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古今字、通假字研究现状

古今字、通假字研究现状

古今字、通假字研究现状古今字与通假字、同源字、假借字、异体字的关系一直被文字学和训诂学的专家们所关注,同时在许多著名论著、词典及注疏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相关研究资源。

古今字与通假字、同源字、假借字、异体字的关系一直被文字学和训诂学的专家们所关注,同时在许多著名论著、词典及注疏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相关研究资源。

王力(1962)对古音通假作了明确定义:“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周秉钧(1981)具体阐释说:“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凡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例如‘反’通‘返’,‘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康晓玲(2005)研究得出,通用和假借的共同点是:二字共存,音同音近。不同点是:通用无正字借字之分,假借(这里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有正字借字之分。例如:没有为今读yú的第一人称代词造字,而是借用同音的“予”、“余”来表示。没有为今读wéi的句首句中语气词造字,而是借用同音的“唯”、“惟”、“维”来表示,这就是通用。在通假字中,通用较少,假借居多。因此,本研究的通假字标注,不再细分二者,主要针对假借字标注。

《汉语大字典》在《编写细则·释义·通假现象的处理》中说:“通假是指古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音近而意义原无关联的字通用,‘甲’通‘乙’的条件必须是:(1)甲乙二字同时并存;(2)甲乙二字音同音近;(3)甲乙二字意义原无联系。”可见,通假字的特点之一是借音不借义,重视的是它们之间的语音联系,如,《管子·问》:“授事以能,则人上功。”中“上”通“尚”。借用甲字的声音表示乙字的意义,甲字的意义并不参与其中,但这并不等于说甲字和乙字意义上毫无联系,不能把这作为识别通假字的标准之一。

通假字的另一个特点是,通假字和正字同时并存。通假的产生,必须以通假的两个字同时存在为前提,二者是共时的关系。通假的双方,失去任何一方,也就无所谓通假了。这也是通假字区别于古今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古人在写通假字的时候,并不注意它的形体结构所表示的意义,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语音符号。古今字则是借助于汉字的表意功能,通常是在原有的形体上增加或者改变意符,从而减轻原来字形表示的意义太多的负担,以便从视觉上把今字和古字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今字分担了古字的全部或部分意义。此外,文字通假现象是利用现有的文字根据音同音近的原则进行替代,并不意味着汉字的数量的增加,而古今字多数情况下,今字产生,古字不废,汉字的数量有所增加。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根本区别是共时和历时。但是,共时和历时是相对的,古今字和通假字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当今字产生之后,如果有人再用古字,那就不应该视为古今关系,而应视为通假关系了。但在具体实践中,要弄清每一个字产生的时代,区分通假字和古今字并非易事。即使据现有资料,可以说某个字在某个时代就有了,但是也不敢说,这个字就产生于那个时代。一旦有新材料出土,这个字的产生时间就可能提前。因此,本研究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也是仅仅基于手边占有资料进行的,但也有所发现。例如,《汉语大词典》对于“説”(yuè)的释义,除了一个通“閲”外,其它四个义项都是后作“悦”。

1.后作“悦”。喜悦;高兴。《诗·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2.后作“悦”。喜好;喜爱。《管子·权修》:“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国语·晋语八》:“平公说新声。”

3.后作“悦”。取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国语·楚语下》:“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

4.后作“悦”。敬重。

这里的“説”和“悦”被视为古今字,但是根据对汉达文库中25种重要的先秦传世文献中两字的出现情况统计,“説”和“悦”分别在24种和14种文献中总共出现1380次和146次;我们又统计了中研院上古汉语标记语料库中相应的文献语料,除“楚辞”和“吴子”中研院没有提供语料外,其余23种文献中,“説”和“悦”分别在21种和8种文献中总共出现863次和87次(如表1所示)。特别是在《孟子》中,“悦”的出现次数反而是“説”的2.5倍,《孝经》中“説”未出现,“悦”却出现了5次,这些可以有力证明“説”、“悦”二字早在先秦时代就具有共时特征,应该视为通假字。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研院的《左传》语料中确实有两处“説”标的是假借字。

不(DC)然(VH1),豈(DB)其(DB)伐(VC1)人(NA1)而(C)說(VC1)[+jj]甲(NA2)執(VC1)冰(NA2)以(P)游(VA)?(《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叔文子(NB1)[+prop]聞(VK)之(NH),曰(VE):「烏呼(I)[+rd]!詩(NB2)[+prop]所(NH)謂(VF)『我(NH)躬(NA1)不(DC)說(VC1XU)[+jj],皇(VH1S)[+jj]恤(VH2)我(NH)後(NA1)[+on]』者(NH),甯子(NB1)[+prop]可(VM)謂(VF)不(DC)恤(VH2N)其(NH)後(NA1)[+on]矣(T)。(《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_先秦时期文献资料的种类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专书的古今字、通假字研究。葛树魁(2007)对《诗经》中语音变化较大、音理较为复杂的通假字和本字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通假的古音依据,明确了其古今音变的基本线索。罗璇(2007)则从六种通行的《诗经》注释版本中整理出四类误释通假字的情况:误将借字当作本字;误将异体字当作通假字;误将古今字当作通假字;误将词义引申当作假借。指出须将通假字与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甚至词义引申严格区分开来。崔竹朝等人(2002)、(2003)对《荀子》中的通假字进行了测查,总结其特点有:通假字数量多;通假字与本字对应关系复杂多样;通假字与本字字形上有联系的类型占大多数;通假字与本字共存并用;只用通假字通假义,不用本字本义。楚简《老子》所用文字属战国楚系文字,其间存有大量文字通假现象。聂中庆(2003)、(2005)在参照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及通行本的基础上,对楚简《老子》使用的而《汉语大字典》中未收录的44组通假字进行了考辨和增补。此外,他还研究了郭店楚简《老子》中的古今字、同源字。武丹丹(2008)在其博士论文中整理出《墨子》140组通假字,其中有49组是高亨、董治安(1989)《古字通假会典》尚未收录的,论文还根据《同源字典》、《古字通假全典》对通假字的收录问题作了考释,发现通假字中双声兼叠韵的比例最大,语音越相似,通假可能性也越大。另外,中研院1990年应汉语史研究需求建构古汉语语料库,主要创始者有黄居仁、谭朴森、陈克健、魏培泉等,其中上古汉语语料的标注自1995年开始,建成了中研院上古汉语标记语料库[1],共含有36部文献:《尚书》《诗经》《周易》《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老子》《商君书》《管子》《晏子》《孙子》《大戴》《韩诗外传》《尉缭子》《六韬》《文子》《孝经》《孔子家语》《史记》《新语》《新序》《春秋繁露》《淮南子》《睡虎地秦墓竹简》。这一语料库由机器辅助标注和人工校对共同完成,标出了词语的词类及一些特殊用法,还特别标注了假借字(用jj表示),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疏漏,例如,

殺(VC1O)而(C)埋(VC2)之(NH)馬矢(NA2)[+attr]之(T)中(NG)。(《左传·文公十八年》)

其中,“矢”因为出现在“馬矢”一词中,就没有再标出“矢”是“屎”的假借字信息。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见,先秦时期通假现象已经出现,在随后的发展中,通假现象也更加丰富。本研究就从先秦开始,希望能够逐步探索各时代的古今字、通假字现象。

[1]台湾中研院.上古汉语标记语料库[DB/OL].

选自《先秦文献信息处理》

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_先秦时期文献资料的种类

书 名:先秦文献信息处理

著 者:陈小荷,冯敏萱,徐润华 著

定 价:35.00元

《计算语言学研究系列:先秦文献信息处理》研究先秦文献的信息处理,包括先秦文献的词汇处理、历史知识处理以及词汇与历史知识的智能检索。对先秦文献做词汇处理,目的在于追本溯源,了解先秦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用计算语言学方法梳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人名、地名等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先秦文献。与现当代中文文献相比,先秦传世文献规模很小,但相关的注疏文献十分丰富。因此《计算语言学研究系列:先秦文献信息处理》采用了与一般中文信息处理不同的方法——基于注疏文献的方法。对比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在先秦文献信息处理中具有显著优势。

上一篇: 林甸甸,1986年10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
下一篇: 5部超有料的野史,全是正史不敢写的东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