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我发了一个墨在朱上答复评论者的截图,里面提到了我。
起因是有评论者复制了我的一段说李光涛篡改史料原意的话
在谈及毛文龙派遣人员到后金统治区以掘参和贸易为掩护去充当间谍,后金因此不断捕杀所谓毛文龙奸细的时候,
李光涛说:遭金人屠杀者,有掘参之难民,有持货之难民,于是乎逃难之辽民,将因毛文龙之故,而无噍类矣。所以努尔哈赤尝致书于毛文龙曰‘由朕归尔之人,尔皆容留,并不养育,各处遭劫,尔之所杀者非理也’。努尔哈赤且为此‘杀者非理’之言,则毛文龙之仇杀难民,当比努尔哈赤为更惨。”
努尔哈赤原文其实前面已经反复引用过了,这里再引用一下,以便对照
“然欲养而不从,竟杀我所任之官,所遣之使,奸细往来,叛逃而去。对此岂能不杀而平白释放以遣之乎?由我处逃出愿结尔而前往之人,尔收容后,不加豢养,却令其从军,反戈而战,故于各处被杀者,乃尔所杀,非理也。”看清楚没有,“尔收容后,不加豢养”后紧接着一句就是“却令其从军,反戈而战,故于各处被杀者,乃尔所杀”
努尔哈赤的意思,我之所以要杀那些人,是因为你收留难民,让他们从军,结果反而来和我作战,因此我在各处杀人,那些是因为你的原因而被杀的。
到了李光涛那里,“却令其从军,反戈而战,故于各处被杀者,乃尔所杀”
这句努尔哈赤的话,完全被他吞吃掉了,代之以“各处遭劫”,给人的印象就是从后金逃出来,
逃到毛文龙那里的辽东难民,到处被毛文龙打劫杀害。这是连基本意思都不通了。”
本着澄清真相的目的,那就说明一下。
这位墨在朱之上要么《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都没读过呢;要么读过了,没有基本的理解,当然对我说李光涛篡改史料,究竟针对的是什么,也根本没理解。
李光涛原文这段“所以努尔哈赤尝致书于毛文龙曰‘由朕归尔之人,尔皆容留,并不养育,各处遭劫,尔之所杀者非理也’”,其实李光涛是明确给了出处的,直接给了一个括号《满洲老档》。我在行文里没把这括号满洲老档加上,他就不知道了?
那就不妨给他截图看一下,如何?
再把老档里努尔哈赤原话对照一下
我说的李光涛篡改史料,明明白白就是针对李光涛引用努尔哈赤给毛文龙的书信里的话,这么简单的意思,他居然看不明白?
而且他大概是根本连《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都没读过
所谓李光涛引用的(甲编叶五0) 和(甲编叶五一)的史料,一个是未具名奏疏,另一个是汉奸祝世胤给后金头目的奏本,都是在说后金方面所谓捕杀奸细的问题,而祝世胤的奏疏更是明确说自己捕捉审问奸细如何卖力,害怕毛文龙因此要除掉他,要后金头目体察他的忠心,为他做主。
这条史料明明白白也是证明毛文龙和后金敌对关系,后金汉奸对毛文龙的忌惮恐惧。这他也看不懂?
李光涛能把毛文龙向后金派遣奸细,当成所谓毛文龙残害辽民的证据,已经属于荒诞可笑,按这种逻辑毛文龙只有不和后金作战,不给后金统治区捣乱,不派遣人员到后金统治区侦查策反,才是不残害辽民。然后李光涛又把老档里努尔哈赤给毛文龙的书信中抱怨毛文龙让逃到东江的辽民反戈而战和后金厮杀,给篡改成了毛文龙直接杀难民了。
这位墨在朱之上,更厉害,连努尔哈赤给毛文龙书信的出处都不知道了。
—————————————————————————————————————
更新一下,墨在朱之上在他那个回答下面有新的回复,我才回复了了一下就好像不能评论了。他大概是把我拉黑了
那就贴在这里吧
看墨在朱之上这个表现,我其实都是不太忍心回复了,这么简单的东西,这么清楚的事实,你还能打这么一大坨来狡辩,其实稍有点理性的旁观者,看了都只能摇头。
这是你的原话吧
“李光涛引用的史料,是在《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里提及,明明说明了以上两本,而以上两本分别引用自(甲编叶五0) 和(甲编叶五一)。所谓的甲编,是指《明清史料甲编》。“叶”,就是页的意思,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到杜车别嘴里却引用成了《满文老档》里的内容,而且所说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件里的话,当然牛头不对马嘴。”
我说李光涛篡改史料,明明白白就是指李光涛引用的努尔哈赤给毛文龙书信的内容。
你的这段话,劈头就是李光涛引用的史料“而以上两本分别引用自(甲编叶五0) 和(甲编叶五一)。……到杜车别嘴里却引用成了《满文老档》里的内容”
你还要怎么来回给自己圆?你是不是该脸红一下?
这种东西还要辨,我觉得是很滑稽的事情。
至于贴吧那个我倒确实记忆颇深,因为和我辩论的人不少,能嚷着自己翻遍所有史料都找不到,结果连最基本的史料都不知道的人,确实不多见。我说了幸存录,然后你去搜索扯到黄宗羲汰存录,黄宗羲汰存录是什么意思,你也读不懂,他是不满意夏允彝也对东林有所指责的立场,什么地方说不能把张溥划入东林了?难道黄宗羲论证了夏允彝没说过“东林之始而领袖者为顾、邹之贤,继为杨、左,又继为文震孟、姚希孟,最后辈如张溥、马世奇辈,皆文章气节足动一时”
夏允彝把张溥划入东林,本身就直接让你所谓的翻遍明末清初史料也找不到说张溥是东林的说法直接成了笑话。你是打算说黄宗羲已经论证了幸存录不是夏允彝做的,还是你自己做出这个论证?
这种东西还要辩,让人觉得很无奈。
我觉得他说“丑事”,那确实是丑事,能在这么简单的问题上被指出了错误,还能狡辩下去,还一副自己胜利模样,确实是让人佩服。
另外把满洲老档还是满文老档当成你的救命稻草,其实也是让失笑。
这样吧,我让你看看论文里怎么说
“尽管金梁的《满洲老档秘录》问题很多,但这部书是国内最早也是唯一将《满文老档》译成汉文的成系统的作品,对后来我国史学史和史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见《本世纪中日学者《旧满洲档》和《满文老档》研究述评》一文)
李光涛引用的东西,就是满文老档的一个译本,不是可能是,而是必然是,这点东西,你都不知道,他引用这个译本,仍旧是自己篡改了原意。这还有什么可辨的。
另外他还扯到“你故意忽略论文里叙述与引用的区别”,意思是李光涛那个属于叙述,不是引用史料,所以可以篡改史料原意,来满足自己论证的目的了。这种奇论能说得出口,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我这里也截图了,李光涛的文章里努尔哈赤的话是用了『』这个符号,他是不是不懂这符号什么意思?
而且就按照他那个所谓叙述云云,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史料意思,那前提也是不改变史料原意。把史料原意都改掉了,还振振有词的,真是让人佩服之至、。
————————————————————————
李光涛之歪曲篡改史料当然不仅仅是这一处,我把《明冤》中专门分析李光涛的一段,也贴在知乎了,有兴趣者可看一下。
如何评价李光涛的论文《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 - 杜车别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34344343/answer/1240131897
——————————————————————————————
另外,这个问题本身是说学术界有关袁崇焕评价何种状态,其实最应该问的是历史学术界对李光涛、阎崇年、王荣湟三位前后相继各种史料截取和解释上的严重不规范,错漏百出,自相矛盾,在体系内为什么缺乏必要的审核纠正?李光涛大量篡改歪曲史料,自相矛盾,我在上面的链接里给出了。这些触目惊心的错误,在长时期内,竟然没有人指出?
新版《明冤》里对王荣湟写毛文龙的论文里的大量错误,也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这里要都贴出来,未免篇幅太长。
正好那个墨在朱之上自己撞上来,那还是具体针对他那个答复里说的袁崇焕谋款而斩帅的问题说一下。
他把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和后金反复通信,说成了所谓的战争手段,而不是谋款,理由是两方的条件都根本谈不拢。
有意思的是所谓谋款而斩帅,当然是指崇祯二年袁崇焕私通后金来往书信
那十二封书信是崇祯二年的所谓“谈和”(其实是袁崇焕私通后金),按阎崇年的话说““仅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间,皇太极与袁崇焕往来书简12封,《崇祯实录》和《崇祯长编》均没有记载袁督师向崇祯帝奏报此事””
而按这个墨在朱之上拿来当作谈不拢论据的却是所谓《满文老档》第一函太宗皇帝天聪元年正月至十二月·第一册 天聪元年正月至二月
稍有点常识就知,天聪元年是天启七年,在满文老档一查即知,所谓否定七大恨云云,也是天启七年初通信内容
他拿天启七年的袁崇焕和后金所谓谈和(这次算是谈和,因为至少袁崇焕还通报了朝廷)来论证崇祯二年是不是谋款云云。这种时间错位能力,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就难怪他能把努尔哈赤给毛文龙信的出处能按到崇祯元年的史料头上,让努尔哈赤死后还魂了。
这位墨在朱之上给袁崇焕洗地的逻辑是相当奇诡的,他说两方条件根本谈不拢,所以袁崇焕不是在谋款,是所谓战争手段。那这个战争手段总要达到一定战争目的吧,否则来回通信半年多是闲的没事干么?
后金得知毛文龙已死,表示不谈和了,袁崇焕又给后金书信里苦苦哀求什么呢?要求皇太极再思之什么呢?
“天之心即汗之心,也即我之心也。汗若诚心,我岂可弄虚;汗若实心,我岂可作假。两国兴衰均在于天,虚假何用?唯十载军旅,欲一旦罢之,虽奋力为之,亦非三四人所能胜任,及三言两语所能了结者也。总之,在于汗之心矣,白喇嘛曾见我两次。请再思之。”
在崇祯二年袁崇焕和后金通信期间,发生了什么事呢?一是后金使者还留在宁远期间,毛文龙被杀。二是通信结束仅仅三个多月,后金就绕道入关,直趋北京城下。
好一个战争目的,袁崇焕所谓的战争目的大概就是帮后金扫除障碍的战争目的么?
袁崇焕在客观事实上,半年多时间里和后金私通书信,是铁的事实。
说他谋款已经是客气了。谈和那是两个政权之间事情,不通报崇祯,那谈的是什么和?他可以不把通信内容上报,但连和后金通信本身都没报告,这就可以视为通敌,更别说通敌期间擅杀己方大将。
其实即便现在能看到的一些明方残留奏疏,也可以看出袁崇焕的罪行清清楚楚,确凿无疑。
在《崇祯实录》崇祯二年十二月中有这么一则记载。御史高捷弹劾大学士钱龙锡说:袁崇焕杀毛文龙,钱龙锡密语书信,和袁往来商量不是一次,这是可以检查核实的。另外袁崇焕给王洽的书信里说“关东款议,庙堂主张已有其人。文龙能协心一意,自当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当效提刀之力”。请求处理幕后主谋者,以告慰边防将士之心。
这是高捷弹劾大学士钱龙锡的一份奏疏,《崇祯实录》为清人所编,清人对毛文龙并无特殊好感,对此类奏疏,毫无编造必要,且这份奏疏是导致当时内阁大臣钱龙锡辞职原因,这和具体历史事件也对得上号,经得起考证。奏疏真实性不容置疑。
高捷在这份奏疏里提到袁崇焕曾给兵部尚书王洽写过信说:辽东谈和的事情,朝廷内已经有大臣赞成支持了,如果毛文龙能够同心协力,当然就可以没有猜嫌,否则就砍下毛文龙的头颅,我袁崇焕能做这个事。
会不会是高捷无中生有,编造信件内容,故意诬陷袁、王二人呢?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兵部尚书王洽十一月因渎职被捕入狱,而袁崇焕也是十二月入狱,当时两人都在监狱里了。高捷能知道信件内容,只能是王洽入狱之后抄家查出来的,这无法编造。否则,崇祯只要问一句,你从何得知他们通信内容?那高捷如何回答?王、袁二人都在狱中,随时可当面对质。如高捷编造信件内容,一旦拆穿,就是欺君之罪。
所以这个封袁崇焕写给王洽的信件不但真实存在,而且恐怕崇祯皇帝比高捷看到更早。批复高捷弹劾时,崇祯只说钱龙锡忠顺,没有反驳对袁崇焕写信给王洽谋杀毛文龙以谈和的指控。存在这封信,以及信中有这样的内容是无疑的。
再看《崇祯长编》,也记录锦衣卫追问袁崇焕杀毛文龙、擅自谈和两事原因。袁崇焕供述是,对于杀毛文龙,钱龙锡和王洽两人频繁用书信来问,最后是袁崇焕自己专断杀掉。主和一事同样是袁崇焕和王、钱两人频繁商量,但王洽和钱龙锡并没有同意。(“先是锦衣卫以斩帅、主款二事究问袁崇焕根因,据崇焕所供斩帅一事则龙锡与王洽频以书问之崇焕,而崇焕专断杀之者也。主款一事则崇焕频以书商之洽与龙锡,而洽与龙锡未尝许之也。”[33])
袁崇焕自己供认他杀毛文龙和与后金谈和两件事情是放在一起办的,而他在监狱审了八个月,最后定的罪名之一就是“以谋款则斩师”,更明确了袁崇焕与后金谈和同杀毛文龙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实以上只是最小的一点分析,若论袁崇焕的罪行,他不但是罪有应得,还是死有余辜,从造成的恶劣后果看,把他凌迟十次都不算冤枉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