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积累|中国的史官制度与史官的故事

积累|中国的史官制度与史官的故事

积累|中国的史官制度与史官的故事我国的史学年代悠久,历史文献卷帙浩繁,绵延不辍,历史是一面镜子,反射着人类文明的轨迹,记述历史,既为总结过往也为映射当下,更是为了传承人类智识之遗产。 因此,记述历史的第一要...

我国的史学年代悠久,历史文献卷帙浩繁,绵延不辍,历史是一面镜子,反射着人类文明的轨迹,记述历史,既为总结过往也为映射当下,更是为了传承人类智识之遗产。

因此,记述历史的第一要件就是真实。那么,如何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呢?

01 关于史官制度

所谓史官制度,简单来说就是设置专门史官,负责记录君王的言行举止和经国大事。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史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

《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在汉朝之前,国家的历史官员都是世袭罔替的。他们的权利在宰相之上,并且几乎不受皇帝的约束。只有他们才可以去杜撰历史,管理史书,其他的人是没有权利去干预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大的保证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记录。

在汉武帝之后,历史的官员就不在世袭罔替,改由皇上进行任命。

到了唐朝的时候,唐太宗兴科举,将史官纳入官方管理范畴,对于史料,不准民间染指,只准官方编修。同时开始就对史官所记录的事实进行查阅,并要求提出改正。

到了清朝以后,国家的史诗记载全部是由皇上所决定的。如果皇上不同意的话,那么这段史官所杜撰的历史将会被作废。

从史官制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史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史官的独立性,常常为强权所不容,史官制度的发展史也是史官独立性的沦丧史。

当政者为了隐瞒罪愆和粉饰己非,对史官的迫害和压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正直的史官为了捍卫如实记述历史的权力,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02 史官的故事

有“左史纪言,右史纪事”之说。这里的“史”,并不是指史书或史事,而是指人,指那些从事历史记载的史官。

自古多文人而少良史,史官的文字就是历史的借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重视历史,让人们对史官非常敬畏。才、学、识,乃史官必备,“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更重要的是,当史官,就要心术正,著书要有史德,风骨可鉴。

春秋时,齐国大臣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他怕史官如实记载,从而使自己背上恶名,于是对史官太史伯说:“你就写庄公是患病而死。照我说的写,我会厚待你,否则就杀了你。”太史伯镇静地提笔而书,写完把竹简递给崔杼。崔杼接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崔杼大怒,拔剑杀了太史伯。

按照惯例,史官由太史伯的弟弟继任。于是崔杼又召来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指着地上太史伯的尸体说:“你哥不听我的话,我杀了他。照我说的写:庄公患病而死。”太史仲不慌不忙地摊开竹简,写到:“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崔杼震怒,又拔剑杀了太史仲。

太史伯的三弟太史叔来了,依然在竹简上写:“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崔杼怒问:“你的两个哥哥都被我杀了,难道你不怕死吗?”太史叔说:“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如果失职,还不如去死。”崔杼愤怒至极,又拔剑刺死太史叔。

太史伯的四弟太史季补缺而来,依然无畏地在竹简上写:“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崔杼仰天长叹,几近崩溃,扔掉宝剑,无奈地放太史季走了。

更令人震撼的是,太史季走出宫廷,迎面遇到另一个史官南史氏,他问南史氏来干什么,南史氏说:“听说你的几个哥哥都被杀了,你如果再被杀,你家就没人了。我怕别的没有骨气的史官篡改历史,就拿着竹简来接你的班。”

这些为了捍卫真实和独立而慷慨赴死的历史的记述者,怎能不令人怆然涕下、赞叹崇仰?!

上一篇: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墓志铭?
下一篇: 黄台吉用“反间计”陷害的不是袁崇焕,而是满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