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生态化:先秦文学教学改革浅探
[摘要]必须在先秦文学教学中渗透当代意识,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评价,实现先秦文学教学生态化,从而激活先秦文学教学,使博大精深的先秦文学重新焕发它的魅力。
[关键词]先秦文学;生态化;教学改革
每个阶段的古代文学,都有自身的特点,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先秦文学教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占极为关键的地位。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化的发端时期,有着丰厚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意蕴,对于整个民族的审美、思维、传统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儒道两家的思想,深刻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诗经》《楚辞》是中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比兴手法是中国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典范。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先秦文学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课时少,文字古奥,教师教得枯燥无味,学生学得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学生主体性的严重缺失,学习主体被控制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缺乏一种动态的、天然流动的激情与灵性;缺少情感的交融,缺少师生之间生命价值的体认。要改变这种“非生态”的教学现状,必须在先秦文学教学中渗透当代意识,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激活先秦文学教学,使博大精深的先秦文学重新焕发它的魅力。
更新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观念和信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观念显然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代生态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事件等子系统组成。这个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子系统又受到大系统、外系统的影响。教学具有系统的生命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特征。生命性是教学生态的根本特征。教学既是教师通过展示自己的知识才能、人格魅力和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培养情感价值观,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过程。整体性是教学生态的重要特征。教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复杂因素的系统,各因素的协调才能取得整体的发展。开放性是教学生态特征的表现。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都呈开放性非关闭性的状态。动态平衡性是教学生态的最终指向。教学是一个在动态平衡中求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平衡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循环过程,一个个教学中不平衡的因素的自组产生的影响和动力推动教学向平衡发展。
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7]2号)的文件,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新世纪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应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崭新的知识结构,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能力;这正是教学系统生命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的体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与之相适应,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为重心,学习由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体现学生生命的成长,实现“教育是一种生命的表达,一种主体的呼唤,一种意义的阐释,一种历史的回声,一种价值的建构,一种理想的追求”的意旨。
改革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态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教学环节,是教师面向学生的主要活动舞台,在这一舞台上,教师向学生“言传身教”,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掌握必需的知识和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与能力,从而获得生命的成长。要实践现代教学理念,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1,深化教学内容
就先秦文学教学改革而言,首先要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上的“重内轻外”和“重古轻今”的现象。先秦文学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其一,教学内容来源本身开放。先秦文学教学内容是长期积淀的知识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因此有广泛的选择空间,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精讲、精读突出重点。其二,教学内容不单是指教材上的内容,而且是指经过教师的理解,赋予教学内容于新的内涵,同时学生也将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结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教学内容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成为学生自己的活知识了。因而,教学内容的讲解不能只注重内部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只注重文学本身的系统性,而更要注意文史哲之间的联系,比如讲先秦叙事散文就注意联系中国的“史官文化”,讲《论语》《庄子》就可以联系“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以及现代人生存的精神困境;同时要重视学科的前沿性,选用前沿性的教材,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从文化视角、史学思维观照梳理文学史,突破以往重政治性轻文学性的局限,是相对理想的文史教材;密切关注先秦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成果,比如女性主义批评与《诗经》女性形象探析,生态理论批评与《庄子》研究等等,这样才能尽可能消除学生的古今时间及心理上的隔膜感,亦在理论上拓宽学生的视野,以便于把握先秦文学的审美特征,实现教学目标。
2,改进教学方法
先秦文学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变“满堂灌”为灵活多样的启发性教学。生态教学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仅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吸收,而且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形成的过程。是在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认识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获得的意义生成的知识。因而好的讲课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少和精确,更在于能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中获取超越知识的东西,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其一、设计精彩的课堂导人。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思维才会活跃,所以教师要把兴趣作为智慧的触发点,才能的生长点,求知的前动力。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用贴近他们生活体验的事件、情景导人,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比如讲《诗经》的爱情诗,可以从他们自身对爱情的看法导入,或者从他们熟悉的当代的一些爱情诗说起。讲《论语》《孟子》可以人性的“善”“恶”说起,事实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二、课堂讲
授注意归纳、分析、渗透、综合和应用。比如说讲中国神话时,介绍一些西方的神话,让学生比较中西神话的不同,引发他们对中西文化的思考;讲楚辞的产生,则可以让他们思考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从楚辞的产生反观自己本土文学的特征及其地域原因。其三、适当引入课堂讨论法。讨论是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之一。激烈的思想交锋迫使每个人毫不留情地对各种观点进行严格的互检和自检,在讨论中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将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能力。讨论还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讨论达到高潮时就形成争论,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问题经过讨论后综合起来的结论也显然比个人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全面得多。比如讲屈原则可以让他们事先分组收集材料,在课堂讨论屈原之死的原因,通过讨论,加深对屈原身上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总之,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发展,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培养,先秦文学的文化精神才能真正渗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3,丰富教学手段
先秦文学教学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可以说是“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单一、僵硬,既不能反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特征,也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人”的主体性。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追求自由,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单调古板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引起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尤其是年代久远、文字艰涩的先秦文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给教学手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师要科学地、正确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与传统教学艺术完美结合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先秦文学往往涉及到远古的政治、历史、文化、习俗,传统的黑板板书难免枯燥无味,而且难以传达丰富的信息。多媒体设备集中了幻灯、录音、录像等功能,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化抽象为具体,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较“说教”式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体“体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例如在讲楚文化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楚地古乐,演示楚地出土的文物,并与中原文化对比,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楚文化飘逸的美学特征。总之,适当在先秦文学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易于突破重点、难点,又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先秦文学教学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化评价方式
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不仅能检验教学的效果,还能促进教学的发展。生态教学价值观倡导人、自然、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和谐共生的整体,强调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受此影响,生态教学评价以服务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反对以往以“知识本位’为价值取向。因此,在当代生态教学理念的关照下,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而是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过程。
学生个体特征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必须优化课程评价方法。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首先。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要打破教师“一揽”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把握自己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学习状况。其次,教学评价应运用过程式评价、发展式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传统的教学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评价方法往往是一次作业、一张试卷就决定了学生的成绩,过分注重知识的掌握与储存这单一目标的绝对达成状况评定,是单纯的结果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显然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目标。课程成绩应参考平时课堂的发言、讨论;作业可以用多次修改、打分方法。学生在上交了作业之后,教师打分,如学生对取得的分数不满意,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改动,再要求教师打分,逐次打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自身成长的渴望。当然,布置的作业应该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形式上根据需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越来越注重过程性、激励性评价,注重个体内差评定的分层递进性。具体而言,则是更为注重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注重评价学习过程本身,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功能的发挥,注重依据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的起点水平进行分层评价,强调只要在个体已有水平上有所发展,那就是成功的。先秦文学教学评价亦必须跟上这一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不仅能看到花开,并且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只有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渗透当代意识,跟上时代的要求,使课堂教学生态化,先秦文学的教学才富有生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