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好奇:司马迁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为啥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在老板火大的时候给老板找不愉快。虽然很同情他,但即使在当代生活中,这种行径尚且没好果子吃,更别说封建时代。
汉武帝算一个明君,会犯错但过段时间后会清醒:哦,我错了。所以会建“思子宫”,会下“罪己诏”。
但即使贤明如唐太宗,也会气地想砍了逆耳忠言的魏征。唐初国力不昌,君王比较容易纳谏。汉武帝在汉朝鼎盛时期为主,君主气焰必然要更盛一些。
个人认为司马迁为李陵求情,可能是这三方面原因:
1、太善良太单纯,太书生意气。
2、欣赏李广,同情李家一门境遇。
3、西汉的时候,士大夫思想还有一些朴素的民主思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东汉之后就没人敢这么想这么说了。
司马迁距离先秦时代较近,又大量研究先秦文献,先秦思维极重。太重人才,轻君主(春秋战国时代,君主如流水,但士人靠能力就可以任六国相,简直是人才的天堂)。太史公觉得人才应该受到公平一些的对待,很明显他没有东方朔的明智。老板在地位不稳定时才不得不求才若渴,老板地位稳定了,良弓藏,走狗烹。忠言逆耳怎么能打败甜言蜜语?人性骨子里好逸恶劳。
国力昌盛时,将军水平一般,一样可以建功立业攻城略地,比如李广利。职位少,良将多,甚至不用良将也可以获胜,为啥不能任人唯亲呢?事实上汉武帝就是这么做的。国家实力给的自信。假设李广、李陵,有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的待遇,功业未必会输于后者。这就是司马迁同情他们的原因吧。
总结一下:李陵是否兵败投降,是死是活对于汉廷不是最重要的。但李陵太优秀,反衬李广利太菜鸟。这个时候司马迁跳出来夸李陵,是赤果果的让汉武帝火大——卿是在说朕任人唯亲,选人不当吗?(是的,明摆的事实。不过事实归事实,天子的面子比天大)
司马迁当时最好的方法是忍下一口气。群臣不全是因为心里没有一把秤,不同情李陵。而是因为知道时机不对,有些事情必须交给时间去解决。冷处理不是逃避问题,而是寻求更好的时机更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李陵是军人,在匈奴多生活一段时间,又不会少块肉。等汉武帝心情平复,想到李陵的好处时,再适当美言。事实确实如此,一年后汉武帝思量下把人才捞回来,花点钱的小事。不过结局不美好,谣言害死人。
李陵不仅是人才,名门之后,品行端正,在汉廷里面当然有朋友。他的朋友对李陵会比司马迁更上心,多年之后,李陵某位混地非常好的朋友请李陵回汉。李陵道“丈夫不能再辱”,拒绝回汉,病死北地。假说多年后,李陵回汉了,史家后世人会如何评价李陵呢?“汉奸”这个不能轻易下定论吧。
个人愚见:司马迁给李陵求情,于李陵于事情没有任何帮助。李陵投降当时汉武帝并没有降罪于他的家人,战争中将士力竭兵败投降是常事,自有国家法律流程。李陵为自己的轻率买单,被骂不算太委屈。司马迁的求情只是白白把自己搭进去而已。
坦白来说汉武帝真没对不起李陵。李陵自己年轻气盛,不愿意给走后门的庸才打下手。自信请战,不幸遇到匈奴单于主力,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战。如流星一般,把一生的光芒一瞬释放。战败投降,深陷敌营,他自己要负一部分责任,不能全怪老板不公平,世上不公平事情多了。凡人还能一点委屈不受,后来的戾太子更委屈更惨。李氏之后被灭族是因为不实信息所致,汉廷也很委屈。论真实信息的重要性,致敬我们看不到的国家情报人员。
后代名流对李陵的评价: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辛弃疾
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李世民
每念足下,才为世英。器为时出——苏武
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张承志
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钱穆
夫李广、李陵皆山西之英将也,材武善战,能得士死力。——何去非
李陵矢竭,不免请降,于禁水涨,犹且生获,固知用兵上术,世罕其人。——陈叔宝
奇才难得,品行高洁的奇才更难得。李陵境遇有自己的责任,但力竭战败投降却被群骂,如何能不同情?惜才又重情义的人当然会更同情。司马迁便是这个惜才,正直,重义,轻皇权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