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及至垓下之围项王之悲歌慷慨:
2、项王军壁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细看史公文本,无论是项羽最得意的巨鹿之战,还是最失意的垓下之围,落笔处的四字极尽微妙、更是文心所在——
一个是莫敢仰视,一个是莫能仰视!
都是仰视,前者“莫敢”,后者“莫能”,一字之差,前后呼应,不同情境下用来,造成的反差之大,道尽英雄末路的悲歌——
曾经有多辉煌,落幕就有多凄凉!
但为什么都是仰视?
一方面源于项王的身高和气度,“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按汉之前,一尺大概23cm,项王身高在184cm以上,可谓气宇轩昂;
一方面源于项羽一生要强,胜也好败也罢,哪怕泣数行下,眼泪止不住往下流,他的头颅也永远是高昂的,你要注视他,必须抬头仰视……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何为人杰,何为鬼雄?便是顺境逆境,铮铮傲骨,永不低头!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项王做到了,在他的部将中也只有一人做到!
《史记-汲郑列传》记载,项羽败后,刘邦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并且只要愿意这样做,一律拜为大夫,否则逐出!
此刻,当众人汲汲于自保而直呼项王之名时,唯有一人,独不奉诏。
此人便是日后汉武帝时期名臣郑当时的先人——郑君!
诸君谋富贵,我自孤独行,天意虽不容我,心安即是归处,项王我来了!
想来,郑君虽名不见于经传,但在秦末起义、楚汉相争的风云变幻中,他应该就在项王身边,亲眼见证了巨鹿之战胜利后诸侯将的“莫敢仰视”,而垓下之围项王意气尽时,悲泣而“莫能仰视”的众人之中,或许同样有他......
小西读史札记,陪您一起阅读史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