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海
近日因事再翻《明史》,想起自己多年前在看《明史》时,曾发现南京有三处的传说有异,因当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现在退休无事,想想还是将相关资料比对示出,以供有心于此事者考辨。
一、黄道周不是死在大中桥
网载: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被清军占领后,明天启进士黄道周与郑芝龙等在福建拥立隆武帝,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自请前往江西征集军队,抗击清军南下。行至婺源时,突与大队清军遭遇,因孤军无援,战败被俘,后在白下桥畔殉难。隆武帝追赠其为文明伯,谥忠烈。为纪念明末清初英勇献身的黄道周,南京人曾将白下桥名改为大忠,后为避清廷文字狱,复称大中桥,该桥从此名声远扬。
其它媒体文字及民间传说也与网上基本一致。
而《明史》却是这样记载:
黄道周,字幼平,漳浦人。天启二年进士。
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中华书局.《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显然,黄道周被杀于东华门,不是死在大中桥。如果《明史》史料属实,则关于大中桥的传说就不成立。
(陶起鸣摄)
二、百猫坊或与俞通海无关
网载:百猫坊又叫白猫坊、石猫坊,为明虢国公俞通海府前的牌坊。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上浮桥,明俞通海宅,石门楼及西楼虽蔽犹存。”相传朱元璋称帝后,俞通海、俞通源和俞通渊三兄弟,均因战功封侯、封公。俞通海死后,被追封为虢国公,谥忠烈,并为他的后代盖了一座国公府。但有俞氏冤家在朱元璋面前挑拨说.俞宅有“王气”。朱元璋就让刘伯温击破“王气”。刘伯温在俞家门前树了一座用白石雕刻着一百只猫的牌坊(石猫坊、白猫坊和百猫坊之名,均因此而来),挖了一口井;在后门设堵门桩,在东门设钓鱼台,在西门设赶鱼巷。现俞府周围许多纵横多变、弯曲难辨的小巷,就是当年刘伯温布下的所谓八卦阵。
(陶起鸣摄)
南京坊间还有影响朱元璋皇位等等说法。某博士编写的《老南京记忆》中关于百猫坊的描述,更加离奇。
据《明史》: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子三人,通海、通源、渊。
……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追封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三年改封虢国公,谥忠烈。
通海无子,弟通源嗣其官。
通源,字百川。二十二年诏还乡,赐钞五万,置第于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
渊以父兄故,充参侍舍人。二十五年封渊越嶲侯,岁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帅师讨建昌叛贼,城越嶲。明年坐累失侯,遣还里。建文元年召复爵,随大军征燕,战明于白沟河。次子靖嗣官(中华书局《明史》列传第二十一.俞通海)。
比照《明史》,质疑现网上说法有五。一是俞通海战死苏州,是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称帝是1368年,俞怎么可能会影响朱皇帝位?故此说不成立。二是《明史》载俞通海无子,朱元璋会为其建国公府?也说不通。三是即便俞有旧府,因其无子,为一群寡妇和家人,以朱元璋的特性,会要刘基花费这么大心机来治理?似不现实。四是其弟俞通源因俞通海无子得以嗣其兄为官,后一直随军南征北战,洪武二十二年才赐建宅第于巢,还未建府人就死了,地点也不在南京,应跟百猫坊没有关系。五是俞通海次弟俞渊(网传名俞通渊,明史记名俞渊)封侯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即便有宅,那时候的朱元璋还有心思来管这些事?刘基也去世多年了。显然这百猫坊与八卦阵不太可能是朱元璋和刘基为防俞通海或俞氏后人干的。
更重要的是,笔者遍查《金陵世纪》、《金陵选胜》、《金陵览古》、《秣陵集》、《白下琐言》、《建康古今记》、《运渎道桥小记》、《秦淮志》、《金陵胜迹志》等明清以至民国初年的众多史志,均无关于“百猫坊”一事的记载。如有此迹,陈沂、陈文述、甘煕、陈作霖等明清史家怎么会都不记?且陈作霖《运渎道桥小志》记有:“渡口滨淮东,出有玉带巷。东通上浮桥。明成国公朱仪宅在焉。见《南都察院志》。或指此为俞通海宅者,误。”直接否定其地为俞通海宅。故“百猫坊”的传说,似不成立。
(陶起鸣摄)
三、李府街不可能是李文忠府宅处
网载:李府街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东段南侧,南京博物院正对面,据传李文忠曾经居住在这里。
又:李府街长约827米,两头分别连接城东主干道——中山东路与后标营路。而由于李府街较窄,路幅只有10米,因此车辆行进在此并不顺畅。2013年6月,李府街启动拓宽改造工程,路幅从10米拓宽至20米,北段就是李文忠府苑的所在地。南段因明代吏部衙门曾在此,故称“吏部街”。后来两段合并,统称为“李府街”。
《明史》载:曹国长公主,太原主母妹,嫁李贞。主性纯孝,助贞理家尤勤俭,早卒。贞携子文忠避兵,依太祖于滁阳。
五年,以文忠贵,加册曹国长公主,并进贞右柱国曹国公。
初,文忠守严州,屡以征伐事出,皆委贞掌军务。文忠克桐庐,以所俘卒送严。严城空虚,俘卒谋叛去。贞饷其众,醉而缚之,以归应天。太祖嘉之,累授官如子爵,赐甲第西华门玄津桥西。帝数临幸,太子诸王时往起居,亲重无与比(中华书局《明史》列传 )。
《明史》记载得清清楚楚,李氏父子因战功赐府第于玄津桥西。且直至1865年南京的老地图,还标注李文忠宅址在玄津桥西。
关于李府街,坊间还有一说是李文忠先住玄津桥西,后赐迁李府街。笔者以为也不成立,因为李文忠后期并不得宠,朱元璋对其很不满意,没有杀他就不错了,怎么会赐建其府于毗邻皇宫且是皇宫上首的东侧?再者,皇城东安门遗址曾发现在现中山门小区内,与都城墙近在咫尺,在皇城墙与都城墙那狭窄空间里,怎么可能会去安排一个王府?不合乎事实。笔者曾查众多老地图,在1920年之前,就没有李府街的标注,更证明传说之虚构。
当然,《明史》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以佐证,三个传说之真伪,还有待于专家或感兴趣者去进一步追索。但笔者觉得,以大清太子太保张廷玉为总纂、一众身份显赫的学者官员参编的《明史》,应是比较靠谱的,期望相关地史部门在编写有关传说时,应予参考。二0一五年南京市秦淮区人大常委会主持所编的《秦淮地名概览》与近日的《南京发布》等媒体,对“百猫坊”的传说均有注疑,实事求是,甚好。
新作者简介
萌爷爷,原网名云中漫步,退休数年。退休前长期从事粮食工作,先后就职于政府公职岗位和央企。南京古都学会会员,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老队员。酷爱古都南京,钟情历史文化。曾历时九年,独步南京老城,采取网格化方式,从中华门起始,至仪凤门结束,遍走明城墙范围内所有1033条街巷(含重要史迹),留存17000余张实景照片,独自完成当期南京老城区街巷全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