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视频版!更生动直观!点这里→本期视频
系统梳理中华文化,给你真正文化自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上泰山之巅举行封禅大典,并改元元封。在此之前,他外伐匈奴,内兴功作,使得大汉帝国富强繁盛。此时的他觉得,是时候该干一件大事了。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件大事,给司马迁的人生加上了一个污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古代君王在改朝换代时,一般干的第一件政事就是“改正朔,易服色”,以“明受命于天”。然而,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天下还不太平,他一直忙于铲除异姓诸侯王,没有精力颁布新历,所以一直沿袭着秦朝的颛顼历。
到了汉武帝时,先辈们已经平定了七国之乱,文景之治又让国家富裕起来,再加上武帝自己开疆扩土,励精图治,此时的西汉王朝已然进入了全盛时期,所以改历的时机也已成熟。但历法这件事毕竟和客观的天象有关,总不能因为主观上的需求说改就改吧!
就在这时,正好发生了多次反常天象,《汉书》记载“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也就是说实际天象已经比历法推算的天象快了一天,还不到望日就满月了,而本该出现在初一的合朔却在上个月最后一天的晦日就出现了。
于是,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等人联名向汉武帝提出“历纪坏废,宜改正朔”的建议。于是,天时,地利,人和。那还等什么!动手!改历!
不过话说回来,一直被沿用的秦颛顼历,也就是四分历,可是一部只靠推算就能安排千岁朔闰的“神历”呀,为什么还会与天象不符呢?
看过【中华神历】那期的朋友应该知道,四分历的一切数据都是基于一回归年平均为365¼日这个数字,那如果这个数字不够准呢?实际上,没有现代科学的帮助,古代的天文数据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误差。
比如按四分历推算的朔望月周期29又499/940日,就比实际的朔望月周期要长一点点,计算一下,实际的月相每个月都会比历法快0.00026306日,过个307年就会快了整整一日。而到汉武帝改元元封这会,四分历已经行用了317年,天象比历法已经快了一天多,所以,这所谓的反常天象,其实是正常的。
于是,汉武帝便在元封七年,即公元前104年下诏改历。你可别以为这是哪天兴致来了就突然下诏改的,这时间点可是非常有技巧的精心选择。
(新朋友请注意:此处历法内容需要一定历法基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这期入门科普→【中华神历】)
按照四分历推算,公元前104年的前十一月,合朔时刻和冬至时刻刚好都在甲子日,这可是个比较难得的日子。不过这俩时刻并不是在甲子日的零点,而是晚上六点。因为当时天象已经比历法快了一天,所以实际的合朔冬至时刻应该是在甲子日前一日的晚上六点左右。
于是,改历者便看准了这一时机,把历法中合朔和冬至的时刻全都往回调18个小时,直接调到甲子日的零点,这样,历法的时刻和实际的天象就都在同一个晚上,同时历法中的合朔冬至时刻依然还是在甲子日,而且是在子时零点也就是甲子时,这个点拿来作为历元就非常合适。
除了修正天象的误差,这次改历还做了许多重大的调整,比如改岁首。看过【纪月法】那期的朋友应该记得,秦朝一直是把亥月,也就是我们农历的十月作为岁首,同时又把寅月,也就是农历的一月作为正月,这样记事就很不方便。
于是这次改历就把岁首和正月全都归为寅月,相当于是用了“三正”里的“夏正”,我们现在的农历也是这么设置的,所以农历也称“夏历”。
另一个重大调整是闰月的设置。在这之前,一般都是把闰月放到每年的最后,虽然方便但却不适合干农活,这次改历开创性地提出了“无中气置闰”的法则,依照二十四节气来设置闰月,这就更适应农业的需要。
另外司马迁把《历书甲子篇》也摘抄了上去,这是前人流传下来的四分历的运算手册,放在这就是给这份新历一个明确的历法准则。
最后,汉武帝下诏改元太初,所以这次事件史称“太初改历”。同时规定“色上黄,数用五”,改为土德,这里面的故事情节就是另一场大戏了,下期搞一篇番外,好好讲讲。
不过,到这里也只是完成了改历的第一步,就在太初元年之后的第十三年,武帝又下诏把四分法改为邓平的八十一分法。当时邓平认为,四分历中的朔策29又499/940太繁琐了,便把分数简化为43/81。这数字哪来的呢?这得说到古代乐理。
汉代认为,用一根九寸长的铜管或竹管吹出的音调称作黄钟,它是十二音律之首,以其长九寸自乘,九九可得八十一,这就是所谓的“黄钟自乘”。
古人认为音乐可以通天地阴阳万物,把历法和这样神妙的乐律联系起来,就可以让数据更神圣,颁布历法的帝王也更有“神性”。于是,邓平便取了这81来作为分母。
这样一来,四分历的数据基础就全被推翻了,“章蔀纪元”这些规律周期也得重新来过了。
因为19年7闰的规律还没有变,所以一章依然还是19年235个月。
但是一蔀76年的周期就得变了。按照每个月有29又43/81日来算,现在的一章235个月里面,共有6815又43/81日,不是一个整数,无法对应上完整的天数,所以需要把周期再扩大81倍才能把分数消掉。
19年扩大81倍就是1539年,邓平称其“一统”,这“一统”里就有完完整整的562120日。经一统之后,合朔时刻就能从子时出发再回到子时零点。
另外历法还得考虑到干支纪日,那么这一统里能不能塞下完整的60干支日套餐呢?只要把总日数除以60就知道了,结果又不是一个整数,还多了⅔个套餐,所以就需要把周期再扩大3倍才能把分数消掉。
1539年扩大3倍就是4617年,邓平称其“一元”。经一元之后,合朔时刻就能回到甲子日甲子时。于是这一章一统一元,便组成了一套新的历法运算周期。这便是太初历后来改用的八十一分法。
可是,这种改法完全是人为主观的简化,要是和现代数据一对比,精度反倒还不如四分法呢!用四分法好歹三百多年才会差一日,而八十一分法不到三百年就差一日,肯定用不长久。
更严重的是,这么一改让这段原本简单明了的历史复杂了起来,180年后的班固在写《汉书·律历志》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不全,同时班固本人对历法不熟习,对太初改历又缺乏正确认识,导致这段历史的记录陷入混乱,甚至还让司马迁染上了污名!
《汉书·律历志》是这样记录的,说当时汉武帝下诏改历,接着司马迁等人就开始“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忙碌一阵之后,这些人却上奏,说自己“不能为算”,于是汉武帝又招募治历者二十余人,收集了十八家不同的历法,最后才选定了邓平的八十一分法。
可关键是,为什么司马迁的《史记》完全没有提过邓平和八十一分法呢?反而他还附上了《历书甲子篇》,这可是四分法的运算手册啊!
于是后世许多学者就开始发挥,说这是因为司马迁不同意八十一分法,而他的四分法又被否决了,所以心怀不满,在史记里对八十一分法绝口不提,反倒加上了自己的四分法,甚至有人说他是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在发泄私愤!
司马迁真能干出这种事?
身为皇家太史令,司马迁家里世代都是搞天文研究的,《汉书》却记载他“不能为算”,你能信吗?而且,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历来为史家称道,就算太初改历最后不用四分历,那司马迁也不会歪曲史实,甚至违抗圣旨、篡改诏书吧!这么搞违背人品尚在其次,保不保得住性命都难说!
实际上,元封七年改历那会,邓平还没有参加,根本还没有八十一分法,司马迁只是照实记录而已,哪里能未卜先知呢?等到八十一分法替代了四分法,已经是十三年后了,司马迁可能衰病无力甚至不在人世了,哪里还有精力去发泄私愤呢?
对这段史实还有疑虑的,可以参见张闻玉老师的《古代天文历法讲座》第七讲第二节,那里有更详细的验证和说明。
但有时真相就是会迟到。由于《汉书》的记载,千百年来世人都以为太初历只用了八十一分法,全然抹去了四分法的痕迹,而司马迁仔仔细细摘抄的、那记录了76年朔闰的四分历宝典《历书甲子篇》,也因后人在开头“太初元年”前加了个“汉”,而被认为只是一份普通的汉代历谱,成为了千古遗物,无人问津。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遗憾,总是各种被有心或无心地扭曲。下期我要再揭露一场历史谎言,谈谈这所谓的古代三大名历之首——三统历。我是国风学子沐子欣,记得关注,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温馨提示:本文为原创系列【中国天文史】之历法变迁第03篇:太初改历。本文视频版的解析更直观清晰哦!点击即可观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