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马诗其五(马诗其五古诗李贺)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志在投笔的李贺,即便站在幽州城下又能如何。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诗中能读出一股郁郁不得志的悲愤,更能体味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热情和决心。
报国热忱是因为诗人的浪漫,心中不平是因为遭人刁难。然而刁难人的是著名诗人元稹,被刁难的正是李贺。
李贺是继屈原和李白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他的前辈李白,后辈李商隐并称“诗中三李”。李贺还有自己十分看重的远房李唐宗室身份。李贺还是“诗圣”杜甫的表侄。后人评价“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李白字太白,李贺字长吉),于是被后世称作“诗鬼”。短短二十七年的生命创立“长吉诗体”。
李贺的一生犹如昙花一现,既短暂又璀璨,在如此短暂的一生中虽然早慧且声名早著,但是却不遇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贺以千里马自况,充分表达了他对进士科的考试中受到迫害的愤慨。
“大漠”“燕山”的描写不仅是自然环境,更是骏马驰骋的疆场。“沙如雪”“月似钩”往往被人误解为平沙万里,月光如练,映照的沙如白雪,似寒霜。连绵起伏的燕山群岭间高高挂起一弯新月。看起来很美,仔细想想不对。既然“月似钩”,那就说明月亮是一弯新月。这样的夜晚可想而知,几乎就相当于一个没有月亮的茫茫暗夜。这哪里能看到白皑皑一片的沙漠!
根据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月似钩”时“沙如雪”一定是有它的合理性的。那我们就换一个角度来考虑一下。李贺在一个暗夜来到朔漠边塞,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脚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脚下松软的黄沙,如雪一般松软和寒气逼人。再抬头望一望幽燕边关的弯月,更像是一把咄咄逼人,冒着寒光的弯刀。这多事之秋,多事之地,真的需要一个英雄纵横驰骋。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主啊(皇上)给我这匹千里马一副好的鞍鞯和笼头吧,趁此清秋好踏破“大漠沙”,踏碎“燕山月”。幽燕一带唐中晚期藩镇势力肆虐,地方苦不堪言。乱世出英雄,这寒沙冷月的幽燕之地正好是英雄用武之地。科场失意,遭人排挤,那就建功边镇,斩将封侯,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这恐怕就是当时李贺想要投笔从戎的想法源泉。
《马诗》作于失意之时,看似抒发胸中不满,实际读来,却能给人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并没有消极厌世,悲叹“可怜白发生”,也没有忿忿不平,高唱“天子呼来不上船”。而是积极用事,文客场走不通,就换武把式,东方不亮西方亮,几时给我“金络脑”,我几时积极“踏青秋”。李贺建功立业的抱负,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