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叛归张士诚一事记载于俞本的《纪事录》“逾月,释其罪,以为监军,征浙西。至太湖中,文正欲叛归张氏,事泄,取回饿死。”
朱元璋在他自撰的《太祖皇帝钦录》中指责朱文正说“事觉,教之不听,未几,谋奔敌国。”
在朱文正第一次被废黜之时,朱元璋给李文忠的信中,也透露出朱文正与张士诚的一些联系。朱元璋在信中说“我禁人去张家那下买盐,他从江西自立批文,直至张家盐场买盐。”
除此之外,朱文正的岳父谢再兴,因为对朱元璋的不满,早在1363年叛归于张士诚。
——————————————————————————————————
再多说两句,为什么我没有用《明实录》,而使用《纪事录》的记载呢?明初文献对于朱文正的记载多有避讳,朱文正犯法之后的情形,多语焉不详, @爱菊花的陶渊明 在回答中采信了实录的记载,认为朱文正不可能与1366年参与徐达征讨事。从多方记载来看,明实录在朱文正的事情上有失简单,将朱文正两次被废黜一事进行了归并。
按照太祖皇帝钦录中的谕旨:朱文正“威武既成,令守江西,恣意放纵,视人如草木,作孽无休, 其不仁者甚。 夺人之妻杀人之夫灭人之子 害人之父 强取人财。事觉教之不听。 未几,谋奔敌国 ,又觉 而方囚之,然后而殁。”
从朱元璋的用语来看,对朱文正的惩罚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江西为非作歹,被废黜,“未几”才谋奔敌国。可见朱文正的犯法并不像《明实录》记载的那样在1365年被拿下之时就被指控叛逃张士诚。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
刘辰的《国初事迹》中也记载朱文正 “按察佥事凌说到任,察其实劾奏之。太祖即取回文正问罪,·········太祖曰:“后言是也,且释之。”未久,太祖命文正整点荆州城,回京未用,复出不逊之言。太祖意其怀不轨,欲废之。皇后极谏:“文正止是性刚,恐无此心。文正母见存,当念其母子之情,用曲赦之,且见亲亲之义。”太祖从后言宥之。后复遣文正往濠州祭祀,暮夜与从人议,有异志,从人备告,太祖废之。”
可见朱文正在1365年被逮后,并没有完全丧失人身自由,也没有立即被处死,仍然有多次的任用。
那么朱文正是否可能参与对浙西的战争呢?
王世贞收录的一份明初诏书中有如此记载“今再差克期赍批,前去教左相国与同委官朱文正会议,须要留下精细能干边上头目镇遏淮安,编排队伍,务要防奸 。”
由此可见,朱文正是有可能参与了对张士诚作战事宜,《纪事录》所言非虚。
另——顾诚先生曾对照明实录,认为此诏书中的朱文正当为朱文忠之误,李新峰则认为,明实录中改朱文正为朱文忠,此时李文忠尚为浙东行省右丞,1366年8月还京议事,当无可能赴淮安商议留戍事务。而如果朱文正真要谋叛张士诚,如俞本所说逃至太湖中,方有可能。
朱文正谋叛一事可参考《纪事录笺证》《系年析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