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这本书里汇聚了古代诸多名人轶事,颇具猎奇野史的味道,我们也可以在访古之中,探究人性,思考人生,其中我最喜欢王徽之和李贺的人生故事。
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生性高傲,放诞不羁,不拘小节,平时不修边幅,崇尚当时所谓的名士习气,时常东游西逛。甚至在工作上也经常玩忽职守,好在大司马桓温欣赏他的才华,对他十分宽容。
后来王徽之无心问政,索性弃官东归,隐居于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他与弟弟王献之手足情深,王献之先于他去世,早有背疾的王献之,在悲痛吊唁其弟时,背部也跟着崩裂,过了一个多月后就去世了。
我想徽之应该是伤心欲绝,悲伤过度,不停地啜泣,导致背部主血管破裂,加速了他的死亡进程。
王桢之为王羲之之孙,王徽之之子,有一次在朝臣齐集之时,遭遇当太尉的恒温之子桓玄“我何如卿第七叔”的刁难,王桢之以"亡叔乃一时楷模,公为千载英杰"而巧妙化解,真想穿越历史,为王桢之的机智点赞,哈哈!
"唐代三李"之一的李贺是鲁迅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其貌不扬,一字眉,鼻相好,身瘦如纸,还是个从小体弱多病的早产儿。其父给他取字“长吉”,意为愿他健康长寿。杜甫是他的远房表叔。
李贺从小就才思聪颖,非凡卓绝,热爱阅读,浸染在书籍的海洋里,七岁能诗。当他的父母要他出门参与户外玩乐社交活动时,他却跑到坟山墓地里,研究墓碑上的碑文。
"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拥有"诗鬼"之称的李贺,七岁时在家接待前来造访的韩愈、皇甫湜,即当场吟唱《高轩过》,令二人赞不绝口。
李贺不到15岁就已名满京华。当他18岁时带着自荐信《雁门太守行》拜访韩愈,想借机进京赶考,打破唐朝最年轻进士的纪录时,却因其父李晋肃的离世而不得不回家守丧三年。三年后第二次科考因其父李晋肃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犯了父讳,违反避嫌制度,被禁止参加最后的考试。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可惜终是无可奈何。在李贺黯然失落之际,慧眼识才又惜才的韩愈再次挺身而出,帮落第的李贺写了推荐信,加上李贺出身于唐朝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房的身份加持,父荫得官,最终获任奉礼郎,从九品。
可惜李贺仕途不顺,委身就任的三年里,他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除了热心于创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讽刺诗篇,还开始研究兵法,渴望报效祖国。
元和九年(814年),李贺眼看迁调无望,思量功名无成,哀愤、内心苦闷日深。加上其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于是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成了一位边塞诗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元和十一年(816年),李贺失业的同时又患病,李贺深感无路可走,还好有路可退,便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休养生息,整理所存诗作、写作诸多关于鬼怪的诗歌,可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后人誉为"诗鬼",千古佳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本书的缺点是考究不精,有些遣词造句过于随意随性,很符合这书的书名,就是快餐式,碎片化网文,哈哈!我这篇文章的内容部分是添加了书里所没有的内容,实在太喜欢李贺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