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秉笔直书赞史官

秉笔直书赞史官

秉笔直书赞史官中国人是最尊重历史的,中国关于历史的文字记录之悠久、全面和真实性,也是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能比的。这从考古发现上就可以得到证实:凡是地下发现的墓藏、文物

中国人是最尊重历史的,中国关于历史的文字记录之悠久、全面和真实性,也是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能比的。这从考古发现上就可以得到证实:凡是地下发现的墓藏、文物,都可以在历史书中找记载;只要书上有记载的,也都可以寻到蛛丝马迹。这种奇迹,也只有中国才会有吧?而创造这种奇迹的,就是我国历代史家。

远古黄帝的史官仓颉,记录历史就是他创造汉字的主要目的之一。孔子编定的《春秋》不仅被视为中国第一部权威史书,更成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体现了对历史史实的尊重,更表现为一种对历史自身的反省和批判。治史就是治道,明史就是明道,"史"与"道"在孔子观念中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要完全尊重已发生的历史事实和记录,一方面要通过对真实历史的呈现来完成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这一直是儒家所秉持的历史观,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然而,当人们在这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中吸取丰富营养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后世留下一部真实的历史,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遭受了多少厄难?

春秋时,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后,便设计杀了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就是齐景公。这崔杼也自封为相国,并且飞扬跋扈、专断朝政。但他对自己的弑君之罪十分惶恐,特别是担心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留下千古骂名。

于是他就将专管记载史事的太史找来,很和气地说道:"昏君已死,你准备怎么记录啊?我希望你写他是患病而亡。如果你按我说的意思写,我一定厚待于你。如若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说罢,崔杼又换了付嘴脸,拔剑在手,杀气逼人。

齐太史抬头看了看崔杼,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简,提笔而写。写罢,将竹简递给崔杼。崔杼接过竹简一看,上面竟然写着"崔杼弑其君!"

崔杼大怒,挥剑杀就死了不知抬举的太史,销毁了竹简。

按当时的惯例,史官是世袭的。接着,崔杼又召来太史的二弟说道:"你哥哥不听我的话,我已杀了他。今后,由你来接任太史之职。现在我命令你写庄公是病死的,不然,那就是你的下场。"他指着太史的尸体,恶狠狠地说。

他以为太史的二弟会害怕他的淫威而听从他的命令的。可是太史二弟平静地摊开竹简,也提笔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怒不可遏,又拔剑杀了太史二弟。

之后,他又将太史的三弟召来,凶狠地说:"你两个哥哥都已经死了,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改变写法,还能有一条活路。"

太史的三弟也是非常平静的回答:"按照事实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如果我失职,还不如让我去死。杀人只能表明你的残暴,我不写,天下人也会写,你杀再多的人,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结果依旧在竹简上照直而书。崔杼一看还是写的"崔杼弑其君。"气得七窍生烟,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把太史的三弟碎尸万段,但最终怕惹起众怒,不可收拾,只好强压怒火放了太史的三弟,并任命他为新太史。

在路上,这位新任太史遇到了正抱着竹简急匆匆赶来的南史氏,就问:这么慌张干什么去?南史氏说:"我以为你们兄弟都被杀死了,担心没人如实记载这件事,所以赶紧拿着书简来准备接替你们写这事儿呢。"新太史说已经写了,他还不放心,非让这位第三任太史把记录的竹简打开给他看,上面赫然写着这样的话:"周灵王二十四年,齐庄公六年,春三月乙亥,崔杼弑齐庄公光于其府……"南史氏这才放心离去。

史官们不畏强暴,前仆后继,秉笔直书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终于将崔杼的恶行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确凿可信的历史资料。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的传统一直流传下来,也被历代的统治者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记录下来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把自己不光彩的事被记录下来,"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让后人耻笑,心里就不那么舒服了。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载有在"完璧归赵"以后,秦王又约赵王在渑池相会。见面后,秦王趁机羞辱赵王,便在酒酣耳热之际对赵王说:"我听说赵王很精通音乐,那请赵王为我们大家演奏瑟吧!"赵王无奈,只好照办。鼓瑟之后,秦御史立刻记入史册:"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了,心里不是滋味,便以牙还牙,对秦王说:"我们赵王也听说秦王很喜欢秦声,那么请秦王奏盆缶,让大家也乐一乐吧!"秦王十分气愤,脸色铁青,一声不吭。但蔺相如始终坚持跪在地上请他击缶。看秦王仍然不肯击缶,蔺相如便怒目园睁地大声威胁说:"如果不击,蔺相如就死在你面前,把我的热血溅在大王身上!"于是,秦王虽然不高兴,也被蔺相如的气势所慑,就击一下缶。蔺相如立刻要赵御史记录在案:"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看来帝王们虽然无耻,有时也很要面子的。

春秋时期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他不但幼稚,而且残暴,可谓是劣迹斑斑。他经常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还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子杀了。

当时的国相赵盾是个忠臣,他屡次谏诤,可是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赵盾。赵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难。这时,赵盾的同族人赵穿看不下去,就举兵杀死了灵公,然后把赵盾叫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让赵盾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

但那时晋国的史官董狐却认为,杀死灵公的真正责任者应该是赵盾,所以就直言不讳地在史册上记下:"赵盾弑其君"。赵盾见了,大吃一惊,连忙解释自己并无弑君的行为啊。董狐说:"你身居相位,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不是你是谁呢?"赵盾无可奈何,长叹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当权者是想留下英名,掩盖丑态,而史官们就不同了。他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的好传统,"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真实地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对于董狐直书一事,孔子就十分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后来人们称赞正直的史官,把直书其事的文笔,赞为"董狐之笔"。

司马迁就是这样的史学家,他作的《史记》就秉承了孔子《春秋》的精神。司马迁因替李陵被匈奴所俘说了几句好话,让汉武帝大怒,被送进监狱处以宫刑。但他并没因遭此奇耻大辱便说了假话,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李陵事迹的记录仍是非常客观的,并没因为担心再次触怒君王,而躲避了这段史实。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史记》才成为人们研究历史的可靠依据,而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为史家们所尊崇的历史观。

"晋之董狐,书法不隐";"齐之南史,直书崔弑"。这是我国几千年来传为美谈的两个故事,也是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两位先驱者。面对权势和屠刀,史官们宁可杀身成仁也不肯歪曲史实的献身精神,几千年来一直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后人们勇敢的去探索、追求、坚持真理。

上一篇: 抚剑独行游,司马迁二十岁开始长达十年游历,目的是什么
下一篇: 史官之职的特殊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