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搜索]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共120回。该小说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的相互斗争为主要题材,生动地再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整整一个世纪(184-28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成书于元末明初,是由作家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和说唱故事,吸取《三国志》等历史资料编写而成的。
[内容压缩包]
《三国演义》七十余万字,结构宏伟,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生动地反映了从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九十多年中,各封建统治集团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面貌。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这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渴望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反映。
[精彩花絮]
1《三国演义》是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它描写战争的艺术非常高超。全书写了上百次各种类型的战争,但都不相重复。从单刀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帐里的用计设谋,写得有虚有实,有粗有细,各具特色。小说不但写出了战争的壮烈紧张,而且在金戈铁马的争斗中,又不时穿插描写大江明月、饮酒赋诗、山林贤士等抒情场景,从而使故事有张有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操兵大败。西凉兵来得势猛。左右将佐,皆抵当不住。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后人有诗曰:“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皇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2《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的心直口快,关羽的义重如山等。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将军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日:“四散摆开。”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