎叛乱”。

追谥(马)超曰威侯,子(马)承嗣。(马)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超女配安平王(刘)理。--《蜀书 马超传》

吊诡之处恰在于此。昔日马超率羌胡杀姜囧,姜维却谙于胡俗,且入蜀后未与马超家族构衅(姜维与马岱存在过共事关系);可知此人完全不拘于宗族世仇。

这也可以侧面解释为何姜维入蜀后,对其母的召唤视而不见,任由其在魏亲属(母、妻、子)自生自灭。

同时代中,庞淯、赵娥、杨阜等西州人皆具备极强的复仇精神,多见于史料;又侧面衬托出姜维对亲情的漠视,即使在西州人当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庞)淯闻之,弃官,昼夜奔走,号哭丧所讫,诣猛门,衷匕首,欲因见以杀猛。--《魏书 庞淯传》

(赵)君安为同县李寿所杀……(赵娥)阴巿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烈女传》

(杨)阜内有报(马)超之志……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魏书 杨阜传》

魏略_魏略原文_魏略是谁写的

杨阜与马超战,身被五创

姜维不仅对宗族长辈情感寡淡,对晚辈亦如此。他入蜀后,又重新组建了家庭(成都之乱中,魏兵“杀(钟)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见《维传》),但也未见提携亲属的相关记载。

蜀汉后期,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蒋琬之子蒋斌、张飞之子张绍皆居高位,唯不见姜维子嗣的出仕记载(蜀亡时,姜维年过六旬,子嗣必已成年),侧面反映出他未曾刻意提携子侄。

与姜维对亲情的漠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诸葛亮的感恩与对蜀汉的忠诚,这份忠诚在诸葛亮死后仍旧存续,直至蜀汉灭亡。

这是十分令人费解的。因为姜维对父母不够“孝”,对故国又不够“忠”,在“志立功名”背后潜藏的乃是“阴养死士”的险刻,可知青年时代的姜维,无疑是一个桀骜的逸才。单纯用功名之欲或报恩之心,恐怕难以完美解释其行为逻辑。

合理的猜想,便是诸葛亮用异乎寻常的人格魅力及怀柔手段,因势利导,将姜维的“远志”与“兴复汉室”的宏业相结合,最终化璞玉为白璧。

从某种角度看,姜维的前半生与昔日的军阀吕布存在高度相似性,均出身西州(姜维出身雍州、吕布出身并州),自恃才武,漠视亲情,醉心功名;也均曾被史家视作“反覆”之徒,陈寿称吕布“轻狡反覆”,孙盛称姜维“反覆逆顺”,评价均不甚高。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魏书 吕布传》

所不同者,在于姜维有幸遇到武侯,在其言传身教之下,将功名之志寄寓于兴复汉室的目标之中,最终舍身成仁,谱就佳篇;吕布则遇人不淑,材力错付,浮沉于战乱之际,流宕于诸侯之间,最终身死族灭,坐笑天下。

北宋王安石曾作《浪淘沙令》歌颂伊、吕、汤、武的君臣相合,亦是借此咏志。其中“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一句更是直击人心,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谓。同为璞玉,遇董卓则蹈吕布之迹,遇武侯则承兴汉之志,南橘北枳,盖如此类。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上一篇: 毛渐《毛氏世谱》佚文辑录第二篇:开宗原谱
下一篇: 文史宴:曹操这门亲家两次站错队,差点被灭得渣都不剩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