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聊唐史:平定昭义之乱的始末及意义
前言
站在牡丹花开的洛阳,想要一睹曾经的盛世大唐,如今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身后的人呐喊着,他们不屈服这样的结局,唐朝又一次得以延续,这是谁的功劳?是忠心的臣子?是为国的将士?只是一个英明的君主。
▲昭义之乱
起因
刘从谏去世:公元843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去世后,他的侄子想要担任节度使,在被拒绝后,竟然想要通过武力胁迫朝廷。
▲刘从谏
结果
仇士良之死:公元844年,唐朝稳定局势以后,开始着手处理宦官的问题。
▲仇士良(剧照)
始末
1.藩镇的野心
自古以来地方的势力和中央的势力就是一种无形的冲突,所以这也是历朝历代担忧的问题,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的势力也逐渐强大。
843年,刘从谏去世以后,节度使这一职位被他的侄子抢走,虽然藩镇势力强大,但是节度使得身份还需要中央的决定。
但是唐武宗和他的大臣并不同意。
因为藩镇都有一种心思,不再受朝廷管控,其实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执政的时候,就已经逐渐和朝廷分离。当时的刘从谏凭借自己手中还有兵权,经常在朝廷上对大小事宜指手画脚,引得皇帝不满。
不过刘从谏并没有收敛,反而行事更加疯狂,有权利有兵权,刘从谏变得骄奢淫逸,还看不惯朝廷,他想要脱离朝廷,成为一个独立的藩镇之王,所以刘从谏在朝廷上种种作为已经让朝廷和昭义呈现分离状态。
刘从谏死后,很多昭义的士兵都受到刘从谏的影响,纷纷决定离开朝廷,并拥戴刘稹为节度使,打算真正的从朝廷中分离出来。
▲藩镇割据
2.唐朝的不妥协
藩镇势力的强大就是威胁朝廷,这种事自然皇帝是不同意的,为此刘稹多次贿赂朝廷官员,希望他们能够在朝廷上帮助他多说话。
但是唐武宗也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自然不会同意的,但是如果不同意很有可能就会和昭义之间展开战争。
不过这个时候唐武宗的宰相李德裕告诉皇帝,可以说刘稹不遵守法律制度,应该让其他藩镇出手对付昭义,这样不仅体现了朝廷对周围藩镇的认可,也能借助他人的力量平定昭义,中央不用动兵马收复昭义。
这种策略深受皇帝喜爱,唐武宗觉得李德裕想得周到,于是就打算按照他的计划行事。
不仅如此,李德裕对于观望态度,磨蹭不前的将领一一处罚,不过也会对拥立并且执行他命令的将领进行赏赐。
能够避免开始的方法有很多,并不一定非要开战,所以李德裕打算对刘稹的部下招降,只要刘稹的势力大减,他自然也不会和朝廷开战。
而朝廷也会不用一兵一卒,不用战争就能平定昭义,所以李德裕开始对刘稹的身边人下手。在李德裕的招降政策下,刘稹很多手下都决定投降唐朝,本来就胜利在望,可是偏偏这个时候出现了问题。
▲李德裕半身像
3.平定战争
胜利的曙光并不是一直都照耀在唐朝上的,正当战争马上胜利的时候,太原兵马进行了叛变。
其实这是因为唐朝大量征兵,导致太原很多人都被派往战场上,但是太原局势依旧是供不应求,将士还是不够,所以太原大力征兵就引来了百姓的不满意。
不仅如此,朝廷对于当兵的人都会给予一定的赏赐,出征的时候都会领到两匹绢,但是因为太原的兵马太多,朝廷有点供应不过来,所以曾经的两匹绢变成了一匹绢,结果引得士兵愈加的不满,于是太原兵变就发生了。
这个时候唐武宗想放弃征讨昭义,但是李德裕并不同意,因为他觉得马上就要胜利的,不能半途而废。
面对太原的兵变,李德裕派遣手下对太原士兵进行安抚带头叛乱的人受到惩罚,这一次太原兵变很快就稳定下来,李德裕成功的把目标对准昭义刘稹。
本来刘稹的部下见到太原兵变,以为昭义胜利在望,但是没有想到李德裕这么快就安抚了士兵,所以刘稹手下也纷纷动摇心思,决定开始投靠朝廷,结果这样一来,本来就稀少将领,如今更少了。
刘稹还想要负隅顽抗,但是刘稹的部下见刘稹已经大势已去,于是带兵杀死了刘稹,并且归顺的朝廷。
▲刘稹(?-844年)
小结
昭义之乱被中央平定,藩镇势力得到一定的压制,并且压制地方势力,能够稳固中央集权。
【参考资料】
1.《旧唐书 武宗纪》
2.《新唐书》
3.《资治通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