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为什么《汉书》里面东方朔、李广等人都可以有一席之地

为什么《汉书》里面东方朔、李广等人都可以有一席之地

为什么《汉书》里面东方朔、李广等人都可以有一席之地这次回答真的很长很长。我曾经看过班固所著的《汉书》,关于卫霍的内容,几乎承袭了太史公的《史记》,但以我的水平很难从里边分析更多有用的信息,只能随便讲讲。

这次回答真的很长很长。我曾经看过班固所著的《汉书》,关于卫霍的内容,几乎承袭了太史公的《史记》,但以我的水平很难从里边分析更多有用的信息,只能随便讲讲。南宋学者黄震曾言:“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震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今看其传,英风如在。”所以谈到这个问题,《李将军列传》是绕不开的。

李广是谁,卫青是谁,霍去病是谁?

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陇西成纪人,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历经文帝、汉景和武帝三朝,大大小小打了七十余场仗,却终身未得封侯。具体人物可以百度一下

卫青,平阳县人,父亲郑季与平阳侯府的女仆卫媪的冲动产物,同母姊为卫子夫,也就是后来的卫皇后。因外戚身份入宫为官,曾七击匈奴,未尝一败,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创新了长途奔袭、主动出击的对匈作战方式,后来官至大司马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具体人物可以百度一下

霍去病,与舅舅卫青并称“帝国双璧”,霍去病少年得志,17岁时就当上了票姚校尉,斩匈奴首两千余级,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匈奴近10万人,成为匈奴人的噩梦。这样一位“战神”级的顶级名将,在23岁就英年早逝,让汉武帝痛心疾首。

王昌龄曾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少教辅解释此句使用的是李广的典故,因为李广被人称为“飞将军”,也有人说“龙城”指的是卫青。因为汉朝第一次主动出击匈奴,派出了四路大军,只有卫青一路扫荡了匈奴人祭祖圣地“龙城”,而卫青薨后,他的墓葬被修建成了阴山的形状;但李广擅长防守战,诗文后半句说是李广也是可以理解的。

太史公是如何写李广和卫霍的?

前面三个人的介绍都看了吧?现在我们看看太史公到底是如何落笔的?众所周知,《史记》除了是一部史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而史学家常用“春秋笔法”,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在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卫青和小霍被他写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李广却单独写在《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是怎么写李广的?

太史公先写了李广的身世,出身名将世家,然后以良家子的身份参军。文帝曾经感慨过,李广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在话下。总结:家世清白,白手起家,才能过人,领导认可。然后再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李广的生平事迹,包括一些趣闻轶事。

1、景帝朝时,李广在上谷做太守的时候,几乎天天跟匈奴打仗。

2、曾射虎中石。这个典故的由来是:李广打猎时,看到草丛中有一头老虎,一箭射中,才发现是一块石头,而且这箭簇是没入石头中的。

3、打仗时,他的士兵有一人没喝上水,他也不喝水。他的军营也不打更,不重视打探侦查,行军也不走建制,幕府也没有繁琐的文书。

4、为官清廉、讷口少言,沉迷军事,善射乃天赋,深得民心

5、睚眦必报,有一次因兵败而赋闲在家时,曾到山间打猎,夜晚回到霸陵亭时,霸陵尉喝醉了,不让李广通行。后来,李广调任右北平太守,请令,让霸陵尉一同前往,后面找了个由头就斩杀了霸陵尉。

我们知道了李广的形象,太史公在手法上是体现的?在《李将军列传》里有各种对比,李广唱“空城计”那一情节,太史公用了大幅笔墨对比描写了李广临场的镇定、聪敏与普通士卒的惊慌、平庸,突出了李广智勇双全的品格。《李将军列传》里,除了直接描写李广有多好,还通过匈奴人来告诉大家,李广有多厉害。比如,单于素闻广贤。通过太史公的描述,一个传奇且悲剧式的英雄跃然纸上。李广,才能无双,智勇双全,治军有方,爱兵如子,沉默寡言,心无城府,一心报国,深得民心,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终身难封。

看完李广,我们看看卫青。卫青主要讲成为战神前,成为战神后

成为战神前的卫青:

1、出身。卫青是郑季与平阳侯府仆人卫媪私通的,主母和兄弟都把他当奴仆看。

2、入宫。卫青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就是卫子夫。卫子夫入宫后,卫青也因姐姐的关系入宫了。

3、升官。卫子夫有身孕后,皇后阿娇的母亲为了解恨,让人绑架杀害卫青,卫青被好友公孙敖所救,皇帝知道之后直接给卫青升官了,还赐他“侍中”官职。

战神后的卫青,一路火花带闪电地揍匈奴,太史公写卫青和小霍,都是根据汉匈战争的时间线来写的,是非常明显的流水账形式。

接着,我们来看看小霍。

小霍刚开始跟着卫青,没打过仗,却能当校尉。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丝绸之路”的“凿空之功”,张骞居功至伟,虽然张骞走出了“丝绸之路”,但却是小霍带兵打穿了河西走廊,让“丝绸之路”畅通无阻的。后来,汉朝在河西走廊建立了四个郡,分别是“敦煌”、“酒泉”、“武威”、“张掖”,这些美丽的名字流传沿用至今。

“酒泉”还有个传说。汉武帝曾经赐给小霍大宅子,小霍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他带着领导赐的酒,打了胜仗以后,把名酒倾斜于泉,让全军将士共饮,故谓之“酒泉”。

但你会发现在写卫青和小霍这两个人的时候,基本都和卫皇后、武帝离不开,或是直接大段抄写天子的诏书,罗列其二人战果。

在这里还是需要讲一下他两人其实很厉害的,元光五年,四路大军分别出塞,李广、公孙敖、公孙贺,要么被生擒,要么折兵七成,要么公费旅游一圈回来,就只有卫青一路打到了匈奴人祭祖的圣地龙城,斩首数百。接着,夺回了河套草原,解除了匈奴对首都长安的直接威胁,并为汉朝反击匈奴建立了前方根据地。再接着,大败右贤王部,等于把匈奴的一只手臂砍了。此外还参与了汉匈决战。因为漠南之战后,赵信建议匈奴单于将王庭北迁,汉朝发动了漠北之战。此次战役,卫青直面匈奴单于主力,中间过程有些曲折,最终这场仗赢了。(因为这场战争,李广迷路误期,卫青派人去查问时,李广说自己受不了这个耻辱,自刎了)

卫青打破匈奴右贤王部,废了匈奴的一只手臂;而匈奴的另一只手臂是河西走廊的大大小小的部落和小国,就是小霍打的。李广和张骞本来是要跟小霍合围,完成任务的,因为李广和张骞迷路误期了,所以是小霍自己一个人完成了合围……

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要投降,刘彻怕有诈,让小霍去受降,果然发现了问题,小霍轻松搞定。汉匈大决战,汉武帝让小霍去对线大单于的主力,结果遇上匈奴主力的是卫青···

这些背后,呈现给我们最后的文字是:

最大将军者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馀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一千八百户。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并之,万五千七百户。

最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馀级。及浑邪王以众降数万,遂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万五千一百户。

为什么没人称赞卫霍?

其实在《卫将军骠骑列传》,太史公也记录了卫霍二人手下的主要将领的名单和事迹。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刘彻要给舅舅三个孩子封侯,舅舅也是拒绝的,认为功劳都是将士们的。苏建兵败,舅舅虽有权力,却不擅权处死。李广儿子李敢刺伤卫青却隐忍不言,后来小霍知道后,怒不可遏,直接杀了李敢报仇。

他对小霍的称赞,写得也算隐秘:骠骑将军频繁地付出劳苦,于是使黄河边塞地区几乎没有边患,有幸永久安定和平。还有“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

没有人称赞舅舅,太史公后面也有给出卫青自己的解释。因为汉武帝的外戚长辈,如魏其侯窦婴(奶奶家的外戚)、武安侯田蚡(母亲的弟弟),都养了门客,汉武帝对此切齿痛恨。因为刘彻不喜欢,所以舅舅没有养。因此就没有文人称赞他了。

太史公也认为,卫霍二人的成功乃为幸运。“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以至于后来,王维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也就是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源于命运不济,结果后来人都认为卫霍的成功都是属于天神的庇护。

虽然 外戚,但他们真的不堪吗?《淮南衡山列传》中,淮南王要造反,第一个担心的是卫青,太史公借淮南王手下伍被之口说出了,卫青对士大夫有礼,对军士有恩,所以军士愿为他效力。大将军骑马上下山如飞一般急速,才能过人。大将军通晓军事,军纪严明,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总要士兵都喝上水了他才肯喝水,士兵都过桥了他才肯过河。皇太后赏赐的财物,也都转赐给属下。最重要的一句是“虽古名将弗过也。”这里是把卫青之所以能成为大司马大将军给解释清楚了。但是非常可惜,没有像李广那样具体而生动的事例。《李将军列传》中,李敢怨恨卫青,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李广儿子打上自己,卫青都把这事儿瞒下来了。

人们认为太史公抹黑卫霍的地方就是太史公将卫霍列入了《佞幸列传》。“奸佞小人”,“佞幸”大致就是指,受到皇帝恩宠又坏的人。提到卫霍是这么写的:“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不过也对,卫青、霍去病是因为外戚而显贵宠幸,但他们却能靠自己的能力建功立业,但在《佞幸列传》中,卫霍二人是正面例子,也被很多人误会了。但外戚千千万万,武帝朝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夫人另一兄弟)也去打匈奴,最后却投降了匈奴。因此,卫霍二人的才能和功勋是无法被抹去的。

综上所述,可能他会不爽卫霍的外戚出身,同情于李广一生不得封侯,但严格意义上,太史公并没有黑卫青和小霍。也许他会希望皇帝用人以贤,但汉武帝在某种程度上,任人唯亲。卫青、霍去病虽然百战百胜,建功立业,但他们有机会立功是因为外戚的身份。

也许是太史公对悲情英雄有很深的同理心。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自己与李陵并未有太多交情,却因为说了几句话,而遭受奇耻大辱,他本人的命运就已经有了悲情的底色,所以有种惺惺相惜。而在当朝卫青和霍去病,是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是战功彪炳的国之战将,该如何称赞?

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卫青与霍去病,是用生命和鲜血抵抗匈奴,为帝国解除了数十年忧患。霍光的上位,是在卫子夫、刘据母子兵败身死之后,谈不到裙带关系。人们憎恨裙带关系,并进而憎恨裙带关系的一切衍生品。但人们忘记了,正途出身的将军,在对匈奴的作战中一败再败,不得不奉上财物与美女,来换取耻辱的和平。而骑奴出身、裙带上位的将军,却跃马挥戈,把不可战胜的匈奴人,赶得远远的,让他们再不敢侵犯汉朝边境。

李广战绩不如卫霍,为何后世多在赞美怀念李广,他们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你会发现赞美称颂李广的诗歌多是来自唐朝,同时流传后世最广的也是唐诗。卫青、霍去病虽然是千古名将,但李广的自杀和卫青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说是不是李广迷路了,或者是李广为了名声自杀了。

反正李广是卫青的部下,人家死了就跟你脱不了干系。李家人就是这么认为的,而霍去病更加直接,为了替卫青报仇,一箭射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李唐王朝确认了李广为先祖,所以这两个和李家多少有点过节的人物,当然就不能大肆地赞扬了。

而且李唐在武庙排名次的时候,都把李广排卫青和霍去病前面,可见还是很重视这个老祖宗的。所以在唐代诗人大都通过描写汉代的事情,来映射唐代。在描写李广的时候,采用将李广当作一种代表,就是古代名将的代表,或者是汉代击败匈奴的名将的代表,毕竟唐朝也面临着草原和西域的问题。这种手法就是让了解的聪明人,一看就自然明白,不会细细去追究。

上一篇: 班固的《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下一篇: 读《古书通例》有感1600字——皮皮作文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