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在黑周瑜?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在黑周瑜?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在黑周瑜?本来这样的问题我应该申请回避,免得一顶“周瑜黑”的帽子直接从天而降 在我头上。但是我倒无所畏惧,毕竟我早就被贼人盯上了,对各种 恶意举报、恶意反对 习以为常。要知道

本来这样的问题我应该申请回避,免得一顶“周瑜黑”的帽子直接从天而降 在我头上。但是我倒无所畏惧,毕竟我早就被贼人盯上了,对各种 恶意举报、恶意反对 习以为常。

要知道,现在可以说是“反《三国演义》”的盛时。在有些人眼里,凡是《三国演义》的东西,那都是虚诞妄作不可信的,然后他们还要借此来展示一下自己“博学而深刻”的历史水平,并且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想必前阵子那位用黑诸葛的方式来吹捧周瑜的某音杨老师大家并不陌生。

那么问题就来了,《三国演义》的东西都是 空穴来风 不可信的么?很多恐怕连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都没看过的人就要说了:“对啊,小说是小说,不是历史。”“你看多了演义吧?还信那一套?”“那是文学,虚构的东西多了去了。”知乎的诸葛NT黑 @大风清扬 是其代表了。

三国志平话内容_三国志平话原文_三国志平话

这套书花了我半个月生活费。

什么叫“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显然是这些人都不懂的道理。举一个例子: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的这本书重史轻文,在这本书中对孙权的评价是这样的:

孙权承父兄遗业,【1.任才尚计,史谓其有勾践遗风】,乃内宠相寻,晚年益愦,【2.废长立幼】,【3.乱本已成】。

然后再看看陈寿的《三国志》中对孙权的评价:

孙权屈身忍辱。【1.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立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2.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3.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很显然,蔡东藩的书中这句话明显是参考了《三国志》。与此同,《三国演义》又怎么可能是直接从罗贯中这里凭空写出来的?

三国故事,可以说从汉末魏晋时期的当时就开始出现了。陈寿《三国志》只是一个代表,那个时候的史料记载非常丰富。西晋郭冲不就曾编出了著名的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吗?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就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让三国故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中唐时期甚至更早,三国故事就已经广泛流传于民间。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由是可见,至少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经妇孺皆知了。

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就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就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

《全相三国志平话》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于是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是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然后写成《三国演义》。

所以说,如果《三国演义》是在黑了周瑜的话,那也未必就是罗贯中开的先河。更何况,罗贯中本身就是一个经历丰富、参加过农民起义战争的作家,著作颇丰,《三国演义》是他集大成之作,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三国演义》的创作和流通,现在的三国文化又怎么可能有如此盛况,你我也就不可能在此讨论这个问题了。

言归正传,《三国演义》描写刻画人物,的确存在着一些缺点:①神化;②厚此薄彼;③人物性格缺少变化。但这些又是一些无可厚非的缺点。要知道,罗贯中距今700多年前的人物了,《三国演义》存在宋话本和元杂剧那种“一人高光,万人暗淡”的突出手法完全属于传统。

三国志平话内容_三国志平话原文_三国志平话

换种说法说,《三国演义》本身刻画描写了很多英雄人物,每个人在书中都有他们的高光时刻。何况,罗贯中本身继承传统,有一定的 拥刘贬曹 倾向也不足为非。我曾在写文时说:

一个虚假的故事背后,一定有一个真实的意图。无论是空城计的虚构还是借箭的附会,都离不开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以及作者把这种崇敬之情推己及人的渴望。虽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但是他们所崇敬的人物依然在他们的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三国志平话_三国志平话内容_三国志平话原文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中说:

历史总随着时俗的变化而不断被打扮,唯一无法被修饰的,是那些正直的历史学家的良心。 ​​​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罗贯中身上同样适用。不管世界怎么怎么改变,崇尚正义与正直的人总不会是错的。

《三国演义》正因为有这样 厚此薄彼 的手法,让周瑜显得像是被黑了,但是又不算那种实际意义上的黑。周瑜在大方向上显然是没问题的,易种田大师不都已经在《百家讲坛》上说了么。

三国志平话内容_三国志平话_三国志平话原文

三国志平话内容_三国志平话_三国志平话原文

但是,《三国演义》中把周瑜描写成气量狭隘的人,当然也不是空穴来风。除了传统的影响外,周瑜这方面的污点也不是没有。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於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熟悉,与曹操搬徐母如出一辙了。

《荆州先德传》曰: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

逼别人就仕于自己阵营,这种做法怎么说都不算光彩。

别的人不说,看看袁术怎么对待人才的。

《后汉书·徐璆传》: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叹曰:"龚胜、鲍宣,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

《三国志·魏书·何夔传》:避乱淮南。后袁术至寿春,辟之,夔不应,然遂为术所留。久之,术与桥蕤俱攻围蕲阳,蕲阳为太祖固守。术以夔彼郡人,欲胁令说蕲阳。夔谓术谋臣李业曰:"昔柳下惠闻伐国之谋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斯言何为至于我哉'!"遂遁匿灊山。术知夔终不为己用,乃止。术从兄山阳太守遗母,夔从姑也,是以【虽恨夔而不加害】。

《三国志·郑浑传》:浑将(郑)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

《典略》:(金)尚,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郡,而太祖已临兖州。尚南依袁术。术僣号,欲以尚为太尉,不敢显言,私使人讽之,尚无屈意,【术亦不敢强也】。建安初,尚逃还,为术所害。

有人恐怕就想说了:“这算气量狭窄吗?周瑜这也是为了自己阵营的利益啊。对待人才的方式不同而已。”

当然,这里当然看不出周瑜有多么的气量狭窄,但我说了,周瑜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污点,《三国演义》以及更早的三国故事对周瑜的气量狭窄的描写也并非空穴来风。何况,我也说了,周瑜在大方向上是没问题的。

吕思勉《三国史话》:周瑜、鲁肃亦皆可谓为【好乱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轻之徒,同怀行险徼幸之计,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祸,岂不哀哉。

吕思勉相比于《三国演义》岂不是说得更直白。

除此之外,“指囷相济”这个故事都有人怀疑,具体是谁跟我争我就不说了。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居巢长,欲假凃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 ,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 肃乃指一囷与周瑜 。

注意【】中的这些字。周瑜当时任袁术居巢长,带几百人 特意 路过鲁肃家等候鲁肃,并顺便索要资粮。这事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勒索?

但是【将数百人】翻译为带领几百人,【故】翻译为特意是没问题的,【过候】却未必是翻译为 路过鲁肃家在外等候。

《后汉书·王良传》:“时司徒史鲍恢以事到东海 ,【过候】其家,而良妻布裙曳柴,从田中归。”

过候 显然有拜访之意。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后面送完一囷粮米后,两个人还结成了子产和季札那样的好朋友关系。陆抗和羊祜也曾有过这样的形容。

孙盛《晋阳秋》:抗与羊祜推侨札之好,抗尝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有疾,祜馈之药,抗亦推心服之。

从这里看来,“指囷相济”甚至被说成有勒索嫌疑,这才是有人目的性地黑周瑜。而《三国演义》,说他黑了周瑜也罢,没黑也罢,本身就是文学艺术的手法罢了,何况 拥刘贬曹 吹亮黑瑜 早就有了。实在是无可厚非。

上一篇: 为什么吕布早早惨死却仍是《三国演义》中不可争议的武功第一?
下一篇: 从孙吴战略家到“无胆鼠辈”,平话中的鲁肃形象早已面目全非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