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故宫和圆明园哪个价值更大?

故宫和圆明园哪个价值更大?

故宫和圆明园哪个价值更大?要是烧掉的是故宫的话,就意味着包括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折件等全部清宫档案都付之一炬了。考虑到皇史宬的位置,估计《清实录》也逃不过一劫。《会典》也许可以重修

要是烧掉的是故宫的话,就意味着包括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折件等全部清宫档案都付之一炬了。考虑到皇史宬的位置,估计《清实录》也逃不过一劫。《会典》也许可以重修,但清前期各部都遭受过火灾(例如雍正后期吏部就曾发生过火灾将绝大多数旧有档案焚毁),很多东西就没了。这些资料是我们今天撇清各种谣言、正确认识清代中国中央政治的主要资料。

如果这些资料消失,清代政治史的知识图景会严重萎缩。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太敢想了……大概可能会发生这些事情:

1. 启蒙思想还会照常东传,所以20世纪初所制造的、各种带有反满背景的谣言、伪史还是会出现的。只是这些东西基本不可能证伪了(例如“维民所止”的辟谣就全都依赖起居注记载,如果没有起居注,这个谣肯定是辟不了的);进一步讲,《清代野记》《清朝野史大观》这种野史会成为信史,《慈禧秘密生活》等电影将从戏说变为正剧,甚至连《甄嬛传》是不是架空都不太容易解释。

2. 清前期和辑蒙古、开疆拓土的功绩,以及清朝在西域的苦心经营进一步隐形。想想看,《圣武记》可能会成为知识的边界……由于西北史地学派的著述依然存在,也许还不至于作出自己否认西域、西藏是我国一部分的事情,但大概也只是底线的认知水平。今人也会无法认知清朝对我国的疆域有着怎样的贡献,以及清朝人在军事征服以外又用怎样的行政体系和政策筹划来维持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很可能会认为清朝只是武力征服而已(《圣武记》的主题……)。对“满蒙藏回非中国论”的反击会很困难,至少难以证明清廷对当地有实质统治。清朝会以“边疆退缩者”而不是“边疆进取者”的印象被人们记住。

3. 清宫异常发达的物质文化将永远没有人知道……大家再也不会相信,乾隆皇帝居然有那么多好玩意、而且还曾有一套成熟的体制来制造这些好玩意。后人大概会认为18世纪中国是个物质匮乏的国家……

4. 建立在1、2、3的基础上,1980年代清史学科向历史学的转型将不会发生,换句话说清史将无法变成较为健全的历史学领域。人们今天会以各种理由痛斥清朝,将清朝作为当前中国一切问题的元凶,革命与传统的割裂将更彻底……正如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看待自己的过去一样。域外对17-19世纪中国史的关注也会减少:算下来大概社会史革命还能赶上,但文化史转向就赶不上了(因为3的缘故)……17-19世纪将被看作是中国历史的黑暗时代。

(我也就肯定没法毕业了……)

5. “八千麻袋”不存在,罗振玉能省下一笔回购废纸的钱,不知道他会拿来干什么用;同懋增纸店会少一单大生意。而且,也许1921年北京城里某一家人用的厕纸,硬度会有些变化……

——————

文渊阁四库全书会被烧毁,这个我想到了,但后果我更难估计(或者说,更不想估计),就没说……

以及以上判断都是建立在各衙门有部分档案备份,靠这些档案和行政手册、民间纂辑的则例书等能重修行政法的基础上。要是连《会典》都没了就更可怕了,以清王朝一大套行政体系之繁复,没有行政法的中央能否继续统治都是问题。

至于历史消失有多可怕,随便举个例子:我们今天能知道清朝官员如何升迁,是因为留下了一种叫品级考的文献;凡是不符合品级考的人事调动,十之八九就有特别的原因。然而并不是每个朝代都像清朝这样能保存下来这种文献——比如说,唐朝官员如何升迁,就没有流传下来制度文献;孙国栋把《旧唐书》里所有人物升迁记录逐一收集、从升迁结果往回推制度,勉强能模拟出一个大概。

再比如说,我们今天总觉得晚清边疆界务谈判是丧权辱国之事,但是如果没有文献资料来支撑我方立场的话,情况会比现在糟糕很多。19世纪末印度就要侵占哲孟雄(即锡金,清朝藩属国),清方派出的谈判大臣懦弱无能,随行之西北史地学派人士邹代钧据以《瀛寰志略》《海国图志》等书力证哲孟雄从不属于印度,最后以藩属关系更替结案,令印度在19世纪末没能吞并哲孟雄(锡金)主权。这些边疆志书有不少是由中央发给地方衙门的,一旦中央没了就彻底没了,比如说光绪时期吉林将军衙门一套《钦定盛京通志》(乾隆末年纂修,与先前志书相比其特点是淡化东北地区的地方性,而强调东北与关内的一体性)烧毁,就无法私下购置,必须从故宫的内阁大库藏书里颁发;如果内阁大库焚毁……

知识图景的萎缩是极其可怖之事,肉体伤害人还知道疼,记忆伤害可连疼都喊不出来。任何民族也不要经历这种惨事。很多事情真是“子孙视之不甚惜”,丢失了才知道可贵啊。

上一篇: 【名家专栏】说说《弹词话本》里的那条“江”
下一篇: “典籍守护者”习近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