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崇尚道家与道教为中心》(二作丁放)、《守正出新及其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
赵苗——《论日本早期中国文学研究的核心理念》
王海萍——《古典文学的现代意义》
敖越——《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杨乃乔——《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研究是历史必然》
翟兴娥——《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基本动因探讨》
曾枣庄——《中国古典文学的尊体与破体》
张奠宙——《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数学意境》
刘莹——《浅谈我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解志熙——《古典文学现代研究的重要创获——任访秋先生文学史遗著二种校读记》
郭英德——《论"文选"类总集文体排序的规则与体例》
赵辉——《中国“文”学行为经验本质的哲学本原》、《行为性质与中国古代文体的确立》、《先秦文学主流言说方式的生成》、《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
傅璇琮——《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思考》(二作郭英德、三作谢思炜)
廖名春——《出土文献与先秦文学史的重写》
鲁枢元——《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
谭德兴——《从神话研究看中国现代文学观之嬗变——以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述为例》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
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
周惠泉——《古代文学研究与多民族的中国文学观》
唐妍——《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的地理想象——从〈山海经〉到〈野叟曝言〉》
杨刚、王圣——《 href="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3466352c257d9a18a4b5d4e1ecead888&site=xueshu_se">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休闲思想探析》
韩高年——《先秦文学研究的新收获——以〈周秦文学编年史〉的编撰为中心》
伏俊琏——《文学与仪式的关系——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
李竹君——《比喻在先秦文学中的运用与发展》
徐正英——《先秦文学思想考论》
刘建波——《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刘昕——《甲骨卜辞文学研究》
唐兰——《卜辞时代的文学和卜辞文学》
万晴川——《论老子文学形象的演变》
蔡靖泉——《〈老子〉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
汤漳平——《论〈老子〉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尚永亮——《文学〈庄子〉二十年》(二作肖波)
赵逵夫——《本乎天籁,出乎性情——〈庄子〉美学内涵再议》
王锺陵——《略论庄子表述的三种方法:寓言、比喻、类比》
贾学鸿——《〈庄子〉文章的连珠体基因及文体探源理路》
刘冬颖——《出土文献与先秦时期的楚地儒家传〈诗〉》、《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家〈诗〉学思想》、《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平议》
顾农——《风诗新解六题》
周秋良——《〈诗经〉中〈周南〉〈召南〉的地域性特征》
唐世贵——《从〈诗经〉“周南”、“召南”看楚风与巴蜀文化之关系》
吴晓峰——《从〈诗经〉“周南”、“召南”看楚风与巴蜀文化之关系》
杨明朝——《上海博物馆竹书〈诗论〉与孔子删诗问题》
蔡先金、吴程程——《上海博物馆楚简〈采风曲目〉与〈诗经〉学案》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张宏洪——《当代楚辞学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评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
毛庆——《〈天问〉研究四百年综论》、《由历史看未来——近三百年楚辞研究史的启示》
黄建荣——《汉至明代的〈楚辞〉注本概说》
周建忠——《关于"楚辞"的传播与"楚辞学"的分类--撰写〈楚辞学史〉的思考与探索》
杨新勋——《楚辞研究的新收获——评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
陈炜舜——《香港楚辞学著作举隅》
梅琼林——《论饶宗颐楚辞学研究的文化还原模式》
王齐洲——《从〈山海经〉归类看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孔子、子夏诗论比较--兼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之命名》、《论墨子的文学观念——兼论孔墨文学观念之异同》
杨钊——《〈左传〉与“诗以言志”》
何新文——《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左传〉的写人艺术》、《现当代的〈左传〉人物研究》
刘春丽——《试论从〈左传〉到〈战国策〉再到〈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的历史演变》
高晓颖、陈为科——《〈史记〉与〈战国策〉人物描写的艺术技巧之比较研究》
杨玲——《司马迁评商鞅探微——兼论〈史记〉“太史公曰”的独立价值》
江文贵——《〈史记〉〈战国策〉人物描写艺术比较》
文晓华——《司马相如与汉代郊祀歌诗写作关系新论》
昝风华——《论风俗文化对汉代文学的影响》、《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
张影——《汉代祭祀文化与汉代文学》
杨允——《论汉代文学主体身份的多元形态》
孙立——《俯仰天地 吐纳万象——吴均〈山中杂诗〉赏析》
吴祥军——《从'太上立德'到'德粗文精'—葛洪文德论的文化解读》
佟艳光——《南北朝文德论讨论的终结—颜之推的文人文德论》
杨欣华——《从〈文苑英华〉看宋人对唐赋的态度》
张青松——《〈文心雕龙〉的才性论与文德论研究》
张少康——《〈文心雕龙〉的文体分类论——和〈昭明文选〉文体分类的比较》、《六朝文学的发展和“风骨”论的文化意蕴》
王梅、王辉斌——《刘勰与〈文心雕龙〉的乐府论》
郭小小——《〈文心雕龙·乐府〉研究》
周兴陆——《刘勰文德论新探》
举人——《日本的〈文心雕龙〉研究》
陈多友、冯斯我——《日本〈文心雕龙〉研究概述》
王运熙——《〈文心雕龙〉的宗旨、结构和基本思想》
陈斐斐——《论刘勰〈文心雕龙〉崇儒宗经的思想倾向》
冯海啸——《〈玉台新咏〉二冯校本、吴兆宜注本及徐乃昌刻本略说》
蔡德莉——《试比较〈骈体文钞〉与〈骈文类纂〉》
王永平——《陆机入洛之遭遇及其死因考析——兼论西晋时期南北士人间的冲突》
魏同贤——《〈陆机文集 陆云文集〉前言》
孙宝——《傅玄儒学文艺观的内涵及其表现》
戴艳华——《傅玄乐府诗研究》
莫艳萍——《论傅玄铭文的艺术特色》、《论傅玄铭文的人格美学》(二作吴玄英)
孔现红——《隐逸精神及其方式在魏晋的传承与嬗变》
朱易安——《论日本汉学家赖山阳的〈日本乐府〉——兼论比较汉诗学中的乐府传统》
孙建辉——《论日本汉学家冈村繁对陶渊明的研究》
张冰梅、王确——《北美汉学家韩南之研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金瓶梅〉为例》
冯若春——《“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
徐公持——《吉川幸次郎论中国文学的特色》
李安纲——《吉川幸次郎的中国文学观》
李廼扬——《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与中国》
淳于淼泠——《日本当代汉学家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
彭玉平 、杨金文——《“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
张伯伟——《域外汉籍与中国文学研究》
李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一次新机遇——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刘云——《普实克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马晓坤——《晋宋时期山水诗产生的思想渊源探析》
陈令钊——《六朝文学的形式诉求及其实践》
陶礼天——《六朝“文笔”论与文学观—〈文心雕龙〉“文笔之辨”探微》
李翰——《魏晋六朝用典论及沈约“三易”说的批评史意义》
殷晓燕——《论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互文性”运用——以宇文所安对唐代怀古诗的研究为例》
吴振华——《近五年来唐代文学研究综述》
汤华泉——《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
蔡毅——《日本汉籍与唐诗研究》
陈尚君——《唐代文学的魅力》
朱光立——《王辉斌先生“唐代三书”述评》
陈友冰——《“诗学汉魏”而“律近齐梁”——唐诗复古未竟其功原因探考》
尚苗苗——《唐代的道观与道观诗》
荣小措——《唐代咏终南山道观诗探析》
郭希华——《对杜甫“饫死耒阳”说的辨正》
李艳丽——《论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李白研究.》
夏秀丽——《〈太平广记〉中的化身型虎故事》
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
李鹏飞——《汉唐小说中的飞升母题研究》
李春辉——《“不乐飞升”与“神仙思凡”——唐代仙道小说的两个叙事母题》、《魏晋六朝至唐仙道小说的文化阐释》
高文利——《唐五代文人词的仙道意蕴》
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
何宗美——《〈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明代文学思想辨析——以明代文学复古问题为例》
襄岸生——《茶联修辞手法种种》
朱宇——《历代茶联句中的辞格特色及其文化因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