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客观公平地看,《明史》已经是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描述大明了,整体上是客观评价了明朝,局部存在美化,至少不是为黑而黑,也是史学界公认的质量上乘的一部史著。甚至,清朝皇帝还曾下令尽可能少写明朝阴暗的一面,美化大明,把一些不好的事情尽可能推给奸臣太监。要知道清修《明史》绝大部分内容其实来源于万斯同的《明史稿》。这个当年充满民族气节,拒绝为大清做事,后来因“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而最终答应写《明史》的万斯同是谁,后文会有详述 。
然而,奈何大明一朝实在糟糕,即便是《明实录》,很多地方描述的大明,比《明史》还烂。一些人从未认真看过《明史》,也没有认真看过其他任何明朝史料,罔顾史学界对《明史》的肯定,拿着地毯文和偏见情绪,就说《明史》黑大明。然而,就是大明官方喉舌《明实录》,也因“曲笔诬饰”,没少受史学界的诟病。但即便是大明自我美化的官方喉舌,看完本回答,你照样会发现《明实录》(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明朝人写得史料)记载了不少糟糕的大明史料,甚至堪称比晚清还窝囊。
一,《明史》质量
《明史》有些细节是有出入,但谈不上是为了黑明。有些人罗列部分不一致的地方,但根本就谈不上是在黑明。要说部分错误,以那个时代的人编纂鸿篇史料,这可都是通病,正如中国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室主任刘庭华指出:
《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同时亦拿《明史》跟《元史》和《晋书》作对比,指出《元史》在政治压力下草成,因此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而《晋书》同样错误百出,内容中鬼神妖异因果报应之说甚多,亦指出书中多有史事失实、疏漏,前后矛盾之处。
片面说《明史》是专门篡改抹黑明朝的人,大都是出于情绪罢了,基本都是没真正看过《明史》,也忽略史学界研究明朝,除了《明史》,还有《明实录》《国榷》《皇明通纪》《国朝献徵录》《皇明经世文编》《大明律》等等一大堆保留下来的明朝自己的史料,也即他们更加就不可能去拿《明史》与这些史料做详细对比。《明史》中并不缺对明朝的赞美,有些甚至是过分夸大赞美,如果是专为黑明朝,这些词大可不必存在。
看一看顾城老先生的《我与明史》和《论钦定作“奸臣传”之微意——兼为严嵩等人重新定位》,清朝当年没少维护大明的形象:
负责纂修明史的官员遵照康熙帝为尊者讳的旨意,尽量少记载明朝皇帝的阴暗面。为了掩盖明代皇帝的一些暴虐或昏庸行为,相关官员便把皇帝所犯的错误及责任推到大臣及太监身上,并列名于《明史·奸臣传》,当中的“代罪羊”有胡惟庸、陈瑛、严嵩、周延儒、温体仁、马士英等。
顾城《我与明史》
《论钦定<明史>作“奸臣传”之微意——兼为严嵩等人重新定位》
本人看《明史》大概也就选择性看了一小部分,谈不上个人做全面客观评价,但我所看过的部分,称赞多,感觉《明史》像是《明粉史》。因此,引用史学界评价来看,明史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整体而言,还是比较客观: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明朝真实的糟糕,用不着《明史》去黑
许多明朝史料,本人也没少看。要说《明史》黑明朝,让明朝变得不堪,实际上明朝很多不堪,明朝自己的史料就有一大堆,根本就不用明史去黑他。比如:
《明实录》记载,高达5万明朝军队对付区区1万更加落后的蒙古兵,这可不是大清那样以人数优势对付现代化列强啊。而是大明以绝对的优势,5倍的兵力,对付一个落后民族,结果明军的表现堪称窝囊,毫无勇气,甚至连一根箭都不敢射,害怕得罪人家,以致让对方“饱载而归”:
大明两倍于对方的兵力,以逸待劳,对付一群疲惫之师,结果是大明军队惨遭蹂躏,对方如入“无人之境”:
一个落后民族来了不过2千人,看看大明的表现,“怯懦”:
60个日本倭寇横扫大明三省,攻到大明南京,流劫数千里,历80余日,明军一败涂地,大面积溃逃,伤亡四五千:
有时候多不过数十人,甚至少的时候只有5或7个蒙古兵,足以令明军闻风丧胆,销声匿迹:
大明创造人类战争神话:2个蒙古兵,对付一万多明军。大明高达5000:1,结局竟然是你所不能想的,这两个蒙古兵可以说是“直贯其营”,明军毫无勇气对抗,最后这2人拍掌大笑明军懦弱。这么悬殊的黑点,《明史》真没好意思提:
《皇明经世文编》庚戌之耻,明军一开始蹂躏自己百姓,比蒙古人还凶。随后,蒙古大军攻到大明京师,十几万明军躲在北京城墙,不敢迎战,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对方抢劫肆虐京师(此史料《明史》也有,《明实录》也有提及):
这样的糟糕大明史料,还有很多,不需要《明史》去黑!《明实录》都尚有不少,其他明朝史料那就更加了。
三,《明史稿》万斯同,何许人?
今天的《明史》,改动多为排版,其内容,绝大部分还是来源于《明史稿》。《明史稿》,作者为明朝遗老万斯同,师从黄宗羲,而此二人称得上都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当年清朝一开始是邀请黄宗羲修明史的,后来被其拒绝,才请万斯同。万斯同样像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宁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19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
四,《明史》对大明的美化
因此,万斯同的《明史稿》不会对明朝为黑而黑。虽然几经修改,但最终的《明史》对于明朝的赞美,并不缺华丽辞藻,比如说朱元璋: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说朱棣:
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而对明朝整体状况的评价是:
循吏传序云:洪武以来,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像这样的最高赞美,连史学界一些学者都惊讶到怀疑人生,认为《明史》简直就是夸大赞美明朝,明朝哪有那么清明:
《明史稿》中,万斯同描绘的明朝疆域为:
东起朝鲜,西接吐蕃。
而几经后来修改,清朝将其改为:
东起朝鲜,西据吐蕃。
这一改,这句话竟成了今天描述明朝疆域的经典语录。要知道,按照万斯同原来的说法,或者按照明朝自己的记载“西极流沙”“西极四川松潘卫” 都与吐蕃最西端相去甚远。
《明史》对明朝描述的积极面还有很多,仅以太祖为例,说朱元璋仁义方面,《明史》可谓极为用心,说这本书是最早的明粉,也不为过:
“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
“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
“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即如国家命人任守令之事,若不能福民,则是弃君之命,不敬孰大焉。”
“为人君者,父天母地子民,皆职分之所当尽,祀天地,非祈福于己,实为天下苍生也。”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
“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
要论骂大明,明朝自己人留下的史料,可没少骂。还轮不到《明史》去黑。
清朝真要有意去为黑而黑,他完全没必要去请明朝遗老万斯同,上面这些赞美之词也完全没必要存在最终的《明史》之中。直接黑就好了,这样一来,告诉天下,自己就是黑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