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历史文献的校勘浅析.ppt 69页

历史文献的校勘浅析.ppt 69页

历史文献的校勘浅析.ppt 69页历史文献的校勘浅析.ppt,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一.校勘的含义 校,《说文解字》云:“校,木囚也”。 校,原指古代囚具,即刑枷。 刑枷有约束犯人之义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一.校勘的含义校,《说文解字》云:“校,木囚也”。校,原指古代囚具,即刑枷。刑枷有约束犯人之义,从而引申为考核。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如《汉书·食货志上》:“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考核文字也称为校,如骆宾王《帝京篇》:“校文天禄阁”。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雠,《说文解字》:“犹应也”。 《正字通》:“言相雠对也”。 《韵会》:“犹校也。谓两本相复校,如仇雠也”。由此可知,“雠”本义为以言对答,后逐渐引申,与校字义近,而用于校核文字。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校勘又叫校雠。“勘”有复核审定的意思。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 。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从过去的有关记载考察,早在南北朝时,“校”和“勘”二字便作为核对文字的意义连在一使用了,不过那时不叫“校勘”而称“勘校”。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卷67《崔光传》中,就已出现了“勘校”一词。神龟元年(518年)崔光曾上表谈论熹平石经的残损情况,希望能进行补缀,朝廷下诏“便可一依公表”。于是崔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校勘”一词合用,首见于齐梁时期。《沈休文集》云:“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典校勘”。此指广义校勘,包括今之目录 、版本、校勘等内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至唐宋时期,“校勘”一词应用渐多,词义则多转为狭义,如宋欧阳修《文忠集·春秋繁露》云:“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主要指校正文字而言。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到了清代,随着学术文化的发展,校书对象有了明显区分,校勘逐渐取代了校雠,成为校正古书文字的专称。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校勘”的两层含义:广义:包括目录 、版本、校勘等内容。狭义:专指校正古书文字。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校勘的意思是比较审定。校勘学上所说的校勘,专指古籍的校勘。校勘是用同一部文献的不同版本和有关文献互相核对,考订文字篇章的异同,判断其正误,以求原文真相。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项专门工作。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二.校勘的源流和发展校勘始于春秋时期,发展于汉,成熟于宋,大盛于清。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校勘的端绪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早在周宣王时,宋国大夫正考父就“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国语·鲁语》)。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孔子的学生子夏前往晋国,途中经卫国时,听有人读史册说:“晋师三涉河”。子夏认为记载有误,“三豕”应当是“己亥”,并从字形构造上分析说:“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到了晋国又询问与这条记载相关的史实,果然是“晋师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及至汉代,刘向校理朝廷秘书,开创了古籍校勘的新篇章,从此,校勘开始形成专门的学问,成为历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工作。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刘向奉汉成帝的命令开始大规模的整理古籍,编制目录,把搜求版本、校勘文字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给“校雠”二字下定义。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刘向、刘歆父子的成果确定了校勘的规范,明确了古籍整理的程序和校勘的位置,即(1)兼备众本;(2)审理篇目;(3)校勘文字;(4)确定书名;(5)厘定部居;(6)录成专书。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东汉郑玄博通五经,并遍注群经,网罗众说,删繁裁芜,刊改漏失。西晋荀勖,根据刘向校书时的成例校订典籍,取得了一些成绩。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陈、隋唐时期的陆德明,博采汉魏230多家注释以及古代青铜铭文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等14种经典做释文,并对名家传本的文字异同作了校勘,共30卷,撰成《经典释文》一书。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宋代,校勘学独立,中央专设校书机关,由校书郎校理书籍,并制定校勘条例。根据文献记载,宋代已经有了圈点等方式来校勘文字的正误。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宋代名家有刘涣、沈括、赵明诚、郑樵等。以郑樵的成就最高。他的《通志·校雠略》对校勘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清代校勘学的发展达到鼎盛,名家辈出。张之洞《书目答问》附录清代学者,列出的校勘名家就有31人之多,其中以卢文弨、钱大昕、王念孙、黄丕烈、孙星衍、阮元、顾广圻最为著名。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如卢文弨刊刻的《抱经堂丛书》、孙星衍的《平津馆丛书》、阮元的《十三经注疏》都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受世人称赞。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清代校勘家各有方法,顾广圻、黄丕烈等人的“死校”法,卢文弨、孙星衍等人的“活校”法。清人的校勘成果写成专书的有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卢文弨《群书拾补》等。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三.校勘的内容古代史料讹误举例: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唐·马总《意林》:“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太平御览》卷618:“《抱朴子》曰: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一)校讹文讹文或称误文。校讹文即校错别字。 例: 《韩非子·十过》:“禹作为祭器,黑染其外而朱画其中”。“俗书漆字作柒,因讹而为染”。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文字致误的原因:文字形近而误,原因种种,有因古字而误、因隶书而误、因草书而误、因俗字而误、因假借而误、因难识而误等。有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误者。某些字脱去一半亦属误字。有两字合为一字而误的。有一字误分成两字而误的。有连续数字皆误的。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二)校脱文“脱文”亦称“夺文”,指古籍在传抄传刻中脱漏文字的情况。书籍在简册时代,由于连简的绳子中断,造成简的脱失,从而造成脱字,称“脱简”。校脱文就是校书中遗漏的文字。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例:《汉书·刘歆传》:“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中……,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史记·孔子世家》载:“安国……早卒”。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史记》一书记事下迄“太初”年间,而“太初”年号在“天汉”年号之前。清代阎若璩根据荀悦《汉纪·成帝纪》:“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武帝时,孔安国家献之”。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三)校衍文衍文指古籍中多出的文字。

有后人传写过程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复而造成的,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例1:《后汉书·郑玄传》载郑玄在《戒子书》中称:“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袁宏在《后汉纪》中称赞郑玄是“造次颠沛,非礼勿动”。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阮元在山东做学政时,亲往其故里拜谒祠墓,在积沙中发现了金代重刻的唐万岁通天年间史承所撰的碑文,才校勘出今本《汉书·郑玄传》的“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多了一个“不”字。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例2:《史记·孟尝君列传》:“此雄雌之国也,势不两立,为雄雄者得天下矣”。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四)校倒文“倒文”又称“乙文”,指古籍中文字的位置被弄颠倒了。校倒文就是校次序颠倒的文字。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例:今本《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校勘之,原为“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两句颠倒了。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四.校勘的重要性 (一) “校勘为读史先务”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的自序中谈到了校勘对治学的意义:“尝谓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陈垣在《通鉴胡鉴表微·校勘篇》中说:“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二)校勘可使史料内容正确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和基础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五.校勘的原则 (一)存真复原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清代学者段玉裁在《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一文中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伪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其底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二者不分,……乃至不可理。何谓底本?著书者之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故校经之法,必以贾还贾,以也还也,以陆还陆,以杜还杜,以郑还郑,各得其底本,而后判其义理之是非,而后经之底本可定,而后经之义理可以徐定。不先正注疏释文之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二)实事是正,多闻阙疑彭叔夏《文苑英华辩证》提出下列原则: (1)确证讹误者,当是正; (2)确证他本错误者,以此本为正; (3)与他本有异,而此本不误者,不可轻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4)两本有异,于义可通者,或不能确定是非者,或有疑问者,当并存,加注说明; (5)原作者有因疑承讹的错误者,是正与否,当具体处理。

这是总结的校勘古籍的一般原则,校勘古籍时做到既不见错不改,也不可臆断、轻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六.校勘的方法 (一)校勘的准备首先,要广收异本,确定底本。其次,要通读全书,务求全面了解。第三,吸收他人校勘成果,搜集他书中有关资料。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二)校勘的方法 1 .死校法和活校法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把前人的校勘方法进行了概括,包括“死校法”和“活校法”两种。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本。顾千里广圻,黄荛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斯二者非国朝校勘家刻书之秘

上一篇: 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文化脉动)
下一篇: 省图120部古籍 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