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品三国”红透了易中天,也火了百家讲坛,至此学者型教授走向媒体走向观众,从大学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下放”下来,我也是易粉之一,当然与从小爱三国相关,且不论易老师的三国讲的怎么样,就是其新奇也只得玩味,何况历史是写人,而且是人写,只要是人参与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有私心,所以读史不能尽信正史,野史杂谈也需适当玩味。13年退休的易老师隐居山林潜心写书,“狂言”一出便引的多方争议,他要写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部书:3700年的中华历史(其开篇即谈了所谓中华上下五千年太过于虚,合理的说法是三千七百年的中华史)。这可不是容易事,而易老师出身文学,研究美学,来写史,还是全中华史,自然受人质疑。安徽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丁怀超就公开表示:
“易老师又要写中华史了?呵呵,我看不是我精神有病,就是他精神有病。”
写史立传自然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下,面对海量史籍典测,你想换个花样,实属不易。好在他是易中天。
我是这个假期才接触《易中天中华史》的,尽管外界一致的诟病是说其书不严谨,不太像学术性著作。的确,易老师写书的风格很“随意”,风趣幽默,自问自答,穿插几则小故事,很像睡前小故事,语言直白,没有什么拐弯抹角的,读来很亲切很自然。这不是一部百科全书,也不是一部学术论文索引,这是一部个人色彩的科普史传。说其“个人”是说其书个性很张扬,一看就不“正经”,成一家之言,但是戏谑之余易老师不忘拿些新东西,从海量的史料中捡漏,什么漏,历史中的漏网之鱼,可见这并非是一部粗枝大叶的粗鄙之作,易老师不惜把每句话都附上根据,所以可称“史传”。这一点是相同的,读史恰如写证明题,这个人出自哪里,这件事来自哪本书,历史是不容篡改的,得有根有据,但是历史又是灵活的,这个人怎么样,如何评说?这件事对不对,有何影响?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圆其说可好,数学也是这般,定理推论摆在那你自然不得篡改,但是题目形式问题结论那是可以变的,如何变,这就是个人技巧。这也就是史学家言,质疑其史料不充分,或者乱编史实,这是有道理的,该批判的。但若说这件事你分析的不对,这个人你认为的不是正派史流,所以要批判,那就是扯淡。
易老师毕竟不是搞历史的,与常人有出处是肯定的,但至少易老师态度就很好。昔者,易老师往返北京武汉做节目之时,路上随身都带着《三国志》,翻翻查查以确保史料无误,其所著《中华史》自然无法涵天盖地,一人之地又年老黄昏,只得有所删减。事实上本《中华史》最大的特色在于科普,在于“平民的历史”,这倒是延续易老师一贯的风格,比如何为“四海之内”,何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与封建制度”等等概念,易老师解释的很清楚,我们平常随口而出的词都在历史中有根有据。这是什么?这是传统的再挖掘与传播传承,从这一点来说,科普语言文字传统,就是对时下网络流行语“乱政”的一大攻击。其次再说其特色。本《中华史》着眼世界,是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华史,中华史为主,世界史为辅。这有什么好处?阐明中西方差别?绝非。是要探究历史的选择。同一时间轴上,南北东西都产生了何种意识形态,最终又都何去何从,所以我认为本《中华史》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易老师问:
为什么?我们有选择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