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张郃:五子良将之一,街亭之战扬名天下,真的是被司马懿害死的吗

张郃:五子良将之一,街亭之战扬名天下,真的是被司马懿害死的吗

张郃:五子良将之一,街亭之战扬名天下,真的是被司马懿害死的吗张郃是三国时期曹魏阵营中曹操手下的良将,以街亭之战大破马谡名扬天下。在公元231年领兵追击蜀军时在木门遭到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裹尸沙场。

张郃是三国时期曹魏阵营中曹操手下的良将,以街亭之战大破马谡名扬天下。在公元231年领兵追击蜀军时在木门遭到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裹尸沙场。

但是结合这位将军打仗一贯谨慎灵活的特点,他的战死好似不像表面那样归结于马失前蹄、战场无常,有些史书猜测张郃是被司马懿害死的,那么,张郃之死到底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呢?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

一个人的结局和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性格决定命运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要探究张郃死亡的真相,先通过他的生平事迹了解张郃。

曹魏五子良将:前将军张辽、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是当时曹操手下有五大异性良将,在曹操在行军打仗时,这五个人常在进攻时当先锋,撤军时断后。

后世陈寿在撰写魏书十七时,把这五个人合传,在叙述其五人的生平事迹后又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以后世称其五人为五子良将。张郃是五个人中追随曹操最晚的,也是最晚去世、官职最高的。

张郃军戎一生的起点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他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在冀州牧韩馥手下当军司马,后来袁绍攻打冀州胜利后,张郃就归顺了袁绍做了校尉,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

但是在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中,袁绍不听良将张郃的作战建议营救乌巢,反而采用郭图的计谋从后方攻打曹操大本营,于是“绍但遣轻骑救琼(乌巢守将淳于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

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馋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也就是结果不但曹操没打败,乌巢还被劫,官渡之战袁绍败局已定,郭图又诬陷张郃来脱责,张郃担心被袁绍杀害,同时也看清袁绍的志大才疏、刚愎自用,不是明主,索性归降了曹操。

事实也证明,比起袁绍,曹操才是张郃的贵人,张郃在袁绍阵营不受重视,但是曹操对于张郃这样良将的归降却如获至宝,知人善任,张郃的才能也在跟随曹操的一系列逐鹿之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平袁谭、讨管承,破马超,为曹操统治北方立下汗马功劳。

此后张郃又随主公曹操征讨张鲁,攻下汉中,汉中一战,原本张郃和夏侯渊等人一同镇守汉中抵抗刘备等待曹操,但是在刘备进攻汉中的定军山一战中夏侯渊战死,在经历败仗又痛失军中首帅的情况下,张郃临危代帅,快速稳定军心退守后方等到了曹操的援军。刘备曾深感遗憾没有杀掉张郃,可见张郃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张郃作为老臣良将更是受到曹丕的重用,被委以重任。

后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群臣束手无策时,张郃领命统帅全军对抗诸葛亮,让他名扬天下的也正是那场著名的街亭之战中大破蜀汉阵营的马谡,致使诸葛亮进无所据,直接导致蜀汉的北伐失败,同时还平定了当时曹魏内部的动乱,再次加官进爵。

张郃亲历了许多战役,鲜有败绩,被刘备忌惮,被诸葛亮赞叹,曹操更是将他比作韩信,除了英勇和武力超群,也可看出张郃不是个无脑的莽夫。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张郃打仗以巧变,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

史书所记张郃死因

从上述张郃的生平事迹来看,张郃本事是一个战术灵活,善于判断形势,智勇双全的良将,而且从他亲历的最著名的战役街亭之战中一个情节:因为王平的鼓声有异就担心中埋伏而放弃追击,可见此人是非常谨慎的。这样一个善用地形且用兵谨慎的人会如此像《三国志》中所写的那么简单地中埋伏而死吗?

对于张郃的死因历史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推测,且都和司马懿有关:一个推测张郃是被司马懿逼着去追诸葛亮,另一个说张郃违背司马懿命令主动去追诸葛亮。第一种说法出自《魏略》,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和司马懿一同抗敌,蜀魏两军对峙良久,僵持不下,诸葛亮带领的蜀军因为粮草耗尽,败局已定,再拖下去得不偿失,诸葛亮被迫选择退守祁山。

在诸葛亮撤军时,大都督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败军,张郃却认为这种情况如果不给人一条生路,敌人在退无可退的绝境下,很有可能奋起反抗、拼死一搏,不如就让诸葛亮就此撤军。

但是司马懿不听,坚持要出兵追击,官大一级压死人,副都督张郃只好领命追击。

蜀军果然在撤退过程中于木门抢占有利地形,待张郃率领的魏军进入埋伏圈,弓弩齐发,大败魏军,还射中张郃右膝。战后张郃因为伤重,很快就过世。 第二种说法则出自于《汉晋春秋》,当司马懿到西线后,因为以前多次败于诸葛亮之手,所以在诸葛亮撤军前一度采取守势。

张郃对于司马懿胆怯不战的行为不满,所以在诸葛亮粮草不够被迫撤军时,坚持率军追击,最后在木门中伏而中箭而死。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也都有据可依。张郃平生谨慎以街亭之战他没有乘胜追击赶尽杀绝可见一斑,这个行为符合《魏略》的记载。

而司马懿在对阵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战中,也是避免和诸葛亮正面交战,而是采取消耗战的打法:耗尽蜀汉的军粮后,逼诸葛亮自行撤军,这符合《汉晋春秋》的记载。

但是这两个完全矛盾的记载,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从动机和最大获益方猜测,对于张郃的死亡,如果我们无法从表面看到真相,就从与之关联的当事人与死者的关系和可能的动机以及张郃死亡背后的赢家来推测。那么笔者认为张郃死于司马懿的借刀杀人计中。

上述两个说法虽然完全不同,但是两种记载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司马懿和张郃不和。同为曹魏臣下为何会如此不和呢?

张郃是曹魏的宿将,早在官渡之战降曹前,他就已经名闻天下,袁绍击败公孙瓒,最大的依仗和功臣就是他。张郃追随曹操后,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是曹操应对刘备的一员猛将,被刘备忌惮。

如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刘备却不太满意的说:“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意思是你应该杀张郃,杀一个夏侯渊有什么用?而夏侯渊死后,西线曹军共推张郃为主帅,张郃一方面稳住涣散的军心,另一方面挡住蜀汉攻击,直到曹操领军来援。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魏也正是有张郃这样的良将才做到有条不紊地掌握大局,面对蜀军来袭,魏明帝曹睿向张郃询问对策,张郃估算一下蜀军的粮草,冷静回答:“我们援军到时,诸葛亮已经粮尽退兵。”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的预料。

曹魏大将曹真死后,在西线战场上,官阶最高的就是张郃了,理论上张郃直接接任即可。但是魏明帝这时却将司马懿从淮南调过来,升为曹魏西线总司令,成了张郃的顶头上司。

论在曹魏朝廷的资历,张郃是三朝元老,论对曹魏的功劳,张郃跟随曹操戎马一生,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比之司马懿明显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司马懿却因为皇和族关系亲密而空降下来成了战功赫赫的良臣老将的上司,此时两人不合就有了因。

司马懿走马上任后,两人在军事规划方面又出现分歧,张郃提议分兵驻守雍、郿,但是司马懿不同意,主张偷袭隃麋。但是事实证明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对于战场形势的看法更为准确,策略更为正确。

所以对于司马懿来说,张郃是自己在朝廷上的劲敌,张郃的能力可以随时取代司马懿成为魏国战前的统帅,而司马懿自己却是一旦失去魏明帝的偏袒就会地位不保。

再者我们知道曹魏的政权最后被司马懿所篡夺,我们无法知道司马懿到底什么时候对魏明帝有不臣之心,但是如果设定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已经有了夺位的想法或者哪怕是一点内心想法,那么张郃就是更大的绊脚石,不除不行。

试想如果夺位第一步就是曹魏的军事大权,司马懿想掌握曹魏的军事大权,就必须要排除张郃。张郃长期经营军队,有一大批的簇拥,他自己肯定也自知张郃在曹魏不论是资历、声望都比他高,如果不想办法打压张郃,那司马懿在战场不过是空头统帅。

而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和张郃分别为总督和副总督统帅军队对抗蜀军,而这是司马懿第一次碰到诸葛亮,在此之前他对于诸葛亮了解有限,并不知道他擅长的长途奇袭对诸葛亮无效,自然还是采取他擅长的战法。

只有在后期的作战失败后,司马懿才学到教训,知道正面对决他无法打赢诸葛亮。他开始谨慎小心,但是却遭受到了将领们的嘲笑。虽然诸葛亮最后粮尽退军,但是整体来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在占优势的情况,接连做出错误的对策,而消极避战的策略,也引起他人对他的批评和小觑,引得诸多部将暗地嘲弄。

而有过多次与蜀军的对战经历,对战场和敌人都很了解的张郃,他无论是战前的对策,以及战后反对追击的论调,都是正确的,让他在这次战役中方方面面都碾压司马懿。而且张郃很明显没有顾及司马懿的面子,两人又是不和已久,张郃总是直言不讳,而每一次张郃理论在战场上的应验都是在凸显主帅的无能。这样的对比和情形让司马懿在军营中的处境更尴尬。

笔者推测这也是为什么他要顶着众将的压力,逼着张郃去追击诸葛亮,如果张郃追军胜利那就是司马懿决策英明,司马懿也可以就此扳回一成;如果追击失败那只能归罪主将有勇无谋。而让张郃追击的结果超乎司马懿的预期,不仅败了,张郃还伤重不治,但是对于司马懿来说也并不是坏结果,从此曹魏军事上,再也无人可以制衡司马懿。

当然这也只是笔者基于史料的个人猜想,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千年之后我们无从得到一个真实准确的答案,只是可惜一代名将,折戟沉沙,马革裹尸。

上一篇: 司马懿如此厉害,为何在早期一直被埋没?
下一篇: 邺城考古新发现与史料记载不同引关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