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长统' 共总共在117种书中出现
《水经注疏》-2次
《通志略》-2次
《读通鉴论》-1次
《天府广记》-1次
《宋史》-1次
《通典》-2次
《后汉书》-3次
《旧唐书》-4次
《经义述闻》-1次
《水经注》-1次
《文献通考》-4次
《新唐书》-3次
《隋书》-1次
《国故论衡》-1次
《南齐书》-1次
《三国志》-1次
《昌言》
《群书治要》
范晔《后汉书》曰:仲长统,倜傥不务小节,语嘿无常,时人谓之狂生。
缪袭撰《仲长统沧茉表》称统曰:统性俶傥讣涸,不拘小节。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语默无常,时人或谓之狂。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 节性 ( 王符 )、 公理 ( 仲长统 )虽文辞斐然,然止于政论。”
清代的严可均在评价仲长统时说:“然其闿陈善道,指抲时弊,剀切之忱,踔厉震荡之气,有不容摩灭者。缪熙伯方之董(仲舒)、贾(谊)、刘(向)、杨(雄),非过誉也”。(《全后汉文》卷八十八》)。
清人马国翰也说:“其言时事,切中利弊,缪熙伯以董、贾、刘、杨拟之,洵非溢美”(《玉函山房佚书》第十一函,第五十四册)。
《夷坚志》云:“元祐间士大夫好事者,取达官姓名为诗谜,如‘长空雪霁见虹霓,行尽天涯遇帝畿,天子手中执玉简,秀才不肯着麻衣’,谓韩绛、冯京、王珪、曾布也。又取古人名而传以今事,如‘人人皆戴子瞻帽(仲长统),君实新来转一官(司马迁),门状送还王介甫(谢安石),潞公身上不曾寒(温彦博)’,谓仲长统、司马迁、谢安石、温彦博也。”
何兹全:“东汉知识分子中,王符、崔寔、仲长统的政治思想是有代表性的。他们对当时政治提出过批评,也提出了解决设想。
仲长统生于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死于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这年汉献帝被迫让位给曹丕,东汉结束。
仲长统的主要著作为《昌言》,有十二卷,流传下来的不过十之一二,十之八九已佚失。仲长统对东汉外戚,宦官专政之害,非常痛恨。他说自刘秀把权力集中在皇帝和尚书台以后,“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驽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瘼。……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昌言·法诫篇》、见《后汉书·仲长统传》)。
仲长统和王符、崔寔一样,认为应当德教、刑罚霸王道杂用。他说:“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五品,和万邦,藩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至于革命之朝运,非征伐用兵则不能定期业;奸宄之成群,非严刑峻法则不能破其党。时势不同,所用之数亦宜异也。”(《群书治要》45《仲长子·昌言》)。
东汉几个思想家,王符、崔寔、仲长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在最高理想上都是德教,而具体到他们的时代——东汉,又都主张要法治才能解决问题。
汉代儒家正统思想,阴阳五行,灾异祥瑞那一套说教,对仲长统有影响。如他认为东汉“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昌言·法诫篇》,见《后汉书·仲长统传》)。
仲长统虽然受有这套思想的影响,他却强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仲长子·昌言》见《群书治要》卷45)。他骂那些“知天道而无人略者,是巫医卜祝之伍,下愚不齿之民也。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乱迷惑之主,复国亡家之臣也”。(同上)。他说,王者只要把政治弄好,“则天地将自从我而正矣,休祥将自应我而集矣,恶物将自舍我而亡矣。”如果政治腐败,“虽五方之兆,不失四时之礼;断狱之政,不违冬日之期,蓍龟积于庙门之中,牺牲群于丽碑之间,冯相坐台上而不下,祝史伏坛旁而不去,犹无益于败亡也。”(同上)。
王符、崔寔、仲长统出身都不是世家豪族,崔寔以外都没有作过大官,在政治上都是不得意的,没有机会实行他们的政治思想。他们对外戚、宦官政治都有强烈的反感。他们的霸王道杂用思想和对儒家的批判,是对外戚宦官腐败政治的抗议和批判。但在东汉世家豪族统治时期,这只是微弱的呼声而已,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
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思想家,一般都是置身于实际政治生活之外的,他们批判外戚、宦官政治的腐败、黑暗,到此为止,他们没有参加政治活动。但在他们书房纱窗之外,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们,都要于呼喊说教之外,投身实际政治活动了。”一一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五)士大夫的呼吁和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