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汪洋大海,历史文献是其中遗存的贝壳,历史地震记录则是贝壳中的珍珠,一来数量少之又少,二来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研究历史地震记录就是在历史的贝壳中找到珍珠、选好珍珠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大海捞针,倒更像是在垃圾场中翻检宝贝。从垃圾场中检出宝贝,要有打通历史学和地震学任督二脉的本事,使陈芝麻烂谷子具有现代科学研究的意义。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目的有二:一是考辨甄别历史地震史料的出处、异同、真伪和新旧,找出最接近原始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总结归纳历史文献中地震记录的含义、类别,将其转化为地震学研究语境下可以理解和应用的词汇。下面就依着上述两套思路,分类叙述各类历史文献中的地震记录,必要时会做简要考辨。
正史就是常说的二十四史,有时也会加上《清史稿》,合称二十五史。地震记录多保存于正史中多的本纪和志中,本纪叙述帝王事迹,类似于大事记,地震在那时估计算得上大事,值得史官记上一笔。正史中与地震记录直接相关的志是五行志,五行的概念起源于《尚书·洪范》(后世常以阴阳五行并称,其实阴阳出自《周易》,与五行是认识世界的两套不同体系),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世界的五种根本属性,相生相克形成动态平衡,某一行少了或多了则会引发灾变,两汉时的经师们专门以此演说灾异变化。东汉班固在《汉书》中首次专列五行志,用以记录灾异变化,历代史书也基本沿用这个体例,只有个别的名称变化。
考察二十五史,其中《史记》的志没有五行志,但年表中有4条地震记录;《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金史》、《元史》和《明史》等十三部均专列五行志;《魏书》中有灵征志,其内容与五行志相同;《三国志》无志,但《晋书》的五行志对上述时代的内容有一些补记;《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和《北史》等六部均无志,但《隋书》的五行志对上述时代的内容有一些补记;《新五代史》以考代志,其中司天考的内容与五行志相近;《辽史》有志,但没有五行志,也缺乏相关灾异内容的记录;《清史稿》有灾异志,其内容与五行志相近,但范围更广,其间资料纷乱、体例不纯者甚多,比如花了很大篇幅记录生三胞胎以上的情况,颇不可解。
下表逐一比较了正史的本纪与志中的地震记录,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下表统计的数目中,对有些震群进行了归并处理,如唐贞观二十三年至永徽元年震群和贞元四年震群各计为一条;二是有些正史记述时代也会超越本朝,在统计时本朝时仅计本朝的数目,如《宋书•五行志》大半与《晋书•五行志》相同,统计《宋书•五行志》的记录数量时仅录刘宋时地震,统计其他朝代时仅计其他时代,如《三国志》无志,其数量由《晋书•五行志》计算,《梁书》、《陈书》和《北齐书》无志,其数量由《隋书•五行志》计算;三是由于明清两代由完整的《明实录》和《清实录》传世,可以与正史另行比较研究,因此下表未统计《明史》和《清史稿》。
书名本纪志备注
史记84本纪部分含世家,志部分出自年表
汉书209本纪部分含王莽传
后汉书6458纪志相合58
三国志811志的部分出自《晋书•五行志》;纪志相合7,纪有志无1,志有纪无4
晋书6179纪志相合55,纪有志无6,志有纪无18
宋书411志有纪无7
南齐书03志有纪无3
梁书9无志
陈书3无志《隋书•五行志》与陈纪同
南史22无志宋本纪7,与宋书同6,宋书无1;齐本纪1,与南齐书同1;梁本纪11,与梁书同9,梁书无2(其中1则与《隋书·五行志》同);陈本纪3,与陈书同3
魏书062本纪正文无直接记录,仅在诏书中间接提及4
北齐书01出自《隋书·五行志》
周书3无志
北史7无志魏本纪无直接记录,同魏书本纪;周本纪3,同周书本纪;隋本纪4
隋书42本纪4与北史本纪同,纪有志无2
旧唐书3418纪志相合14,纪志相异3,纪有志无17,志有纪无0
新唐书6561纪志相合50,纪志相异9,纪有志无6,志有纪无1
旧五代史88纪志相合3,纪志相异2,纪有志无3,志有纪无3
新五代史08
宋史7999纪志相合57,纪志相异10,纪有志无12,志有纪无32
辽史7有志,但无五行志
金史1817纪志相合17,纪有志无1
元史88111纪志相合72,纪志相异8,纪有志无8,志有纪无31
比较上表及正史的记述内容,大致可以发现三点现象:一是本纪与志的内容相互补充,有同有异,总的趋势是以唐代为界,前期本纪的数量较多,后期志的数量较多;二是正史中地震资料的来源多由王朝史官记录,其直接记录的京师地震较多,地方的地震则由地方官吏报送,再由王朝史官统一整理记录,但是地方官吏的态度经常会影响地震上报的数量,如《宋史•五行志》记载“建中靖国元年…自后有司方言祥瑞,郡国地震多抑而不奏”;三是王朝末世或帝王驾崩通常会伴有地震记录,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史官的神经高度敏感所致。
除了以上三点粗线条,下面再比较一下本纪和志的异同。首先就重要性和成书顺序而言,在编撰者心目中,本纪最为重要,因此编撰时格外重视,历代正史的目录中,本纪均处于卷首,可以推测本纪的成书时间应当早于志;其次就资料的来源而言,本纪和志的共同来源之一都是帝王起居注或实录,起居注或实录是按照日期顺序记述当朝帝王言行和朝廷政务的史籍,多由本朝帝王的史官记录、后任史官编定,后世正史中的本纪多以此为基础编撰,因此本纪比较接近起居注或实录的原貌,志则是在起居注或实录中挖掘出某类相近主题的材料,辅以其他文献汇纂而成,如前所述本纪成书在前,志的有些内容有些可能直接引自本纪,就资料的原始性而言,本纪更加接近第一手资料;再次就内容的侧重而言,本纪与志都有地震震情和灾情的记录,除此而外,本纪还有帝王及当时政府应对地震、禳灾救灾的举措记录,这些记录多保存于诏令、章奏等文件中,唐以前的志则由于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及五行志体例编撰的需要,常有发生地震的原因分析及人世感应等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