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一个问题需思考:该如何评价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对孔子,历史上曾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评价:一种是将其称为圣人,高高在上,只能对其顶礼膜拜,而不能有任何批评;另一种是将其称为保守主义者、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予以猛烈批判。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盛世尊孔,乱世批孔;孔子成了历史的风向标。当今的时代,应该属于盛世,但是否就一定只能对其顶礼膜拜、而不能有任何批评呢?我认为,当然不必如此。正确的态度是:一方面要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抱“了解之同情”;另一方面,要用平等的眼光进行心平气和的探讨,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我读了《论语》后,心中的孔子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有志的官员,一位真正的君子。其贡献体现在教育、政治、思想诸方面。教育上,阐述了“为学之道”:为己,时习,学思结合,见贤思齐,不耻下问,毋意、必、固、我…;提出了“为师之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方针,“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举一反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创了“私学”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弟子。政治上,提出了“为政之道”:为政以德、政者正也、举直错诸枉、正名的为政之道;提出了自己的为政理想:建设和谐社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己、安人、安百姓)。思想上,创立了“仁学”,构建了以“仁”为核心,以孝、悌、忠、恕为内涵,以诗、礼、乐为形式,以“义”为原则,以“中庸”为方法,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完整思想体系。提出了为人之道,即“君子之道”;并且身体力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观向上,真诚率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愧为“百代君子”、“万世师表”。余秋雨将“君子之道”归纳为9个方面:怀德、之德风、成人之美、周而不比、坦荡荡、中庸、有礼、不器、知耻,并将中国文化的特点归纳为“三个模式”:人格模式:君子;行为模式:中庸;交往模式:礼仪。我认为,孔子的最大贡献在发现了“人”,创立了中国的“人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德性文化”:以“德”成人;他确实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君子之学、成人之学”;它能给人一副仁心,让人将这世俗人生过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快快乐乐,真正成为一个君子。梁启超先生说:“孔学专在养成人格。…孔子的人格,在平淡无奇中现出他的伟大,其不可及处在此,其可学处亦在此。”(《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之最大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决非徒恃记诵,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不必贪多务广。果能切实受持一两语,便可以终身受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朱熹在《四书集注章句》的《论语序说》中说:“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总之,读《论语》,要在变化气质、提高素质。
我觉得,我们应以这样的心态去读《论语》、去理解孔子。
评价孔子(评价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