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论述过许多三国和五代对比的文章。
1、为什么中国这么多乱世中,只有三国时期最为人所熟知?还有哪段明珠蒙尘的时期堪比三国时期的精彩?
2、为什么五代故事没有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偶然发现历史演义不能超过三代人的法则
可是,说五代十国没有三国时期出名,这是对的,毕竟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但是说五代十国时期没有三国时代精彩,很多人就不认同了,毕竟在很多人眼中,虽然五代十国时期很混乱,而且礼崩乐坏,武人政治占主导,和三国时期坚持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能相比,但是在很多人眼中,五代十国也很精彩。
所以,这里把问题变小,选择小的切口:为什么《三国演义》比《残唐五代史演义》要出名呢?
你会说:这还要说,当然是因为《三国演义》比《残唐五代史演义》要写得好,而且是云泥之别,前者是四大名著,后者根本就是伪作。
或者换个问题: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三国演义》比《残唐五代史演义》要写得好?
这个值得讨论了。
明末章回小说的繁荣
《三国演义》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开端之作,在明清小说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之后,历史演义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刻本是嘉靖年间的,令人惊异的是,这本书居然前面有署名,在它的上面,明确地写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关于《三国演义》,我写过一篇文章:石破天惊:《三国演义》和中国通俗小说的兴起论述这个问题,这里不赘述。
这个罗贯中,根据《录鬼簿续编》的记载,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不过此人是一个散曲家,以元曲见长,并不以小说见长,代表作是《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杂剧。令人惊奇的是,在明朝中期,居然还出现了两本署名罗贯中的演义,就是《三遂平妖传》和《残唐五代史演义》。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残唐五代史演义》虽然托名是罗贯中写的,但是水平和《三国演义》天差地别,应该是伪作。
而且,这还是一本低劣的抄袭之作。
知乎作者赵学浩曾经列举过《残唐五代史演义》抄袭《三国演义》的举动,这里加以引用,尊重其产权。
明末无耻书商搞出来的《残唐五代史演义》,可以说是“活剥施耐庵,生吞罗贯中”的典范,搞得《三国演义》的署名作者“罗贯中”名誉严重受损。
这本《残唐五代史演义》虽然署名“贯中罗本编辑”,但其实是书商雇来枪手写成的书籍,之后署上“罗贯中”的名字,欺骗当时的消费者购买。
《残唐五代史演义》有两个系统的“点评本”,居然也是冒充的,写的是李卓吾点评,被人误以为是点评《西游记》的李卓吾,但其实也是冒充的。
《残唐五代史演义》里,和李嗣源三人对线的高思继闪亮登场,描写如下:
思繼將人馬分作兩隊,列於步軍之側,勢如兩翼,左右馬五十匹,大半皆是白馬。高思繼曾與羌胡交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號為白馬義兵,羌胡遠見白馬便走。
这一段抄袭了嘉靖本《三国演义》之《赵子龙磐河大战》:
瓚將軍馬分作兩隊,列於步兵之側,勢如羽翼。左右馬五千余匹,其中太半皆是白馬。因公孫瓚多與羌胡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號為「白馬將軍」。羌胡但見白馬便走。
接着,《残唐五代史演义》用赞诗着重描写高思继的穿着:
怎見得思繼英雄,但見:
戴一頂三叉紫金冠,冠口內拴兩根雉尾。
穿一領襯甲白羅袍,袍背上繡三個鳳凰。
披一副連環鑌鐵鎧,係一條嵌寶獅鸞帶。
著一對雲根鷹爪靴,掛一條護項銷金帕。
帶一張鵲畫鐵胎弓,懸一壺雕翎鈚子箭。
左手執一面金獸面防牌,背插飛刀二十四把。
右手使一條渾鐵點鋼槍,坐下一匹銀色梅花馬。
百步斬人,無有不中。
这一段抄袭了容与堂百回《水浒传》第回《宋公明奉诏破大辽陈桥驿滴泪斩小卒》,对于辽将阿里奇的描写:
戴一頂三叉紫金冠,冠口內拴兩根雉尾。
穿一領襯甲白羅袍,袍背上繡三個鳳凰。
披一副連環鑌鐵鎧,繫一條嵌寶獅蠻帶,
著一對雲根鷹爪靴,掛一條護項銷金帕,
帶一張鵲畫鐵胎弓,懸一壺雕翎鈚子箭。
手掿梨花點鋼鎗,坐騎銀色拳花馬。
完全一致的抄袭。可以说,这本书如果是罗贯中写的,除非是老年痴呆的罗贯中,才会自己疯狂复制自己。
难怪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写《叙》时说:
小说多琐事,故其节短。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然悉出村学究杜撰,懡㑩磖磼,识者欲呕。
“可观道人”看过这么多明末出版跟风和抄袭出来的历史演义类书籍,显然大为震怒。
可见明末演义小说的混乱。
明末清初,受到三大奇书的影响,《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出现了大量模仿之作。
神魔小说中模仿《西游记》,有了《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也是书商专门请人写的。福建建阳人,“建本”刊本代表人物余象斗亲自上阵,写了《南游记》、《北游记》大赚了一笔,还邀请好友吴元泰写了《东游记》,这本讲述“八仙过海”的故事,较为出名。
不过,今天我们更为熟知的版本是清朝无垢道人的《东游记》。
除此之外,还有《禅真逸史》《禅真后史》等神怪小说,最为出名的是《封神演义》。到了清朝,还出现了《济公全传》、《女仙外史》等。
英雄传奇中,模仿《水浒传》,明末清初出现了呼家将、杨家将、薛家将、岳家将等,也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对于古代最为出名的三个帝王,唐太宗、宋太祖和明太祖,先后出现了《说唐》、《飞龙全传》和《大明英烈传》。
而模仿《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则一下子出现了历朝历代的演义,有《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东西晋演义》、《南史演义》、《北史演义》、《隋唐演义》等,每一个朝代皆有,最为出名的就是《隋唐演义》,不过我们现在读的更多是其实是前面提到的《说唐》。
在这些书商中,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作家,比如说熊大木,此人是福建建阳人,当时福建建阳因为出产木材较多,很适合雕版印刷,所以成为明清印刷业的中心,他作为商人,一方面印书赚钱,另外一方面看到有题材空缺的,索性自己亲自上阵写书,但是他比较有操守,很少抄袭,所以意外也成了名作家,堪称明朝的南派三叔,他先后写了《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北宋志传》,俗称《杨家将演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所以,这里简要回顾了明末清初章回小说的繁荣。还有一类世情小说,则由《金瓶梅》开端,最终《红楼梦》开创流派。所以我们知道了吧,所谓的四大名著,其实就是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这四大门派开创者,而且是写的最好的,所以被列入“四大名著。
既然《残唐五代演义》只是对《三国演义》的拙劣模仿和抄袭,那么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了
问题看起来是解决了,但其实并没有解决,为什么那么多历史演义,只有《三国演义》写得最好呢?
《三国演义》究竟好在哪里?
这里用一个比较的方法,我们选择历史上三段百年乱世时期进行比较。
第一个是汉末三国时代,即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
之所以不说三国时期,是因为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280年司马炎统一天下,其实只有60年,而大量的故事其实发生在汉末(公元184年至公元220年),只不过曹操当时因为前车之鉴,篡位者王莽结局不好,所以迟迟不能篡位,导致建安时期长达24年之久,这在后面的历史上很罕见,一般来说,这么长的时间,一些人早就称帝了,加上汉末30多年,汉末三国时代正好一百年,足够精彩。
第二个是后三国时代,即南北朝后期,是作为大分裂时期的南北朝时代中截取的一部分。具体说来就是北魏末年,因为六镇起义,导致北方陷入大乱,随后高欢和宇文泰分别稳定东西局势,北魏一分为二,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者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互相攻伐,直至北周统一北方,甚至可以到隋朝统一天下为止,这段时期,起于公元523年的六镇起义,终于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天下,但一般讲述故事要从头开始,一般都从公元499年宣武帝元恪即位开始讲起,从公元499年至589年,正好90年,将近一百年乱世。
第三个是残唐五代时期,之所以说残唐五代时期,和汉末三国一个道理,要带上唐朝末年,虽然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至公元979年北汉灭亡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但是一般要从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开始说起,公元878年黄巢起义,此时距离唐朝末年还有29年,加上这29年,残唐五代时期正好101年。
这三段时期,为期都是百年,都经历了从乱到治的过程,可以作为比较。其余时间,比如楚汉、隋唐、元末三个时期,都只经历了几十年乱世就迅速统一,只有这三个时代,乱了百年之久,当然了,还有一个十六国时期,但是太乱了,这里不列入。
正好有三部演义分别讲述这三个朝代的故事,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杜纲的《北史演义》和伪作托名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我们可以类比下,看看《三国演义》有何特别之处。
下面我们来分别比较下三本书的结构,以每二十回作为一个节点。
首先。
1、《三国演义》前二十回,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一直到“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时间点是汉末,即从公元184年到公元199年,时间长度为15年,这一段时期的主角本应该是刘备,但是作者的笔墨显示,毫无疑问是吕布,从三英战吕布、美人计到辕门射戟,再到白门楼殒命,吕布赚足了眼球。
2、《北史演义》前二十回,从“魏宣武听谗害贤 高领军固宠献女”一直到“救帝驾逢妖被阻 战恒山释怨成亲”,从胡太后入宫开始写起,写到尔朱荣被杀,时间长度是从公元510年至于公元530年,长度20年。
3、《残唐五代史演义》前二十回,从“孙待诏史记世系”一直到“灭巢山黄巢自刎”,时间段为公元872年至公元884年,一共是12年。
可以说,这三本书开头的二十回大致都写了二十年左右的故事,讲述了背景。从回目标题来看,《残唐五代史演义》似乎不像《三国演义》,更加证明是伪托之作,也有可能《三国演义》最初的版本就是这样的回目。
此时,还看不出《三国演义》和其他两者的差距,好像也都差不多。
三英战吕布
再来。
1、《三国演义》二十一回至四十回,从“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一直到“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时间点是汉末,即从公元199年到公元207年,时间长度为8年,这一段时期的主角本应该是曹操,官渡之战就发生在此时,可是《三国演义》中从二十五回一直到二十九回都讲述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所以这一时期的主角就变成了关羽。
2、《北史演义》二十一回至四十回,从“尔朱兆晋阳败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一直到“救潼关道世宁捐躯 锁云轩金婉失节”,从尔朱兆失败写起,终于写到精彩的东西双雄之战,时间长度是从公元531年至于公元538年,长度为7年。
3、《残唐五代史演义》二十一回至四十回,从“程敬思接驾还朝”一直到“赵霸入汴诓军粮”,时间段为公元884年至公元895年,一共是11年。
到了这二十回,讲述时间段开始放慢了,三本书分别重点描绘了关羽、高敖曹、李存孝等猛将,开始工笔画描绘。
此时,还是看不出《三国演义》和其他两者的差距,三本演义到了此时,都很精彩。
千里走单骑
再来。
1、《三国演义》四十一回至六十回,从“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一直到“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时间点是汉末,即从公元207年到公元211年,时间长度为4年。
2、《北史演义》四十一回至六十回,从“结外援西魏废后 弃群策东邺亡师”一直到“拒敌军延宗力战弃 宗社后主被擒”,从高欢宇文泰大战写起,然后就开了快车,一直写到北齐灭亡,时间长度是从公元538年至于公元577年,长度为39年。
3、《残唐五代史演义》四十一回至六十回,从“君臣三弑椒兰殿”一直到“周世宗禅位宋祖”,时间段为公元895年至公元960年,一共是61年。
我们发现了一个端倪,《北史演义》一直到五十回,还只是写到高欢去世,这十回不过写了6年的故事,可是随后的十回,却一下子把北齐北周对峙三十年的故事全讲完了。
《残唐五代史演义》一直到五十回,还只是写到石敬瑭长安登基,也不过二十年的故事,随后十回彻底放开自我,一下子把40年之久的故事全部给说了。
就此,我们终于发现《三国演义》和它们的差距了。
本来中间的二十回,这三本书都在耐心描绘英雄人物,到了这二十回,《北史演义》和《残唐五代史演义》一下子就失去了耐心,好像要突然完结了一样,踩着风火轮,一下子就完结了。
《北史演义》后面还有四回,写到隋朝统一天下,已是鸡肋了。
所以说,当《三国演义》还在耐心讲述故事的时候,不知道是写不出故事,还是没有了故事,另外两本书已经结束了。
明明是一样的百年乱世,另外两本书,用了二十回匆匆写完了50年历史。
而恰好这二十回是《三国演义》最为精彩的二十回,高潮迭起,分别描绘了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第一个是诸葛亮,深不可测,神机妙算,在遇到他之前,读者和刘备一样心里没底,遇到他之后,有了十足的安全感和信赖。
第二个是赵云,单骑救主、七进七出,这一桥段十分拉风。
而且全书的精华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火烧赤壁
第三个是马超,渭南之战,杀得曹操割袍代首,另读者印象深刻。
也就是说,当《三国演义》还在耐心描绘人物的时候,另外两本书却突然宣布完结了,一下子拉开了差距。
就此,虽然这一时期仅仅只有6年,但是《三国演义》用了整整二十回来讲述,十分精彩。
长坂坡
有人要说了,这是因为这段历史本身精彩啊。别的历史时期没有这么精彩的历史,没办法, 就像同为女人,有的女人天生丽质。
那么,是不是其他历史就没有这么精彩的桥段呢?
并非!
比如东西魏大战,高欢和宇文泰先后经历了五次大战。第一次小关之战,东魏兵死伤殆尽,窦泰自杀,高欢失败。
第二次沙苑之战,宇文泰火烧沙苑,高欢失败。
第三次河桥之战,宇文泰大败,甚至落马,差点被擒杀,李穆狠狠鞭打宇文泰,高欢士兵才没有擒获宇文泰,此战高欢胜利,夺取洛阳,但是高敖曹战死。
第四次邙山之战,宇文泰再次大败,被高欢部将彭乐差点追上,居然花言巧语骗过了彭乐逃跑,此战东魏夺回北豫州和洛州,高欢胜利。
第五次玉壁之战,韦孝宽守城,高欢迟迟无法攻克,看到陨石,悲唱《敕勒歌》,高欢遗憾去世。
可以说,这么精彩的五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双方主帅都很冒险,宇文泰两次差点被活捉,日后的北周险些就无法在历史存在。
可以说,这个精彩程度远远超过了马超曹操大战。
可是,《北史演义》并没有好好写,只用了五回来描绘这五次大战,像流水账。
这五次大战几乎相当于五次马超曹操大战,可是单单一次渭南之战,《三国演义》就写了整整三回!
也就是说,其他历史明明有更精彩的历史,比如高敖曹千军万马中取首级,不亚于赵子龙,但是作者写不出来。
就此,《北史演义》彻底落下阵来。
再来。
其实不用看了,《三国演义》和其他两者比到现在,其他两者已经完结了,退出了擂台。
《三国演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国演义》六十一回至八十回,从“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一直到“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时间点为公元207年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一共13年,此时,《三国演义》也只能快速描绘,毕竟还有好多年要写,这里的进度赶上了一开始。
其他两本呢,只有六十回,完结了,无法对比了。
这二十回看起来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可是慢着,又有两个精华。
从第66回一直到73回,是著名的取汉中篇,前面取西蜀的时候,很久没做过主角的张飞义释严颜,有勇有谋,也做了一回主角,完成了任务。随后,刘备文韬武略,用尽全力攻取汉中,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魏西路军总司令夏侯渊,这个故事很出名,至此,罗贯中对于蜀汉五虎上将的描述任务完成,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张飞义释严颜。马超大战曹操。赵云七进七出。黄忠定军山,五虎上将,每一个都有戏份。
第二个就悲剧了,第74回是著名的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不得不考虑迁都躲避锋芒,从前二十回的主角,一直到现在,关羽终于做到了主角应有的戏份,随后却突然败走麦城,引发读者强烈的震撼。
所以,这二十回还是很精彩的。
后面二十回,一般写到这里,就是强弩之末了,如果是另外两部书,早就完结了,不写了。拿稿费喝酒了。
水淹七军
且慢,此时罗贯中才开始开挂。
《三国演义》八十一回至八一百回,从“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一直到”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此时,应该没什么故事了吧,毕竟夷陵之战败了,作为主角的刘备也不光彩,而且刘备还去世了。
《三国演义》的主角不是曹操和刘备吗?两个人都去世了,这书应该完结了。
但是此时,真正的主角出现了。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一出场锋芒毕露,在赤壁之战章节中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但是后来在汉中篇中似乎风头不是很高。
但是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开始挑起大梁。
后面有几回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三国志》中有诸葛亮征服南中的记载,但没有提到孟获,这一段根据传说,罗贯中也狠狠过了一次虚构的瘾,里面的人物都是明朝云南土司的名字,可以说,如果说其他部分有30%是虚构的,这一部分,虚构部分达到了80%。
接着十几回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的故事,虎啸龙吟,这一段也极为精彩。
《三国演义》自从105回诸葛亮去世后,后面十五回也只能泄气了,纵使是罗贯中也无法写精彩了。历史上此时才开始变得重要,比如姜维的守护蜀汉、钟会邓艾灭蜀、羊祜杜预惺惺相惜,但是这些加起来也没有诸葛亮有光环了。
但是《三国演义》已经把其他演义甩后面很远了,其余的中途就退场了。
可以说,《三国演义》之所以精彩,就在于诸葛亮这个角色贯穿其中,从早期的三顾茅庐,到中期的火烧赤壁,再到晚期的虎啸龙吟,贯穿其中,五代十国这样的人物恐怕只有不倒翁冯道了。
《三国演义》之所以远远超过其他演义,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因为塑造了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不管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儒家入世精神,还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儒家修身精神,诸葛亮都是道德典范。三国故事的闪光点就在于蜀汉君臣,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赵云的勇、马超的飒,黄忠的武,诸葛亮的智,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果没了这些,三国就和十六国、五代一样,只是乱世厮杀而已。正是因为有了诸葛亮,有了蜀汉君臣,三国才会变得有人格魅力,不管就和其他乱世一样,武夫争斗、文臣阴谋,尔虞我诈。
这一方面,罗贯中是有功的,虽然从唐朝开始,诸葛亮就备受推崇,杜甫还写过《蜀相》一诗称颂,但是诸葛亮的形象不得不说得益于罗贯中的塑造,而且生怕塑造不好,过犹不及,还加上了很多不是诸葛亮做过的事情,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这就没必要了,但我认为也没有到鲁迅所说的“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地步。
所以,《三国演义》的开篇其实和其他历史演义差不多,但所有演义都渐入佳境后,《三国演义》也不例外,但是当其他演义都后继乏力,草草收尾之后,《三国演义》却越战越猛,在诸葛亮北伐殒命五丈原后,悲剧色彩氛围达到了最顶点,历史厚重感无与伦比。有人说,《三国演义》只是根据史书改写的小说,没什么文学性,我觉得,就凭借对诸葛亮的描写,无愧于文学作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