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2021年宋史研究综述.docx

2021年宋史研究综述.docx

2021年宋史研究综述.docx2021年宋史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中国史研究动态2021年第10本年度的宋史研究论著从数量上看,可谓丰富。

2021年宋史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中国史研究动态2021年第10本年度的宋史研究论著从数量上看,可谓丰富。关于宋代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集近50种,论文800多篇。本年度宋史研究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十卷本《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出版,全集共收录邓广铭先生学术著作六种,古籍整理笺注四种,讲义、教材、百科词条等五种,以及论文等224篇。其他主要著作有: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浙江古籍出版社),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柳立言《宋代法律与妇女》(广东人民出版社),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商务印书馆),张文《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巴蜀书社),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赵永春《金宋关系史》(人民出版社),贾志扬著,赵冬梅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江苏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再出两种:李景寿《宋代商税问题研究》和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出版社)。

论文集主要有:包伟民主编《宋代社会史论稿》(山西古籍出版社),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葛金芳主编《中国传统社会探研》(人民出版社),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此外还有张其凡《宋代典籍研究》(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文献校勘、整理等方面的著作有:金文明《金石录校证》(广西师大出版社),孙猛《郡斋读书记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燕永成《宋太宗实录》(甘肃人民出版社),彭向前补注《宋史夏国传集注》(宁夏人民出版社),《二十五史补编》委员会编《宋辽金元明六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李勇先、毛丽娅校点《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俞定启、乔卫平编《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文献集成(北宋南宋)》(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傅璇琮等编《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等等。以下仅就本年度宋史研究的一些主要论文略作综述,绝大多数过于专业的文学、哲学、艺术、医学等方面的论著从略。限于篇幅、学识与信息的不足,难免遗漏,请方家指正。一、唐宋变革“唐宋变革说”自提出以来,经历了来自不同角度的质疑和修正,其内涵较之最初已经有所不同,作为一种范式,它已经成为学界对话的平台,一直在推动着学界对于唐宋史以及宋元明历史变革的探讨。

本年度研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应该是唐史学者与宋史学者在唐宋变革视野下的研究合作与对话。先是年初《文史哲》杂志第1史学者参加的“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变迁笔谈”,后来是年底出版的邓小南、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1卷“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笔谈”包括文章四篇。杨际平《唐宋土地制度的承继与变化》对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政策提出质疑,认为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并不存在从兼并到“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变化。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强调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于促成唐宋变革的作用。黄纯艳《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论述了制度变迁与唐宋社会经济变革之间的关系。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提出唐宋制度变迁的特点是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方式由注重平等到注重效率,而政治制度则相反,唐宋之际的统治集团在政治领域的平等趋势,终于向宋元以后的君主集权高效率专制体制转《唐研究》“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共收有24篇学术论文和7篇相关书评。其中张广达先生的6万字长文《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站在很高的学术立场上,以其国际性的视野,对于“唐宋变革说”的来龙去脉和内藤假说对中国历史各方面研究的影响从学理上做了深入的梳理和精到的分析,是清理百年来唐宋变革说学术史的总结之作。

包伟民《精英们“地方化”了吗?》则对美国宋史学界基于对内藤假说(NaitHypothesis)的修正而提出的、在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唐宋转型说(郝-韩说Hartwell-HymesHypothesis)做出了正面的回应。专题论文中有8篇是唐宋并举的通贯性研究。邓小南《“祖宗故事”与宋代的、――从谈起》以《政要》、《宝训》类著述为切入点,比较了唐宋时期阐发“祖宗故事”的方式,讨论了唐宋君臣逐渐将保守“祖宗基业”推向自觉的过程。吴丽娱《唐宋之际的礼仪新秩序――以唐代的公卿巡陵和陵庙荐食为中心》讨论了中古国家礼仪新秩序的构建。雷闻《唐宋时期地方祠祀政策的变化――兼论“祀典”与“淫祠”概念的落实》讨论了从唐到宋“祀典”与“淫祠”概念的落实,以及新神明体系的逐步形成。朱玉麒《唐宋都城小说的地理空间变迁》从唐宋传奇与话本所反映的地理空间变迁入手,讨论了中国古代城市模式的关键性变革。孟宪实《唐宋之际敦煌的民间结社与社会秩序》则通过敦煌数据,讨论了对于地方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的民间结社。黄正建《关于唐宋时期崔府君信仰的若干问题》探寻了崔府君信仰发展过程中两条线索,讨论了混合有地方神和地府神双重因素的崔府君地位抬升与下降的演变轨迹。

李全德《从宦官到文臣――唐宋时期枢密院的职能演变与长官人选》探讨了枢密院在唐、五代、北宋前期的职能演变及其长官人选从宦官到文吏、文臣的变化过程。刘新光《唐宋江南地域空间的分化与整合》,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政区演变与地域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他以“唐宋”为题的文章尚有30多篇,涉及到唐宋经济、制度、宗教、风俗等多个方面。曾雄生《唐宋时期的畲田与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古今农业》第4期)在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下考察了畲田的相关问题及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宋军风《唐宋商人婚姻变迁探析》(《石油大学学报》第6期)论述了唐宋商人通婚的变化。熊海英《中秋节及其节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复旦学报》第6期)论述了从唐代经北宋到南宋,中秋节从无到有,从文人行为到大众化节日的过程。二、政治史政治事件。王曾瑜《北宋末开封的陷落、劫难和抗争》(《河北大学学报》第3治平时期的政治改革》(《广西社会科学》第6期)讨论了北宋中期的各种改革主张,认为其中只有王安石的主张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要求。何平立《宋真宗东封西祀略论》(《学术月刊》第2期)认为真宗东封西祀的活动是礼治社会整合和调适统治阶级政治秩序,强化意识形态和构建精神信仰的一场思想运动。

符海朝《南宋楚州知州与山东忠义关系之辨析》(《殷都学刊》第3期)探讨了六任楚州知州在山东忠义问题上采取的种种措施,分析了南宋在山东忠义关系上失控的根本原因。政治文化。邓小南《谈宋初之“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史学月刊》第7期)通过对宋太祖“欲武臣尽读书”以及“宰相须用读书人”等有关文治的话语分析,揭示出话语阐释同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指出宋初国家政治秩序建设中“文治”导向的确立经历了曲折反复的渐变过程。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文史哲》 期)指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观念的演变对促成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的重要影响,通过对这一消解过程的解读,使我 们看到唐宋变革的很多侧面。刘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唐研究》第ll 眼于宋代的政治秩序理念,通过五代史观的流变,观察史学观念、正统观念和华夷观念的动态衍化。韦兵《五星聚奎天象与宋代文治之运》(《文史哲》第4 期)略述乾德五年五星 聚奎天象对宋代文化政治的影响以及两宋对此天象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解读,显示星占解读 与文化政治变迁之间的互动。曹家齐《“爱元祜”与“遵嘉祜”――对南宋政治指归的一 点考察》(《学术研究》第11 期)认为宋高宗“爱元祜”背后实为“遵嘉祜”。

这种所谓 盛世楷模的束缚,使赵宋的后继者们屡失变革的机会。朱丹琼、范立舟《南宋中期政治特 性之形成与治国理念之嬗递――以宋孝宗、韩腚形例》(《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2 期)论述了南宋在追求边疆安全和政权稳定这种政治目的过程中所显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基 本性格及其对宋孝宗“内修政理”和韩腚小盎指垂式”的制约。 制度。张邦炜、杜 桂英《论北宋前期的都部署问题》(《四川I 师范大学学报》第2 期)认为北宋初期的都部 署主要是中央统兵大员或前敌总指挥,宋初的统兵体制应概括为“枢密院一三衙一都部署 体制”。林煌达《宋代州衙录事参军》《唐(研究》第 11 卷)从编制、来源、职责、俸禄、 转任、奖惩等方面探讨了州衙录事参军。范学辉《论北宋制衡三衙的相关措施》(《史学 集刊》第2 期)讨论了北宋时期制衡三衙的种种措施;《北宋三衙管军素质状况的动态考 察》(《文史哲》第3 期)逐朝分析了北宋三衙管军群体的素质变化,指出北宋亡国不能简 单地归咎于管军将帅。范立舟、蒋启俊《两宋赦免制度新探》(《暨南学报》第1 期)认为 两宋时赦宥发展为常制,它在缓和两宋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危害。刘斌《宋代 六部架阁官制度》(《晋阳学刊》第6 期)认为六部架阁官制度的显著特征是精英化与馆阁 化,它提高了行政效率,防止了胥吏乱政,又培养了大量人才。

游彪《宋代邸报的“禁区” 及其官员与邸报之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4 期)论述了邸报内容的诸 多“禁区”以及邸报同官员之间的密切联系。余蔚《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 的转移》(《历史研究》第4 期)借鉴行政学中的“分离制”与“完整制”的概念解释了宋 代地方行政组织体制的变迁及其政治意义;《宋代的财政督理型准政区及其行政组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 期)分析了以发运使等为长官的准行政组织的财政职能及其对 地方行政事务的参与,认为由于它们的权力扩张受到中央政府的抑制,而最终未能成为正 式的行政组织。 法制。柳立言《宋代的社会流动与法律文化:中产之家的法律?》(《唐研究》第ll 卷)概括了宋代社会流动与法律文化的关系,追踪了在南方与北方、精英与平民之间的差 异与互动中,保障中产之家利益的法律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魏天安 《宋代的户绝继承法》(《中州学刊》第3 期)认为宋代户绝继承法相当周密,体现了 财产私权不断扩大和宗法关系逐渐淡化的趋势。杨芹《宋代流刑考》(《中山大学学报》 期)以沙门岛为主要例证考察了宋代流刑的流放地、流人押送与管理等具体情况。赵旭《论宋代民间诉讼的保障与局限》(《史学月刊》第5 期)分析了在国法和家法双重压力 的民间诉讼的发展所受到的重重限制。

军事。程龙《论北宋对夏作战中的引兵就粮》 (《中国史研究》第4 期)认为北宋就粮兵原驻地与就粮地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对应关系,分 析了就粮措施的实施与战争形势之问的相互影响。何锋《12 世纪南宋沿海地区舰船数量考 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 期)考察了从北宋末年到12 世纪60 年代政府拥有的舰 船数量的变化,指出孝宗在海军建设方面存在失误。 民族与周边。李锡厚《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中州学刊》第5 徙杂居、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语言风俗的相互仿效三个方面论述了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吴晓萍《宋代国信所考论》(《南京大学学报》第2 期)考察了两宋时期外交事务 管理部门国信所的设置及其作用。贾玉英《宋辽交聘制度论略》(《中州学刊》第6 为“国信使俗称泛使”的传统解释不准确并分析了宋辽交聘过程中的双方策略。刘秋根、王慧杰《论宋朝遣辽使节的家族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贵州社会科学》第6 期)提出宋 朝遣往辽国的使节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特征,并分析了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郑琪《浅议两 宋时期中越之间的战事》(《河南社会科学》第3 期)探讨了两宋时期中越之间战争的三种 形式及其主要特征。 陈旭《宋夏之间的走私贸易》(《中国史研究》第1 )从走私的地点、走私者、走私的

上一篇: 中国古代礼仪类毕业论文文献都有哪些?
下一篇: 《宋史》·韩世忠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