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古代的史官真的会如实记录史实吗?

古代的史官真的会如实记录史实吗?

古代的史官真的会如实记录史实吗?谢邀,先说我的结论,会的。历史被记载下来的本意一是纪念先人,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都是其一生的作为,是后人对前人一生的记述。二是让后人吸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同时

谢邀,先说我的结论,会的。

历史被记载下来的本意一是纪念先人,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都是其一生的作为,是后人对前人一生的记述。

二是让后人吸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但同时,面对犯错的爸爸,儿子又不能指着鼻子骂他,但又不得不将其错误公之于众,让后人引以为戒,就不得不为淡化这件事父亲的责任,这在史学界叫“曲笔”

曲笔一般就是回避、或者少谈那些对先人不利的事件,但如果你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史官记述这段历史的实质。

我举个例子,三国演义中对司马昭弑君非常详细,还出了几个典故,那么正史三国志对此是怎么描述的呢:

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而此儿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呼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言今日便当施行。吾之危殆,过于累卵。吾老寡,岂复多惜馀命邪?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赖宗庙之灵,沈、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此儿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儿所行。又尚书王经,凶逆无状,其收经及家属皆诣廷尉。”

表面上看是曹髦抽风想杀太后,然后太后命令司马昭废帝,然后司马昭还不接受,最后曹髦自己作死了自己,其实不然。

当时司马昭已经是晋公了,完全是仿照曹操魏公的路子,曹髦反而是对自己的养母有意见?还想杀了这个养母?这个太后可没有垂帘听政,三国志中这个太后就这时候出场了一次,从未参与过任何国家大事。

而太后的诏书中有一句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这就相当于把话说明白了,曹髦杀母是假,出宫门杀大将军才是真。

而后面太后给三个大臣诏书,命令便宜行事,就是出宫告诉大将军,如果曹髦弑母属实,那么这个诏书应该是名正言顺的,曹髦死后,为何当初接受诏书的王沈、王业没事,独独惩罚了王经?

说明曹髦弑母是假的,是借口,而他出取大将军才是真的,曹髦之死就是因为出宫讨伐司马昭时死在半路上的。

而当后人看到这段没头没尾的记述时,会参考其他史料,如魏晋世语等文献,你就能知道这段留白到底是什么。

还有一点很重要,今天的人读历史有割裂感,觉得皇帝就该金锄头,一个娘娘烙饼,一个娘娘卷葱,这很正常,在古代掌握知识是贵族和少数富人的专利,这些人本身就是统治阶级,他们写的史书自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这就有了很大问题,缺少了很多客观内容。

同样一件事。

黔首百姓被人杀人、强奸、抢劫,这叫打谷草、掠我边疆,就这四个字。而皇室被人这样对待就是能写成千百部书都写不完的靖康耻,他们的媳妇被人抢走很惨,他们的财产被人抢夺很惨,好像只有他们是人,百姓都是两脚站立的牲畜。

士大夫贵族死几个人,这帮人上蹿下跳,什么焚书坑儒、什么从此天下读书的种子绝了、什么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这种看起来就很惨的描述。

而黔首百姓尸骨成堆、血流成河之时,就几个字疫、饥,屠。仿佛那些死于天灾人祸的人都是纸面上的数字,地里的韭菜。

要说史官没有记述的史实,恰恰是那些贱民的历史,在他们眼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秦皇是千古一帝,死于战火的平民百姓就是数字。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武是千古一帝,可连年兵祸、死伤过多的百姓就是数字。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上一篇: 范晔的《后汉书》,向我们展示了东汉时代的历史全景
下一篇: 《后汉书》读书笔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