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张灵甫之子张道宇,在视频号上发文,称母亲王玉龄去世,享年94岁。而王玉龄具体的离世时间,是10月9日22时30分。
身为名门闺秀的王玉龄,19岁是她的人生转折点,那是1947年。这一年,她失去了丈夫,怀里的公子刚刚出生10天。上有老母,下有幼子,王玉龄今后的路,又该如何走呢?
01
王玉龄,192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老爸王树南,毕业于保定军校六期,与顾祝同、叶挺、钱大钧均为同窗。只可惜在玉龄5岁时,父亲因病英年早逝。老妈罗希韫,是一大家闺秀,模样清秀,识文断字。曾经,舅舅家的两个表姐,一个嫁到曾国荃曾家,另一个与左宗棠左家结亲。
都说“曾左不和”,没想到,舅家的两个千金,倒在婚姻大事上链接到“曾左”,真是缘分。旧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可见罗家也是大户人家。
失去丈夫的罗希韫,把所有的爱都投放在玉龄身上,并常以妇礼来教导女儿。在老妈所订的规矩中,说话不能大声,笑不能大叫,就连睡觉的姿势都有要求,不能仰面睡,而要侧着睡。这不,玉龄就在老妈规矩的束缚下,长到15岁都未跟外面的男孩说过话。当然,王家是个大家庭,与堂兄、堂弟联手一起玩,也是常有的事。
02
1945年,王玉龄成了张灵甫的新娘。芳龄17,在如花似玉的年纪,嫁给了42岁的张灵甫。作为军人之妻,罗母坚持不同意这门婚事。首先张灵甫与女儿有着25岁巨大的年龄差,其次军人就意味着流血牺牲。守寡的滋味,老妈最有发言权,她可不想让女儿再遭她受过的罪。
可是,张灵甫偏偏就认定此生此世,王玉龄就是我想娶的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罗母不同意,他就去求玉龄的伯母。一次二次三四次,时间一长,玉龄伯母也认为张灵甫诚意十足。
于是,伯母劝解自己的妯娌罗母:日本人走了,抗战都胜利了,过太平日子,不用再打仗了。况且,张灵甫是军长,又不是士兵,也用不着他冲锋陷阵啊。如此这般,罗母还是心存犹疑,不置与否。至于玉龄本人,压根不清楚张灵甫什么来头。伯母告诉她,对方是抗日名将,她也没当回事。
张灵甫来到王宅,玉龄要么不说话,要么故意出门避开他。张灵甫都见怪不怪,还觉得这玉龄姑娘傻傻的,耍着小性子很得他的胃口。时间一长,玉龄也不排斥张灵甫了。人家张灵甫在从伍之前,可是北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在玉龄面前,他从不讲他的英雄战绩,只聊每一朝每一代的历史名人,野史传奇。对着玉龄这个好听众,他更是讲得头头是道,妙趣横生。终于,尽管罗母反对,这门亲事还是订了下来。水到渠成,张灵甫抱得美人归。
有人会问,玉龄大户人家的女儿,为何不上大学,却早早嫁人呢?这事得赖玉龄,她不是那种爱读书的孩子,心想嫁人后,就没人管了,多自由!
03
在首都南京,玉龄与张灵甫度过了一段平静安定的时光。虽说两人有着代沟,但娴静的玉龄,更是有着同龄人不具备的沉稳。两人一起看书,一起做诗,一起逛古董店,其乐融融。玉龄与张灵甫,同游莫愁湖后,赋诗一首:欲遣闲愁且登楼,槛外山青水自流。莫愁不知何处去,空留斯楼忆千秋。前两句,张灵甫所言;后两句,玉龄的灵感。合璧之作,老年时的玉龄,都历历在目。
在玉龄看来,自己的生活很幸福,尤其两人在一起,很多性情都很相近。一开始就像老夫老妻,但是彼此很关心,很照顾。有人曾言,张灵甫在娶妻玉龄之前,有过三次婚姻,还有过杀妻的前科,总感觉他戾气十足。对此,玉龄最有发言权:有人说他脾气不好,在外面怎样,我不大清楚,不过他在家时从来没对我说过一句重话,只有我对他耍脾气。
有次,罗母来南京女儿家小住,三口一起吃饭。一边是挚爱的母亲大人,一边是相亲相爱的夫君同志,玉龄说说笑笑,表现得开心异常。这时,张灵甫对着岳母大人半开玩笑地说道:“妈妈,都是您把她惯坏的。”话音未落,罗母当即放下筷子,回到自己房间,锁上门,任谁敲也不睬。张灵甫这下呆了,不经意间,得罪了岳母大人,这还得了?!于是,他敲门赔不是,对不起罗母没听见,不理他。
没办法,张灵甫拉了把椅子,站上去隔着门,趴在气窗上对着罗母说:“妈妈,是我说错话了,您别生气了,快出来吃饭吧。”想到张灵甫一个堂堂的军职干部,竟对同龄人的岳母大人,表现出足够的歉意,也是真心实意了。爱屋及乌,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04
1947年,张灵甫魂归孟良崮,玉龄的天塌了。此时的她,只有19岁。那一年,玉龄怎么都不肯相信,自己的夫君真的离开了自己。她常常独自一人跑到玄武湖,他们夫妇经常来到的地方,一坐就是一天。一连就是好几个月,把罗母都吓呆了。她劝解女儿:“人的精神崩溃,往往就在那一霎那,人已经没了,日子还得带着孩子过下去。”
玉龄回忆:当时要不是母亲大人陪在身边,开导劝慰,也许她早进精神病院几个来回了。那时的玉龄,还是太年轻,她不知道:女儿的痛苦,在母亲那里,则是双倍的。照顾好女儿与外孙,就是罗母的使命。
1948年,玉龄带着寡母幼子,漂洋过海,迁居台湾。而每年的5月16日,国防部定期为张灵甫开追悼会。作为遗属的玉龄,应邀出席,也必须出席。于是,年年5月16日,成了她的噩梦……
1952年,对玉龄来说,极不寻常。她只身一人,飞往美国,开启她的留学生涯。“我要养活自己,养儿子、母亲,要追求自己的生活,我想湖南人本身就有这股傲气,能克服这些困难的。”也许,有人会问:玉龄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能适应吗?其实,玉龄当年就读的中学,是福湘教会学校,英文是重点学科;再者结婚后,张灵甫曾有出任大使的意向,为此专门为她请了外语老师,数年如一日;来到台湾后,姨父孙立人为她从美军顾问团请来一个军官,帮助她学习英语。
玉龄凭借良好的英语基础,考取了纽约大学,专攻财会专业。在美国读书的四年,玉龄学着做饭,学着打理生活,还要给母亲儿子寄钱,她就是家中最稳定的那根定海神针。毕业后的玉龄,考入美国航空公司。生活稳定后,她接来母亲大人与儿子。三口之家,终获团圆。
儿子道宇,与外婆朝夕相处。在外婆那里,他接受了严格的中国传统教育,居家行孝道,出门讲义气。后在美国读书,受到自由生活的熏陶与影响,养成幽默乐观的个性,从不畏惧困难。高大的身材,宽阔的肩膀,英俊的面孔,豪爽侠义的性格,无论生活,还是事业,道宇样样争气。
05
1973年,玉龄受总理周公之邀,回到阔别25年之久的故乡。此后,她成为能自由出入大陆的两人之一,另一位是杨振宁。1975年,玉龄返台。张灵甫曾经的上司俞济时,也是影片《建国大业》中,刘德华饰演的侍卫长,曾任第七十四军第一任军长,盛情款待玉龄,当面称颂她“对得起张氏列祖列宗”。
此外,张灵甫的部属袍泽,同窗好友五十余人,自发组织,设宴并致信玉龄,向她表示敬意。信中说——
忆张夫人于1953年背负老母,口啣幼雏,以无比的勇气踏上征途,赴美完成大学学业,并抚育张将军唯一骨肉道宇君学业事业,均有成就,茹苦含辛,三十年如一晶,玉骨冰心,至足矜式。
罗母暮年思乡,为了满足老妈的愿望,1997年9月,玉龄偕母回到长沙,一直陪伴在老妈的身边,直到2003年,罗母以101岁高龄离世。从1947年至今,玉龄一直未嫁。众多至爱亲朋问她这样值吗?玉龄回答:我觉得人一辈子能够真正地爱一次,也真正地被别人爱一次,就够了……
2003年,在上海浦东玫瑰园,玉龄为张灵甫立了一座衣冠冢,碑铭是她题的一首诗: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因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如今,阴阳相隔74年后,玉龄与她的夫君终于在另一个世界相会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