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完全突破了政治史的框架,是第一部详实的社会史,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历史的百科全书,极大地拓展了历史记载的范围。
《史记》之所以无法超越,在于以司马迁以一已之力托起了一个历史时空中的全息世界。毛泽东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中编写的”。对司马迁来说,这“不得意的境遇”便是为李陵辩护落得一个“诬上”的罪名,没钱赎罪的情况下,想活就只能选择接受宫刑。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并不因为他看重个体生命,相反,是他已经将个人的生命置诸历史长河之中,才能够超越自身遭遇,超越时代局限,成为一个立足于无远弗届时空中的历史书写者。
司马迁像
“把人与事的表里表达出来了,也即是把掩蔽在庄严仪式后面的由专制、侈泰、愚妄结合在一起的事之里与人之里,表达出来了,使后人得以透过由专制权力所散步的虚伪的历史资料以把握历史的真实。”(徐复观《论史记》)《史记》中那些粗心编排其意自现的史料、悲剧人物的殉道与超越、经济社会山川地理的理性观察、看似旁逸斜出实则振聋发聩的喟叹,无一不在显示:一个原本微不足道的小小个人会有何等巨大的能量,对外在于自己的宇宙进行调和,心与天文地理的大自然相接,心与古今人事相接,心与人间已有的思想相接。《史记》于是成为经典。
人固有一死,甚至宇宙有朝一日亦难免毁灭,惟有人的思想和精神可以穿越时空,今日我们依然能通过《史记》感受到司马迁的力量,《史记》的力量,历史的力量。
读《史记》难就难在如何把这些最深层的意义和它所提示的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整理揭示出来,三联中读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主讲《史记百讲》精品课程,就为了大家能够感受司马迁笔下广阔深邃的全息历史时空。文章刚才讲到史记第三层面的“全息”,就是韩老师在课程中提出的观点,也是这门课程的重点和特色所在。
点击试听专栏韩昇·《史记》百讲
为什么要听韩昇读《史记》呢?
韩昇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
韩昇老师出身史学世家,父亲韩国磐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一代宗师,史学泰斗”。从小,韩昇老师就看着父亲在堆满史学书籍的书房里,整理史籍、与同行讨论史学话题。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韩昇教授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读《史记》,从此开始了研究《史记》几十年的漫漫路程。
这个路程,不是稳坐书斋式的研究,而是有多年多地的历史现场实地考察经历作支撑的。韩昇老师认为做学问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历史发生的实际空间里感知人文地理环境。这样他才敢说“我讲历史的信心在于,我讲的地方,都曾经去过。我闭着眼睛就可以感受到千年前战争发生的现场感,这种场景感,我也可以传达给你。”
在复旦通史课学堂里,在百家讲坛舞台上,这位气质儒雅、风格幽默、比明星还帅的韩昇老师,给专业的历史系学生和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都讲过课。大家对韩昇老师和他的讲历史的方式产生了极大兴趣,口碑是凭证:
更值得期待的是,韩昇教授还参与了基因技术与历史的跨界研究,这一全新的角度也会贯穿课程的始终,让我们时不时跳脱出历史框架看问题,得到更多启迪。
每天20分钟,全年40万字,
用《史记》做教科书,培养你的洞察力
这个专栏的难能可贵在于,并不是为你提供一套读《史记》的标准答案,而是将韩昇老师毕生的钻研心得融入此中,从时间轴和空间轴两大脉络切入,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整个课程6个版块,120讲,折合文字稿40多万字,相当于一本300多页的书。
听他们说
你将收获
精讲100+历史事件,学会从识人、山川地理形势、历史发展脉络三个层面去解读问题;
拆解100+历史人物传记,并从中收获宝贵的人生经验;
揭秘山川、地理、经济、阶层、制度、国际秩序等100多个硬核知识,获得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大多数人来说,读历史不只是为了明白过去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过去的轨迹来给今天进行定位,我们才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继承了什么?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将走向何方?我们要探索的是我们今后的方向,从这个过程我们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扫描二维码,即可享受限时福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