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就像鬼故事,听过的人多,真正见到的人少。
——林奕华
如果蒲松龄乘坐时光机器穿越到今天,他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会不会赶上互联网创业的浪潮,开发一个以“斋聊”为名,针对宅男宅女们的社交APP? 那些社交软件上见首不见尾,千篇一律大眼睛锥子脸的女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狐仙?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画皮”女鬼?
11月,香港戏剧导演林奕华的第58部舞台作品《聊斋》将在北京上演。这一次,他想给观众讲一个“鬼故事”。因为,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爱就像鬼故事,听到的人多,真正见到的人少。
林奕华 摄影 | 李松鼠
“不爱睡觉”的蒲松龄
《聊斋》这部戏,林奕华筹备了七年。“歪读”名著,借名著的外壳讲他对当代人生活的观察,是他近十年来惯用的手段。于是,我们看到了《包法利夫人们的美丽与哀愁》、《在西厢》、《三国》、《红楼梦》、《水浒传》……每一次,他都能在经典与当代两个平行时空中找到联结的虫洞。这一次,他瞄上了蒲松龄。
林奕华说,他第一次接触到《聊斋》故事,是被家中大人带着去看电影。当时,他觉得,这是个非常不适合小孩子看的电影。
“不适合”的地方,在于他觉得,这些故事都是讲“婚外情”的:一个人了娶了一个漂亮的太太,又来了一个小三。
“《聊斋》是一部婚恋宝鉴”。林奕华开玩笑说。林奕华认为:在探讨两性关系的方向上,只中国有两部关系最为重要,一部长,一部短。长的就是《红楼梦》,短的就是《聊斋》。
林奕华
如何找到蒲松龄笔下“人,鬼,狐,妖”的世界和当代人的联结点?《聊斋志异》原著有491个故事,而且没有固定人物和叙事主线。最初,林奕华在入手时,很是头疼。最终他找到的切入点,还是作者蒲松龄。
在林奕华眼中,和现代人一样,蒲松龄是个“不睡觉”的人。
“为什么现代人晚上都不睡觉?不是因为寂寞,而是心里总有放不下的东西。我们看手机、刷微博,不自觉地在做一些事,其实是希望心里空的那个地方能够填补。”
“蒲松龄的一生,没有得到他最想得到的身份地位;他的家人不在身边,所以他才要在那些晚上写那些故事,去做那些白日梦。”林奕华说:“现代人追求成就感、存在感,内心空虚,但借助现代科技,觉得可以和任何人联结,然而这个联结偏偏是在极表面的层次。”
《聊斋》开场,男主人公在一所大饭店的房间里,遇到一个女子。他们亲密交谈,但林奕华特别要求,要在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后加上一个微信声音的“叮”。你不再分得清,他们的交谈,是真实发生,还是又一次的网聊。
《聊斋》剧照
在林奕华看来,《聊斋志异》中得" 聊 " 是精神寄托," 斋 " 是狭小空间。社交媒体发达的现代,交流越方便,人心越空虚,大家都在手机的小空间里聊,把自己的身份隐藏起来,却可以毫无忌禅的跟任何人聊起天来。
“现代社会,两个人面对面,或许还不如用手机沟通更加顺畅。”林奕华说。
人,鬼,狐
“蒲松龄真的在书中藏了很多密码,可以跟现代连接。”林奕华说。他觉得,蒲松龄笔下的鬼和狐,在现代生活中,分别对应着不同类型的爱情态度。
“在情感世界里,越来越多人活得像“鬼”:把黑夜当白天,视付出为畏途,以致心态上很像鬼故事中的“鬼”:要存在,就要“采阳补阴”;而狐对人的要求就是改变,如果这个人不能变化,狐就自己进化去了。她就离开,在另外一个故事里,她又去帮助另外一个人。——狐狸比较独立,女鬼就会比较依赖。”林奕华说。
“鬼,属于过去;而狐的态度是往前的,代表着未来;人卡在中间,有一种迷惘。”林奕华这样分析蒲松龄笔下的人、鬼、狐。
《聊斋志异》中男性凡人不断被女性鬼狐所救赎的情节,投射在话剧《聊斋》里,经林奕华转化,成为三个“阴阳”主题:阴阳失调、阴阳相隔、阴差阳错。
《聊斋》剧照
“阳对应男性,阴对应女性,包括《聊斋》,我这么多话剧一直强调的是男性应用自己阴柔的部分来自救,而不是等女人拯救,因为这样的女人只会越来越少,女人在这个时代越来越被鼓励要自强独立。而比起更文明的国度,华人社会里对男人性别角色设定依旧是古老的,这在我们的影视剧、大众文化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林奕华版《聊斋》的两位主角,一个叫做“蒲先生”,一个叫做“胡太太”。胡太太总是希望“蒲先生”能够成长,结婚如是,生小孩也如是。但是在胡太太眼中,蒲先生总是不能如她所期望的一般成长,于是胡太太离开了蒲先生。
《聊斋》剧照
在林奕华眼中,相爱的两个人,不能符合彼此的期望,这就是一个在“阴界”、一个在“阳界”:
“我自己在人生当中,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情感经历。就是你对对方有很多认识、了解,以致憧憬、期望……所以大家就要尽力,但这些 ‘力’,恰恰有时候就会变成阴阳界.”
在林奕华看来,在爱情中,往往是两个人是不是在对的时间对彼此做了对的事情,决定了爱情的未来。而在现实之中,每个人现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时间轴,这是我们时代最常见的“阴阳相隔”,于是造成了很多“阴差阳错”。
也因此,在这一部《聊斋》中,林奕华进行了复杂的时空尝试:有真正的“阴阳相隔”,也有记忆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混合。
《聊斋》剧照
林奕华说,这一版《聊斋》对观众是有要求的。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制造和满足欲望
剧中的主要角色蒲先生和胡小姐,由王耀庆和张艾嘉分饰,这也是继十年前《华丽上班族》之后,两人的第二次合作。
王耀庆笑说,在话剧《聊斋》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叫做“蒲通人”:“我演的不是《聊斋志异》的作者,我演的是每个人,观众会在剧中看到属于自己生活的片段,体会到自己的情绪。《聊斋志异》看来是些鬼故事,实际上讲人怎么跟人相处,怎么跟自己相处,怎么在社会中自处。”
《聊斋》剧照,王耀庆在话剧中扮演“蒲通人”
“话剧《聊斋》可以当做一本婚姻、恋爱教科书来解读——什么时候你爱的人会变成鬼?当人郁郁不得志,会让他改变的,是他的爱人,还是他自己的心?一段关系中,谁是会变的那个,谁是不变的那个?谁是付出努力的那个,谁是坐享其成的那个?如果最后两人无法相见,又该如何继续下去?”这是王耀庆眼中的《聊斋》,也是林奕华通过这部戏抛给观众的一系列问题。
从1991创立“非常林奕华”剧团算起,林奕华至今已经创作了近60部戏剧。他戏称自己“从来没赚到过钱”。
对于自己的工作,林奕华如是描述: “艺术工作者是一个摆渡人, 把人家撑过河。可是用什么来撑?光是用想象是不够的,还需要比别人更多的生活经验,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聊斋》剧照
面对当下的环境,林奕华感慨道,在一个“反智”的年代里,艺术家做十分,环境可能会扣掉五分,永远在做一些逆流而上的事情。因为这个年代的观众走进剧场,他们可能需要的就是不经大脑就可以开心的减压喜剧。“不需要走进剧场,然后去反思我自己做错了什么;不需要照到这面镜子”。 林奕华说。
而在林奕华看来,娱乐和艺术的本质差别,是前者它走向你,后者需要你走过去。“带着思索向前、成长,不是也很好吗?!”林奕华这样问。
最近几年来,王耀庆参与了很多国内的影视剧的拍摄,在名和利上,这些影视剧都带给来了他不菲的回报。他说,让他不考虑报酬,依然坚持参加林奕华话剧的原因,正是因为林奕华还依然保留着对时代进行思考的习惯。
《聊斋》主演 王耀庆
“我们还会认真看待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吗?是否就像写信一样,会慢慢被淘汰掉?”王耀庆这样问。
在林奕华看来,现代人还有一怕,怕在这个正常与异常已然颠倒的世界,自己和别人不同。所以这部剧也提出叩问:你是否有勇气去对自己、对他人真实?去直面人生各种矛盾,而不是逃避了解一个人需要的时间和疼痛。正如张艾嘉所言," 人是如何赤手空拳和现实搏斗,亲情,爱情,友情,大我,小我,都有矛盾,都要面对。"
《聊斋》主演 张艾嘉
王耀庆不认为一定要读过《聊斋志异》,才能看懂话剧《聊斋》。“即便读过《三国演义》或《红楼梦》,也不见得读得懂书里说什么。重点是林奕华以现代人的角度,关怀现代人的生活,只要大家带着开放心情,愿意来交谈,那这部作品就会跟你有关联。”
这一次来北京,林奕华对这座他已经打了十年交道的城市,又有了新的感受:“我一下飞机,立刻感觉到,这座城市现在好有钱,来到这里的人们,都是为了钱而来的。”
或许,从本质上来说,人们来到城市,就是为了追逐欲望。然而,林奕华则说:“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制造和满足欲望的阶段。”
“我用《聊斋》作为比喻,让观众得到潜意识的震荡。作为艺术创作者,我剖析现代人为什么有时下种种症状。”——这就是林奕华在自己的第58部作品里,想和观众聊的。
林奕华的作品,很多都围绕着“成长”“自我”“时间”等等主题。对他而言,戏剧不仅仅是用来“观看”的,更是需要思考的。而现代人,似乎更愿意别人直接告诉他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思考。但其实,有关于“自我”和“成长”的最重要的养分和能源,都是来自于思考,来自于一部戏、一本书、一段话中,得到思想内容和人生拼图。
在他的作品《心之侦探》中有句台词,它是福尔摩斯的遗书,他说:“我此生没有虚度”。林奕华说,希望自己也可以对自己说这样的话。当我们把时间都用在自己觉得最值得的事情上面,那么此生就没有虚度,就是幸福的。
林奕华推荐三联中读“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精品课(点击即可订阅),期待和你一起,共同成长。
点击试听《学会幸福》精品课林奕华推荐词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订阅《学会幸福》精品课
11位国内一线
心理学家、哲学家、作家联袂主讲
65+节音频,800+分钟身心治愈之旅
耗时900+天,制作并推出
从幸福的意义、管理情绪
和解童年、提升身心健康、面对失落等11个角度
帮助我们再度获得感知幸福和守护幸福的能力
获得更好的生活
更有超多课程福利:
2张免费听课卡
10本心理主题电子杂志
现金奖学金
打卡全返学费
结业证书
价值480元的实体书合辑
……
-“学会幸福”值得购买的五个理由-
主讲人阵容权威、豪华
首次聚集11位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名校机构的主讲人,国内一流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作家亲声示教。
*以上排序依课程上线顺序
内容优质,干货满满
800+分钟,67节课,上百个核心知识点,深入解读人生中不可忽视的10个基本基本问题,构筑幸福观底层逻辑,升级幸福认知体系。
在这里,你可以更深切地认识自己的内心,更透彻地理解生活:
· 你那么优秀,为什么没人喜欢?
· 越社交,越焦虑,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 童年阴影真的要跟你一辈子?
· 与其无谓挣扎,不如接受命运?
……
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都将得到解答。
沉浸式学习方式
全方位加强知识转化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和实操效果。
·课前预习
课程出品人、《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陈赛,领读课前预习,以第一人称视角,从一个小故事引出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若干问题,引领听众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每个主题去寻找答案。
·随堂心理测量
每位讲师在第一节提供一份专业心理测量,在解决问题前更深度的认识自己。
·课后作业实操,社群交流答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