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一、关于耿弇的“屠城三百”
很多人一看“屠城”两字就默认为攻克城池之后屠尽城中人,所以看到《后汉书·耿弇传》中的“屠城三百”就惊呼咋舌,以为耿弇“屠城三百”是鸡犬不留似的屠尽三百城池人,自认为抓住了刘秀君臣残暴的证据。
“屠”本意是诛杀,这没问题,但“屠”有时候也会引申为攻、占之意。比如:
《续汉书》:“至于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凭焉。发迹于昆阳,以数千屠百万,非胆智之主,孰能堪之?”
“以数千屠百万”,就是在说刘秀以数千人诛杀王莽百万大军,但刘秀难道能把新军全部屠尽?
范晔所云:“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也”,这句话常常被人拿来借题发挥,认为史官都“盖棺定论”了,屠城就是屠城。范晔这句话当然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一些人将“屠”理解(定义)成胡三省所说的“杀尽城中人”。
所谓“屠”是很有弹性的, 诛杀数百人也可以叫屠,诛杀数千人也叫屠,区别在于诛杀和屠尽。
比方说,甲为攻城方,乙为守城方,乙方守城人员有一万人。甲方作为攻城方主动发起攻击,乙方面对此情此景要么主动投降,要么坚持守城,战斗到底。双方必然要战斗,甲方有精兵良将,使用各种计谋,最后终于攻克乙方的城池,拿下城池。但在战斗中双方发生了厮杀,乙方一万人最终还剩五千人,你说这算不算“克城多所诛杀”?
战乱本身就和血腥挂钩,攻城也好、破城也罢,难道还能很慈善?
“屠城”是否是屠尽要联系上下文,看语境。
耿弇的“屠城三百”这里的“屠城”实际就是攻克城池三百座的意思。
《后汉书》
“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整段话明显的赞语,除了这一段话,没有史料证明耿弇有嗜杀的行为,反而其他史料表明耿弇是名儒将,反对暴虐。
刘秀君臣一开始在河流浪的那段时间,因为无兵无民,所以初时手下有掳掠的行为。后来刘秀有了一些势力,得以喘息之后就开始引导手下不要掳掠,整肃军容,一来争取民心,二来刘秀本身也不是暴虐之人。
因说曰:"今更始失政,君臣淫乱,诸将擅命于畿内,贵戚纵横于都内。天子之命,不出城门,所在牧守,辄自迁易,百姓不知所从,士人莫敢自安。虏掠财物,劫掠妇女,怀金玉者,至不生归。元元叩心,更思莽朝。
而耿弇也把更始帝失政的原因说的很清楚,无非烧杀掳掠淫乱等,前车之鉴他也不可能去“屠城”,这样会失去民心,他又不是以屠杀人取乐。
吴汉最后攻下成都之后,为了铲除政敌,纵兵放火,波及一万多人,都被刘秀骂了。刘秀怎么会允许耿弇“屠城三百”,他的目的是打天下,不是杀尽 天下。
从耿弇作战的路程看来先前攻打幽州也没看到残酷的杀戮场面,其后攻打河北也没见嗜杀。
“乃出兵大战,自旦及昏,复大破之,杀伤无数,城中沟壑皆满。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钜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收得辎重二千余两。
耿弇平齐杀的张步大军尸横遍野,算不算“克城多所诛杀”?
只是他这是攻城中必不可免的发生厮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攻克城池以后屠尽城中之人。
经过临淄之战如此惨烈的战斗,耿弇仍然不计前嫌,泯然释恩仇。
“因复追步,步奔平寿,乃肉袒负斧于军门。传步诣行在所,而勒兵入据其城。树十二郡旗鼓,令步兵各以郡人诣旗下,尚十余万,辎重七千余两,皆罢遣归乡里。”
耿弇不但接受了张步的投降,而且还释放了张步手下十余万人。足矣说明耿弇不可能攻城之后去屠尽城中之人。(张步要是碰到的是吴汉,吴汉是不会释放张步的,毕竟吴汉弹劾朱祐接受秦丰的投降,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什么风格。)
耿弇“屠城三百”,想想也不可能是屠尽三百城池。事实上,在《后汉书》中,证明“屠城”其实是攻城的,还有臧宫攻蜀。
军至平阳乡,蜀将王元举众降。进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述弟恢,复攻拔繁、郫。前后收得节五,印绶千八百。是时,大司马吴汉亦乘胜进营逼成都。宫连屠大城,兵马旌旗甚盛,乃乘兵入小雒郭门,历成都城下,至吴汉营,饮酒高会。汉见之甚欢,谓宫曰:"将军向者经虏城下,震扬威灵,风行电照。然穷寇难量,还营愿从它道矣。"宫不从,复路而归,贼亦不敢近之。进军咸门,与吴汉并灭公孙述。
有些人“收集”刘秀手下“屠城”史料,单独拎出臧宫传记中【宫连屠大城】这句话来证明臧宫屠城。却不贴前面史料,典型断章取义。
整段史料结合起来看便可知道,所谓“宫连屠大城”,意思是说臧宫接连攻取大城,指的正是前面的“进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述弟恢,复攻拔繁、郫”。
二、关于耿弇的谥号
耿弇谥号愍侯有什么好奇怪的,名利双全,寿终正寝,哪里看出他可怜了。。。
《谥法》曰:在国遭忧曰愍。
耿弇是因为死在大忧期间,所以谥号为愍。他是永平元年去世的,永平元年还属于“国逢忧”之时,大忧是刘秀驾崩。
刘强永平元年给刘庄上书中说道:“…………今天下新罹大忧,惟陛下加供养皇太后,数进御餐。……”。这段话中说:今天下新逢大忧,所谓大忧指的正是光武驾崩,说明此时还是“国遭忧”时期。
那么死在这个期间的功臣给上个“愍”为谥号,不足为奇,比如还有臧宫,臧宫也死在永平元年,所以谥号也是愍。只有邓禹特殊,他的谥号是元,大概就是为了匹配他功臣之首,所以给了个“元”。
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为愍侯。——《后汉书·耿弇》
宫永平元年卒,谥曰愍侯。——《后汉书·臧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