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有《清实录》的崇谟阁。
日本入侵奉天城。(资料图片)
被日本篡改后的光绪皇帝实录。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备战记载被大段删除已成日本侵略者篡改历史的罪证
当下,清宫剧的持续热播反映了人们对清朝历史的关注和兴趣,然而,记载清朝近300年间十二代皇帝大事记的珍贵历史文献《清实录》却在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人进行了篡改并影印出版。据悉,被篡改的实录原藏于盛京崇谟阁,现藏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小红绫本”。
日前,记者来到辽宁省档案馆浑南新馆,参观《清代皇室档案展》,并采访辽宁省档案馆清朝档案研究专家,试图还原被篡改的历史真相。
文/图本报记者于梦江
实习生李悦
崇谟阁坐落在沈阳故宫的西北部,在东北严冬的落日余晖下,这座当年的皇家藏书楼显得暮气沉沉,门匾上用满汉文书写的“崇谟阁”已字迹斑驳,游客寥寥无几。
溥仪献实录于日本人
辽宁省档案馆清朝档案研究专家张虹告诉记者,清朝新皇帝继位后,通常会下诏开“实录馆”,从宫内调取上谕、朱批奏折、起居注、公文等原始档案,按照时间顺序纂修前一代皇帝的实录。清代十二位皇帝,有十一位编纂了实录,末代皇帝溥仪虽仅在位三年就被推翻,但仍由原修《德宗景皇帝实录》(光绪帝)的人员编纂了一部《宣统政纪》,虽未用“实录”之名,但体例与“实录”无异。
《宣统政纪》只有一部,当年清朝的遗老修好之后交给了溥仪,一直由他个人保管,伪满时期,日本人影印《清实录》,溥仪把它献给了日本人。现藏于辽宁省档案馆。“从乾隆开始,清朝各代每次修完实录后,都要送一部到盛京存放,以示对祖宗的尊崇,因此,盛京崇谟阁完整地保留了清朝各代的实录,成为研究清史非常宝贵的资料,而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影印出版的《清实录》也正是以盛京崇谟阁所藏的实录为基础,并进行了篡改,俗称伪满本。”张虹说。
抠挖补誊篡改《清实录》
据张虹介绍,当时日本人以盛京崇谟阁藏本为底本影印的《清实录》共有300部,在出版之前,日本专门派人对《清实录》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凡是对日本“不利”的地方以及妨碍“日满亲善”之处,都被进行了篡改。张虹告诉记者,根据后来研究对比,被篡改的内容包括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主要篡改内容集中在记载光绪帝的德宗皇帝实录中关于甲午战争的部分。
张虹介绍,日本人采用挖补的方式进行篡改,《清实录》用的是上好的宣纸泾县榜纸书写,日本人把要篡改的地方先抠出去,然后用同样的空白宣纸四边沾水贴上,晾干后再用同样的字体进行填写。“我们分析研究认为,当年进行篡改《清实录》的有两套人马,一批是日本人,他们负责逐条检查,把不合日本意思的字句拿铅笔在旁边画了一个小条,进行挖补誊写的可能是找中国人干的。我们现在发现有些地方带了铅笔条标注但是没有挖补的,应该是遗漏了。”
张虹以及其他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对日本人篡改《清实录》的内容进行过相关统计,她说,仅光绪20年至21年的实录就有160处被挖补篡改过。“挖补过的地方有粘黏的痕迹,字迹也不同,放在灯光下尤其明显。”她说。
在清代,《清实录》从未刊布,只抄写了几部藏于北京、沈阳两地的宫廷里,极少人能够看到。在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对《清实录》进行篡改,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张虹说:“根据了解,当时日本人的篡改做得比较隐秘,出版影印的是先把篡改后的实录进行翻拍,将底片送回日本进行出版的,由于本来实录就不是老百姓能看见的,且溥仪的傀儡政权同意了,因此进行得比较顺利。”
甲午战争记载被大段删除
张虹介绍,德宗实录只有大小红绫本两个版本,被日本人篡改的是小红绫本,通过和皇史宬所藏的大红绫本以及定稿本对比,我们发现,被日本人篡改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把“倭”、“奸细”、“寇”等篡改成“日”、“敌探”、“敌”等,把对日有贬义的字样改得缓和。
二是整段的文字篡改,改变了文义的。如光绪二十一年五月辛未条,定稿本作“三国允与日本议归辽地,帮助到底,毋须派员豫议”,伪满本作“三国现与日本议归辽地,通知我方,毋须派员豫议”。
张虹分析认为:“这些篡改,将当时俄国、德国、法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帮助到底’的态度轻描淡写,也企图淡化辽东原本就属于清朝的事实,将自己主权的维护交由别的国家,影射清政府对自己丧失领土的漠视。”
三是定稿本中有许多大段文字,不见于伪满本。
张虹告诉记者:“(日本)为什么篡改《清实录》,我们现在分析,比如‘武装占领’,篡改成了‘武装干涉’,意思就是因为你们不民主,我来干涉,达到掩盖历史真相的目的。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有许多大段大段的记录被删除了,把中国人反抗日本前期的许多准备工作、战略部署的记录都删了,让大家以为甲午战争中国人没有反抗,是欣然接受的,淡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辽宁省档案馆编研展览处处长何荣伟告诉记者:“我们没有将《清实录》恢复原貌的计划,也不可能恢复,一是因为篡改的地方太多,一处一处地恢复实际上对文物也是一种破坏,更重要的是,《清实录》被日本人篡改也是历史,为日本侵略者篡改历史留下了罪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