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10日,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馆,不可一世的美国男篮在决赛中与前苏联男篮相遇,为了照顾大洋彼岸的观看需求,这场男篮决赛被安排在当地时间晚间11点45分开球,本以为夺冠如探囊取物的美国人在最后3秒被苏联队绝杀,美国篮球对奥运会36年的垄断被打破。
时隔46年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上映,这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不仅创下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本土电影的票房记录,口碑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作为影片主人公原型的球队主教练和部分球员却以“严重歪曲丑化历史,伤害了亲历者的感情”为由将电影的编导们告上了法庭,这又是为什么呢?
作为一部热血励志的体育电影,《绝杀慕尼黑》很出色,剧情和叙事方式都很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出演这部电影的演员们为了拍好这部影片先期进行了一年多的篮球训练,到最后拍摄时,很多高难度动作都是由演员本人出演的。所以无论是在俄罗斯国内亦或是我国,这部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抛开电影元素,这部电影中的许多内容却非常不符合当年苏联的实际情况,同时电影中所表达的理念也是美国化的个人英雄主义,其反映的价值观也处处透着美式的“自由”,而这正是很多事件亲历者所反感的。
与这些亲历者们一样很多俄罗斯学者也认为这种电影比美国诋毁苏联的电影更加可怕,就像俄罗斯专家斯特鲁日科瓦所说:那些因苏联包装获得俄罗斯观众好评的俄罗斯本土影片更加危险,它们都是以破坏性阐释的方式来展示苏联时代,让观众产生苏联是“一台冷酷机器”的印象。这些电影挑选一个个体做主角,这个主角不顾一切地同体制做斗争并获得最终胜利,而推动主角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恰好是恐惧、痛苦、个体的悲剧,而这些与苏联价值观毫无相同之处。
《绝杀慕尼黑》就是这种典型的“危险的本土电影”,在影片中苏联队主教练一上任就提出要和美国大学生打练习赛,去学习“美国先进经验”,在片中主教练的孩子和队员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苏联自己的医疗技术解决不了反而需要西方的“领先”医疗技术来拯救,更夸张的是片中还上演了立陶宛球员在奥运会期间叛逃的剧情。可以说影片中频繁出现的种种桥段和暗示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体制落后、对人严苛的苏联形象。
正是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主角们不畏艰难,为了梦想、忍受痛苦、同“万恶”的体制作斗争,最终凭着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形象成功的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种好莱坞式的剧情虽然让观众看得很过瘾,但却大大的贬低了苏联在世人眼中应有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亲历者们的抵制这部影片的原因。
在现实中每件事情都与电影中截然不同,苏联男篮的主教练一直在使用苏联的训练方法,没有去学习什么美国经验,在苏联解体前奥运会和各类世界锦标赛上苏联的成绩也是一直力压美国。在医疗方面苏联队教练孩子的疾病经过苏联和西方专家的诊断,最终采用的苏联的保守治疗方案。至于70年代苏联体育明星的地位,大家可以参考加加林的回忆录,在那个年代苏联的知名运动员根本不可能遭遇片中所演的种种刁难,更扯的是苏联球员还需要从美国弄到隐形眼镜,要知道隐形眼镜技术可是捷克发明,并在社会主义阵营率先使用的。
最后关于叛逃的剧情那就更是无从谈起,当年队中的立陶宛球员在苏联解体后还坚持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红旗城指导当地孩子们打球,可以说苏联时代就是这些队员们最美好的苏维埃青春岁月,何来叛逃之说。
无独有偶,在去年“欧洲胜利日”75周年之际,美国国防部发表了《欧洲胜利日:庆祝与思考的时刻》的纪念文章,他们无耻的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归咎于“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同日,美国总统办事机构白宫在其推特账号中发表声明说“1945年5月8日,美国和英国战胜了纳粹!美国精神战无不胜”。
对此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在克里姆林宫总统网站和美国外交杂志《国家利益》网站上同时发表近万字长文,题目为《第二次世界大战75周年的实际教训》。文章用很多数字证明“苏联和红军为战胜纳粹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反希特勒联盟的所有军事行动中,苏联军队贡献了大约75%的力量”;“不管现在有什么人企图证明什么,苏联和红军都对纳粹战败作出了主要和至关重要的贡献”。
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了舆论的制高点,他们开始不遗余力的鼓吹自身的“优越”,肆意贬低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自己有分歧的国家,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情况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更可怕的是经过几十年潜移默化的引导,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不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的战略。举例来说,这部《绝杀慕尼黑》电影的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他生于1969年他的青年时代正是苏联社会动荡,价值观瓦解、山河破碎的时代,也是全球亲美崇美情绪最高涨的时代,所以他拍出的电影里就充满着好莱坞的元素和西方对苏联的抹黑,他自己可能都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事实是在不知不觉中他把70年代强盛的苏联拍成了即将解体的90年代苏联,这对新一代年轻人对自己国家文化和制度的信任造成了极端负面的影响,而这正是那些经历过苏联辉煌时代的老一辈俄罗斯人所不认可的。
2021年拜登即将走马上任,随着民主党的执政,全球风像又会再次改变,伴随着在新闻和舆论方面有着绝对优势的美国民主党执政,全球范围内对美国制度歌功颂德的声音必然会再次大量回归,我们国内的很多“公知”、“专家”也将再次得到外部力量的支持跳出来为西方站台叫好。对此我们要修好内功,擦亮眼睛。让人欣慰的是通过此次疫情的应对,很多曾经迷茫的人和怀疑主义者都对我国的制度优势比以往更加自信,对于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但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意识形态的问题从来都不应该放松,我们决不能不知不觉间就伴着糖霜喝下了敌人的毒药,在观看新闻、娱乐放松的同时,也要多一些思考,不要轻易妄下结论,想明白自身的位置,想明白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