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遥看近却无上一句是啥)

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遥看近却无上一句是啥)

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遥看近却无上一句是啥)近期在和诗友们讨论一些诗句的读音时,有人曾问:“天天纠结那一两个字,有什么意义?”对此,笔者送了他一句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可是一点儿都没夸张,为了写出一首好诗,古代很多文人真的是吃不香、睡不踏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唐代诗人如此讲究,才能让唐诗走上巅峰,至今无法超越。古人如此费尽心力,我们如果音都读不准,对得起谁?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所以对于诗词大会上一些诗句的读

近期在和诗友们讨论一些诗句的读音时,有人曾问:“天天纠结那一两个字,有什么意义?”

对此,笔者送了他一句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可是一点儿都没夸张,为了写出一首好诗,古代很多文人真的是吃不香、睡不踏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唐代诗人如此讲究,才能让唐诗走上巅峰,至今无法超越。古人如此费尽心力,我们如果音都读不准,对得起谁?

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所以对于诗词大会上一些诗句的读音,资深诗迷才会如此在意。在第6季诗词大会第7期节目中,主持人龙洋念的一句诗,就引来不少观众的争议。她念了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其中的“看”字,她读的是第一声。

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遥看近却无上一句是啥)

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遥看近却无上一句是啥)

咱们都知道,这句诗出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属于春景诗中的绝对经典。龙洋这么念,是不是真的错了呢?

一:“看”字确实有两种读音

“看”这个字,本身就是多音字,最早在《说文》一书中就有关于它的解释。经过演变后,目前“看”共有动词、名词、助词等多种用法。而作为动词用,可读成第4声,表示看见、看望等;也可读成第一声,表示看守、看押、守护等。

韩愈这首诗,是写他在56岁赏春时的情形,自然是取第一种意思,表示:远远望去草色连成了一片,但近看时却又零星若无。也就是说,按字面意思来说它应该读成第4声。但是,大家要注意这是一首七绝,是有严格的平仄格律要求的。而从平仄的角度上来说,此处应该读第一声才是合适的。

这样看来,龙洋按古法来读第一声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不少龙洋的粉丝也表示:“当年董卿也是这样读的”。是的,董卿当年主持这档节目时,也确实是这样读的。事实上,康震、蒙曼等老师在诗词大会的节目中,都是读第一声的。

二:关键在于,语文老师该教孩子们么读?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问了几个语文科研室的老师,他们都告诉我:不会教孩子第一声。原因有两点:

首先,对孩子们来说,如果教第一声很容易让他们把“看”理解成看守的意思。而且,现代多数人已经不懂什么是平仄格律了,学校也不会教孩子们这些。因此这种古法读音,在教学中也就失去了意义,教材上也没有特殊标明要读成第一声。

其次,如果这句诗读第一声,那很多诗句的读法都要跟着改变。李白曾写过一首《独坐敬亭山》,其中有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按平仄上看此处也应该是读第一声,但事实上很少有人真的这么读。

类似的问题还有苏轼《水调歌头》中的那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严格按平仄来说,“胜”应该读成“shēng”,而非第4声,但大多数语文老师并不会这么教,相信大家平时也很少真的读第1声。

是遵从现代人的习惯和诗的真实意思,还是遵从平仄格律,这是一个大难题。不能一部分按前者来算,另一部分又按后者来,这样学生们容易被绕晕。

现在有些诗词鉴赏集,已经把“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由“cuī”改成了“shuāi”,虽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越来越多人已经接受了这种读法。

综上,对于这些字到底该怎么读,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老师们也只能告诉学生:有争议的诗句,肯定不会考,不用担心。龙洋的读法肯定是没错的,至于咱们平时该怎么读,只能暂时看个人喜好了。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上一篇: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1世纪是哪一年)
下一篇: 古代人怎么刷牙(古代人怎么刷牙漱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