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释“讽诵”:《三国志》裴注翻译指瑕(2)

释“讽诵”:《三国志》裴注翻译指瑕(2)

释“讽诵”:《三国志》裴注翻译指瑕(2)《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裴注引司马彪《序传》曰:(司马防)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对于“所讽诵者数十万言”

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裴注引司马彪《序传》曰:(司马防)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

对于“所讽诵者数十万言”,《三国志裴松之注全文通译》给出的翻译是:“著有讽咏的文章达几十万字。”(《魏书》中册第292页)显然有问题。而1994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白话三国志》于此节翻译为“背诵”(第639页),则是正确的。

“讽诵”应作“抑扬顿挫地诵读”或“熟记背诵”来理解。古人读书,从“读”到“诵”,“诵”多含有背诵的意义。如《世语》载夏侯荣“幼聪惠,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这里“诵书”就是背诵,如果只是朗读的话,一日千言毫无难度,根本不值得记述。另《梁书》卷二十一《江蒨传》称“蒨幼聪警,读书过目便能讽诵”;卷五十《臧严传》则称“严于学多所谙记,尤精《汉书》,讽诵略皆上口”;同卷《任孝恭传》又称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岖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以上诸多例子,可知“讽诵”为“朗读背诵”之意明矣。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诸客问难东方朔,“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而《儒林列传》又载公孙弘上书谈及选官,其中有一条就是“先用诵多者”。可知诵书的多寡,就是学问好坏的重要标准,就连选官都有优势。

而在汉晋直至中古史料当中,若称某人“诵数十万言”,则必然是对其学问以及才华的肯定。如《魏志·陈思王传》称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词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中论序》则称徐干“未志乎学,盖已诵文数十万言矣。”《北史·魏诸宗室列传》载拓拔觚“率左右驰还,为垂子宝所执,垂待之更厚,因留心学业,诵读经书数十万言,垂国人咸称重之”。

由此类推,司马彪《序传》谓司马防“雅好《汉书》名臣列传,讽诵者数十万言”,也是想以此说明司马防的学问深厚,并没有“著有讽咏的文章达几十万字”的意思。

裴注什么意思_裴注_裴注三国志全文翻译

上一篇: 裴注三国志txt下载
下一篇: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翻译(《魏书三·明帝纪》06)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