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9年前一面世就迅速火爆起来,直到现在依然牢牢盘踞于畅销书榜。而很难想象的是,近些年,孩子们的阅读对这套超级畅销书做了不小贡献。
不过,业内人士提醒,像这样的书是一种娱乐化写作,要培养孩子们的历史观,还应读经典文本。
赞
“比漫画书好看一百倍”
《明朝那些事儿》刚面世的那些年,主力读者群是青年读者,但近年来,读者群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作者、《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就发现了一个令他大跌眼镜的现象:在多所学校,《明朝那些事儿》是借阅率较高的图书之一。
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二层,《明朝那些事儿》并没有摆在显眼位置,不少小读者会通过电脑搜索系统找到它的准确位置,然后毫不迟疑地买下。中关村图书大厦历史组营业员王伟说,来买这套书的很多都是孩子,初中生、小学生都有,“不少孩子说,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
许多孩子甚至写下了读后感。六年级学生过子建说,看《明朝那些事儿》原本是解闷的,“没想到,这本书竟然如此好看,我觉得它比漫画书要好看一百倍!”他在读后感中写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成了他生活中的“老师”,教会他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品质。
眼见孩子们抱着大部头历史书看得废寝忘食,许多家长喜不自禁。一位家长说,一套《明朝那些事儿》共七本,“本担心孩子看不了这么多,没想到孩子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他爸交流起书中的故事情节那叫一个眉飞色舞”。
忧
“以趣闻方式写历史”对历史教育有副作用
对于《明朝那些事儿》在孩子们中间流行,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并不意外。他认为,孩子们还不是心理成熟的读者,缺乏阅读鉴别力,很容易受老师、同学影响,也容易被误导,“所以他们的阅读常常被太多畅销书占据”。
而叶开对此有些担忧:“娱乐和培养正确的历史判断是两回事。这本书作为娱乐书可以读,但当成历史书读,会带来误导,副作用会非常大。”在他看来,《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书,主要是以趣闻方式写历史,大多数不外乎帝王将相,“这会使我们的历史观变得狭隘化,无助于我们对历史更为宏观的判断”。
国家博物馆志愿者张鹏给孩子们讲历史讲了12年,他也不赞成孩子们看《明朝那些事儿》这类书,“我不主张孩子们沉浸在具体历史事件中,我觉得孩子们从小应该培养一种大的历史观”。他认为,给孩子们讲历史,应有一个宏大、广阔的背景,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的背景下,把世界历史放在人类的背景下。另外,他觉得现在很多历史书、历史剧都强调权谋,而孩子们过早接触这些是个很大的问题,“还是应该从人性美好的立足点出发讲历史。给孩子们种下美好的、善良的种子,这一点很重要”。
叹
“史学家写不了孩子书”是个问题
孩子们痴迷历史,史学家却无法贡献更多新作,从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孩子们选择《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畅销书。
“《上下五千年》虽然图文并茂,但仅是提纲式的简介,缺乏情节。《二十四史》又显得艰深乏味,孩子们根本看不懂。”学生家长杜宇说,少儿历史普及读物数量很少,符合孩子们阅读口味的更是稀少。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藏,印证了这位家长的说法——该馆馆藏8万册图书,其中文学类4万册,历史类仅3000册。
历史学家写不了孩子书是个问题。《重读中国近代史》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直言,他多年前曾给孩子们写过历史普及读物,那和给成人写东西相比完全是另一个路数,要解释的东西特别多,一本书写下来非常繁杂,他因此多年不再写了,“更麻烦的是,现在史学家文字功夫不算好,不是不写,而是不能写,很多人除了写学术文章,根本写不了通俗文章,更别说给孩子们写普及读物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孙瑜认为,市面上通俗历史读物太多了,但读历史首先要读可信的,“如果让小孩子自己选,他们肯定要选好看好玩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阅读推广人要替他们把关”。
叶开也给出了建议:“还是要尽力挑选经典文本,认识到故事和读历史之间的差别,不能把好玩的东西当历史看。”他很推崇台湾傅乐成教授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的《中国通史》,其直白、通俗的语言、不偏不倚的中性态度,很难得。他认为,对历史有了宏观把握后,再进行细化阅读才更有方向,“可以选择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吕世安的《二十四史演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
(据《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