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经几千年,帝王将相,风土人情,兴衰成败,世事百态或,千秋功业,都存在于史书之中。史官笔下,各色人等原形毕露。
中国人自古注重“名",在乎后世的评价。有些人做一点事就觉得了不起,想不朽,让自己的名字在史书中熠熠生辉。春秋时期的范宣子就是这样的人,他觉得他的家族自周代以来就十分显赫,在他看来就是“不朽”。然而,叔孙豹不以为然,他认为,真正的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事实证明,叔孙豹是正确的。
一个人能被后世记住并怀念,绝对不是你官多大、多富有。而是你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品德、功业、思想才是真正的不朽遗产。所有这一切,都要通过史官的记录,史笔如刀,分剖清楚。这就对史官品德有严格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刚直不阿,实事求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史官都能做到忠于事实,史官的品格十分重要。有些史书被后世公认,成为名篇,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有些则被称为“秽史”。如魏收的《魏书》。历史也是人写的,必定在记述中反应个人好恶。这就要求史官要不畏权势,刚直不阿,实事求是。
历史上确有这样的人。《左传》就记载了两个这样的史官。董狐是晋国灵公时期的史官,赵穿带兵杀了晋灵公。当时赵盾为政(当家做主)因为赵盾没有讨伐弑君之贼,董狐直接在史书上写: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夷皋于桃园。赵盾看到这个记载大惊,说我当时不在家,怎么知道弑君之事?你是不是搞错了?董狐说“是是非非,号为信史,吾头可断,此简不可改也”。意思就是你即使杀了我,我也不改这个记录。足见董狐是多么的有骨气!
无独有偶,在齐国,也有这样的史官。齐庄公时期,因为勾搭崔杼的老婆棠姜,崔杼怀恨在心,便勾结齐庄公的侍者贾举把庄公杀了。齐国太史伯就在竹简上写:崔杼弑其君。崔杼看了就说,你一定要改写,不然就杀你。太史说,史书记载一定要是事实,让后人以史为鉴。崔杼就杀了太史伯。其弟弟太史仲继续这样写,又被杀掉,其叔叔太史叔继续这样写(过去史官都是家族式)并对崔杼说,我不这样写,别人也会这样写。崔杼被震撼,就放了太史叔季正一马。由此可见,这样事实其实的史官,品质是多么的高贵!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史官都是有骨气的,也不是所有的史书都是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的。也有一些史官歪曲事实,粉饰罪恶的,魏收就是其中的一个。
魏收编纂的《魏书》就被后世称为“秽史”。魏收才华横溢,文思泉涌,少年成名。然而,此人有才无德。受命修史,凭个人好恶,给好处的就美化,否则就写的不堪。完全没有名节。
由此可以看出,史官的品格是多么重要,必须要真实反映当时的状况,不溢美,不浮夸,不隐恶。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纵观几千年历史,实在不多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