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在人才多到内卷的三国时代,为什么东吴显得后劲儿不足?

在人才多到内卷的三国时代,为什么东吴显得后劲儿不足?

在人才多到内卷的三国时代,为什么东吴显得后劲儿不足?面对生存压力,各国在人才的培养和发掘上各出奇招、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本 文 约 5200 字

阅 读 需要 13min

公元280年,孙吴最后一代君主孙皓向浩荡南下的晋军提交了降书。在给晋军将领的信件中,孙皓哀叹东吴本有长江之守、精兵之据,本以为可以传国祚于万世,却不想转眼已至灭国之日。在总结自己没有守住江山的原因时,孙皓写道:“不守者,非粮不足,非城不固,兵将背战耳。”面对晋国的大军,孙吴已无人可以抵御。曾经名将辈出、文臣相继的东吴政权,最终仍是走向了荒凉的末路。

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

西晋灭吴形势图。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对一个政权来说,人才毫无疑问是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人才更是有决定意义的竞争力。客观条件上,孙吴和蜀汉地非中原,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都远不如曹魏,因此很难获得人才的长久发展能力,但面对生存压力,各国仍在人才的培养和发掘上使尽解数,各出奇招。那么,在这一场三国求贤“内卷”中,各国都用了哪些办法?东吴在这场人才竞争中又犯了哪些错误,被“卷”出局的呢?

曹魏:赢在了起跑线上

不得不说,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曹魏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统治范围正好将当时的经济中心(黄河流域)和文化中心(河南地区)一网打尽。因此,在其他人还在思考如何招揽人才时,曹魏的苦恼已经变成了:这么多人才,该怎么挑呢?

事实证明,曹魏政权能一直保持强势,并为晋的一统打下坚实基础确实有其原因。曹魏甫一代汉,魏文帝曹丕便接纳了尚书陈群的建议,向全国推行“九品官人法”,成为继汉代“察举制”后又一条例完整、推行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末年起,便有人物品评的风气,如东汉许劭的“月旦评”。如果被许劭大加褒奖,便立即名满天下,自然不愁有人征辟或被推举为官。就连曹操年轻时,也曾为了许劭的一句好评努力逢迎,“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后汉书·郭符许列传》)。曹魏的“九品官人法”,与这种人物品评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九品官人法”之下,曹魏治下的州郡首先确立自己的“中正”,然后由中正官对本地的人才质量进行品评考核。倘使考核为上等,便可以得到吏部的授官,从此步入仕途。至于担当中正官的人选,自然是当地的士族名流。通过这种方式,曹魏与士族签下了“生死契”。曹魏统治范围内的士族们在给曹魏政权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蚕食曹魏政权内部的权力,最终由士族司马氏完成了对曹魏的政权篡夺,晋朝建立。

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

影视剧中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场面。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截图

话分两头,当曹丕答应陈群的建议时,他想到的或许只是曹魏的人才供给,尚且看不到这一切的结局。他能够同时想到的是,中正官要想挑选人才,首先还是得有人才。黄初五年,曹丕在洛阳仿照汉时制度建立了太学。在曹魏的太学中,首先要经过两年的学习,精通一本经书,这种人可以被称为“弟子”;然后再通过两年的学习,精通第二本经书,这样就可以入仕,成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在两年后掌握第三本经书,即补为太子舍人。再经过四年的学习,完全掌握五经,便可以升任高级官职。通过这些规定,曹丕给太学生们清晰明确地规划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即使无法通过士族选举,也可以通过进入太学学习,完成太学规定的“十年五考”后成功入仕。

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

影视剧中的太学中子弟议政。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截图

“九品中正制”与太学,这两条人才选拔道路互相制衡、互为补充,原本是不错的设计。可惜的是,没过多久,太学生就在与士族子弟的“内卷”中败下阵来。首先,能够通过“九品官人法”入仕的士族子弟,绝不会选择耗时久、官职低的太学之路。对他们而言,族中亲友的一句推荐,就完全可以代替寒门士子十年的寒窗苦读。这导致太学中几乎无一士族子弟,太学生与士族天生形成了对立。其次,由于曹魏朝堂的位置早已被士族先一步瓜分,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他们势必对太学中的寒门子弟百般弹压。看起来合情合理的“十年五考”,每一级都会有士族考官的苛刻设限。据鱼豢的《魏略》,这些考官不但不会给学生划重点,反而会“反向重点”,并不考核经文的微言大义,而是在字句小节和标点符号上大做文章。如此操作,每次能考试合格者屈指可数。表面上看起来更公正的太学之路,成了寒门学子的南柯一梦。终曹魏之世,也没有一个太学生能够通过这条看似平坦的道路,走上政治权力的顶峰。在这场人才“内卷”中,赢在起跑线上的与其说是曹魏,毋宁说是曹魏的世家大族。

蜀汉:大汉正统在益州

毫无疑问,蜀汉是三国中人才储备最为不足的一个。在东汉末年的人才“抽卡”大战中,蜀汉的开国之主刘备可以说运气极差。一边是“SSR”(指抽卡养成类游戏中最稀有的卡牌级别)抽到手软的曹操,一边是开局就有张昭和周瑜一文一武两位“五星级”柱石之臣助阵的孙权,而刘备在拥有关羽和张飞两位猛将后,便一直在一群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谋士中周旋,直到自己四十六岁那年,才从隆中的深山里抽出了让自己命运逆转的诸葛亮。虽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私心将天下一等的武将“五虎上将”和天下一等的谋士“卧龙凤雏”都划给了刘备,但他仍旧改变不了历史:即便在诸葛亮之后,刘备又迎来了庞统、法正这样优秀的谋臣,可二人无一不英年早逝,蜀汉的人才卡池仍然相当贫瘠。前期人才储备不足,政权辖区又小,从人口基数上便处于劣势,在这场人才竞争中,蜀汉可以说是“天崩开局”。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影视剧中的法正和庞统。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即便如此,蜀汉仍是尽己所能地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或许是因为吃够了人才匮乏的苦头,蜀汉的“人才不足恐惧症”从政权建立的伊始便存在。既然不能直接拥有顶级人才,那就只能自己培养了。刘备刚刚获得益州后,拥有了稳定根据地,他便马不停蹄地整理辖地的各种经文学说,还对政权内的各种学校去粗取精,基本整合了益州境内的学术成果和教学资源,保证了益州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刘备还任命了大量管理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的官员,这些人的官职都十分简单直白:劝学从事、典学校尉……直接把“摁头学习”四个字贴在了每一个益州士子的头上。随着政权的进一步稳固和发展,蜀汉还和两汉一样,建立了自己的“太学”。晋朝时许多出身巴蜀的官员,都有过“游于太学”的经历。虽然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已不知蜀汉的太学究竟是何时建立、规模如何,但对于蜀汉这样一个地小人乏的政权而言,建立太学、国家供养大批不事生产的太学生,本身便是一种“勒紧裤腰带”的举动。至少在搞教育这件事上,蜀汉的态度相当认真。可惜的是,蜀汉并没有撑过漫长的人才培养期,受蜀汉太学培养的有识之士,最终成了魏和晋的嫁衣。

除了自己培养人才,蜀汉肯定需要解决眼下的人才匮乏问题。在选拔人才上,蜀汉忠实地沿袭了两汉传统,由各地方官考察自己的辖区,然后向政权推荐人才。而在朝堂,人才质量的把关和官职的选用,由丞相诸葛亮一手掌握。诸葛亮在人才选用上“量材授任,不计资叙”,不仅为蜀汉留下了宝贵的人才库,还尽收蜀地人心。孙皓投降时,孙吴已经陷入“兵将背战”的困境,没有一人愿意再为东吴作战。而当姜维军中收到刘禅已经投降的消息时,都气得“拔刀砍石”,后来甚至趁着魏内部钟会和邓艾的内乱试图反叛复国。虽然蜀汉终究没能光复汉室,却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

影视剧中的姜维诸葛亮。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孙吴:我摆烂了!

相比于魏蜀二国而言,孙吴的情况有点儿微妙。

首先,孙吴的人才储备显然也比不上曹魏。孙吴所处的江东地区,在东汉末年还属于经济待开发区,农业生产水平远比不上北方也就算了,还充满各种不服王化的“山越”。这些久居深山的少数民族恐怕连孔夫子是谁都不知道,就更别提经书大义了。想要把这些人培养成能够治国理政的人才,恐怕要把教育事业从幼儿园开始办起。但孙吴又比蜀汉幸运:不仅开局就有“王炸”,而且无论文臣还是武将,优质人才都是无缝衔接。著名的“孙吴都督连连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便是这种盛况的一大反映。

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

周瑜

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

鲁肃

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是谁写的

吕蒙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

陆逊

影视剧中的东吴人才。来源/电视剧新《三国》截图

不仅优质人才源源不断,这些名臣良将的后代也是“虎父无犬子”。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陆逊的儿子陆抗、吕范的儿子吕据、步骘的儿子步协,这些东吴功臣之后皆是能够独当一面、封疆一方的人才。得益于江东士族私学对自家子弟的培养,东吴完全不需要自己办教育,就可以得到人才的“无限续充”。而且东吴的初始人才卡牌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便是多长寿之人。曹魏的司马懿活了七十二岁,便能从曹操时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文学掾,熬成曹魏唯一大权臣。可在孙吴政权中,孙权本人便活了七十岁,成功把死于251年的司马懿熬死;他手下的大臣们,陆逊活了六十三岁,朱然六十八岁,顾雍七十六岁,吕岱甚至活到了九十六岁。还有一位武将丁奉,虽然不知道生年,但他从孙吴刚刚割据江东时就活跃在战场上,一口气差点活到孙吴灭国,也算是超长待机了。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边是教育事业实在难办,一边是开局抽来的人才卡牌一直用不完,孙吴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基本处于躺平状态:既不建立学校,也不怎么对人才选拔上心。孙权时期,一个负责选拔人才的尚书曁豓(yàn),不但性格刻薄,还独好清议而无才学。因其认为当时的朝廷中人都不称职,便对东吴的人事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大清洗,将一些作风有问题的人统统发配军队,最终搞得人怨沸腾,自己也被迫自杀。至于教育事业,除了偶尔任命一些“都讲祭酒”,对各地的教学工作做些指导以外,孙吴政权也没有拿出什么有实质效用的政策。甚至连曹魏和蜀汉都早早建设完成的太学,孙吴也一直拖到第三任皇帝孙休在位时才下旨建设——且还没有建成。面对皇帝的诏书,东吴群臣也集体摆烂,这道诏书完全下给了空气。

可悲的是,如果孙吴单纯只是对人才接续问题不上心也就罢了,他们还要滥杀。孙权晚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展开了长达八年的“南鲁之争”,一度闹得“举朝中分”,最终孙权的处理办法便是双方各打五十大板,使得许多牵涉其中的朝臣凄凉收场:丞相陆逊被逼忧愤而死,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等人坐流刑,太子太傅吾粲下狱处死;孙霸的党羽,全琮之子全寄、孙权舅父吴景之孙吴安、孙吴宗室孙奇等人也皆被杀。这些人物不是功臣之后,就是江东士族子弟,都是来自孙吴重要的人才储备库。这样的重刑和滥杀,很难不说给孙吴群臣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

影视剧中的孙权。来源/电视剧新《三国》剧照

孙权去世后,孙吴政治日渐消沉。由于新帝孙亮年幼,兼以辅臣孙峻、诸葛恪内斗,宗室孙綝掌握了实权。因与魏在寿春的战事不利,他悍然杀害了出身江东士族的大将朱异,并且依旧没有向寿春派遣援军,直接导致寿春守将全怿(功臣全琮之子)和全端(全琮从子)向魏投降。面对如此掌权者,东吴群臣皆心有戚戚,驻守西部边境的将领朱绩(功臣、士族朱然之子)甚至因为担心孙吴内乱,偷偷给蜀汉递信,希望由蜀汉来吞并东吴,这足见孙吴人心之失。

孙休继位后,情况稍有好转。可惜好景不长,至孙皓登基时,局势更是急转直下。孙皓初一登位,便杀害了拼死帮助孙休向孙綝夺权的前朝重臣张布和濮阳兴,随后又逼死了自己的右丞相万彧。对于朝中众臣,则时常以酒宴为名将众人灌醉,然后派人记录言行不当之处,从而定罪。在这种高压态势下,不要说是否能招揽人才,已有的人才也不断向晋投降,逃离东吴。

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

孙皓。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建衡二年(270),孙秀奔晋;

凤凰元年(272),步阐降晋;

天玺元年(276),孙楷投晋。

一切都在昭示着,分裂的乱世应当结束了。天纪四年(280),孙皓投降,三家归晋。

结语

总结三国时期各国的求贤之策,我们不难发现人才的重要性。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的孙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被吞并的结局。虽然因为魏晋交替之际的内部权力斗争,孙吴成了三国中走到最后的一个,却依旧无法如孙权所愿“传国祚于万世”。不过,孙吴仍然为中华历史的人才储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就是加速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并为江南保持了八十余年的和平稳定。江东士族对其自身子弟的培养,也使日后南渡的东晋皇室及宋齐梁陈四朝能够承继其余荫,与北方展开了三百余年的对峙。这些,便都是历史的后话了。

参考文献:

[1](清)杨晨撰.三国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03.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03.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巩长卿.论曹魏时代的太学衰落[D].陕西师范大学,2010.

END

作者| 潇湘水冷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国历好物

“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精华结集

一本书读懂古代中国的承袭与变革

《看不够的中国史》

有料、有戏、有视野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

↓↓↓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在看”的永远18岁~

上一篇: 演义(小说体裁)
下一篇: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典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