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实录,以及实录是怎么编纂的
冯尔康《清史史料学》(第33页)
实录作为一种编年体史书是记载某个时间内的政治命令、国之大事的。清代实录一般为下嗣之君为上一代皇帝所编,康熙故世几个月后,世宗即命令修圣祖实录。实录编修需开实录馆,制定高级官员、大学士领衔主持编写。《圣祖实录》的修纂官是保和殿大学士马齐、张廷玉和文华殿大学士蔣廷錫,当然具体编写人员基本都是翰林院官员。
清实录以年月日为序,主要是排列当年的重要上谕、奏疏、人事调动以及皇帝的祭祀礼仪活动(当然内容非常广泛,经济、政治、自然无所不包),主要以公文为主。那么实录修纂的材料有什么呢?康熙说编纂世宗实录“发秘府之藏,检诸司之牍”,即内阁、国史馆、各部院材料、则例、档案。阅读清实录会发现,主要以节录公文为主,既然主要是公文,那么自然要说官面话,冒犯上位者的情况当然不会太多。
圣祖仁皇帝实录 节选 可以看到基本都是公行文书
那么修纂官怎样挑选和书写材料呢?基本上来讲,是选取于国家社稷重要的文件录入实录,但并不找单全抄,对比《上谕档》与《实录》会发现有些地方作了删减(毕竟古代以文字简约为佳),有些不甚逻辑通顺的地方也会做以修改,对于那些损害皇帝形象的修纂官也会选择略去不录,毕竟实录修出来后,皇帝也会翻检。比如乾隆就经常检查《世宗实录》的修撰,那么编修官也会按照他的意思进行改变。雍正的态度,会影响到《实录》的具体编纂。
当然,世宗对其父的态度,总体来说比较微妙,一面会说父皇“至公至正,事事周祥尽善”,另一面又说“皇考以八龄即登大位,于人情之诈伪,何由而知”(《雍正朝汉文谕旨汇存》第340页,乾隆朝《世宗实录》对此加以修改,将此句从上谕中删去,这一例即能显示出实录的修饰作用)
实录并非第一手的史料,绝对会对一些敏感词汇和事件加以处理。但是,我仍坚持,实录主要是节录公文、记录国家大政,并非是为皇帝本人立传,因此,他仍然较为客观、全面且言简意赅地反映了康熙年间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是为清史不可多得的史料,谕旨反映的并非皇帝一人之态度与作为,而是整个官僚、文书体系与皇帝合作的结果。如果更想了解皇帝本身,一来是可以借助更为原始的档案材料(台北故宫,一档馆,谕旨汇存,京报邸钞),二来完全可以以实录为基本参照,描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措施背后的考量,当然可以体会到背后的“帝王心术”,三则是将视野拓展到文集和笔记小说,从人到人,看看时人与后人的评价。
以上。粗浅理解,还需再加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