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很多人都读过。
可您有没有觉得这首诗很奇怪:诗题明明是“忆李白”,可前四句为何要称赞李白“诗无敌”呢?
我们常见的思人诗,一般都是这个套路:先触景生情,再写思念。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因为诗人身在异乡,并且恰逢重阳节,所以触发思念兄弟之情,感情线非常顺。
春日忆李白(春日忆李白拼音版)
再看杜甫这首诗,仅凭“白也诗无敌”,怎么可能触发思念之情呢?李白写诗水平高,这是世人公认的,但杜甫以此来思念李白,好像少了一份友情,更多了一份世俗。
那么,这首诗有何妙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公元745年秋,杜甫与李白在兖州分别,随后杜甫来到了长安,这首诗便是在长安时所作,学者认为可能是在公元746年或者公元747年春。总之,两人分别没到两年,杜甫就写了这首诗,足见他对李白的思念。
李白
首联,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飘然,超脱貌;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李白啊,他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才思超凡脱俗,远远超过一般人。
杜甫对助词的运用,出神入化,比如“岱宗夫如何”中的“夫”字,还有这里的“也”字,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语气加强作用,而且读起来也很顺。“白也诗无敌”,表达了他对李白诗歌的由衷赞美。
那么,李白的诗为什么无人能敌呢?杜甫分别从才思和诗风两方面来论证。
“飘然”且“不群”,说明李白的思维开阔,各种物象随手拈来,一般人无法与之相比。
颔联是写诗的风格。
杜甫
颔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开府,指庾信,北周人,其文章风格一扫绮丽之风;鲍参军,鲍照,南朝宋人,诗文俊逸多姿。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李白的诗风清新洒脱,与庾信、鲍照相似。
这两句是赞美李白的诗风清新洒脱,可以和庾信、鲍照相比。
可能有人不理解,李白不是诗仙么,杜甫这样来做比较,是不是反而拉低了李白?
这是因为,庾信和鲍照在杜甫心中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他还写过这样的诗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把李白与庾信、鲍照相比,表达了他对李白诗风由衷的赞美。
您看,前四句分别赞美了李白的才诗和诗风,以此来证明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那么,这到底与思念李白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继续读颈联。
渭河
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这两句写得非常巧妙,我们来仔细分析。
学者普遍认为,“渭北”是指渭水以北,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渭河北岸;“江东”是指长江以东,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这一带漫游。
但我认为,这里的“北”与“东”还有隐含的含义。
诗人为什么要写“春天树”?就是因为“北”字,北方的春天比南方来得晚,诗人在北方看到春天树,很容易想到南方已经春色满园,而李白刚好就在江南,所以诗人由景及人,很自然地想到了李白。
如果只写一句,只能表明诗人产生了思念之情,而不能表明他与李白的友情到底有多深,更妙的是后一句。
诗人为什么要写“日暮云”?因为“东”字,李白身在江东,而日暮云在西边,说明李白正望向西边,恰好杜甫正在西边的长安,这也是由景及人,李白也很自然地想到了杜甫。
杜甫怎么知道李白在思念他呢?很明显,这只是杜甫的猜想,是由己及人的写法。
这两句通过方位及相应的景物,先由物及人,引出思念,再由己及人,通过两人彼此思念,侧面描写出两人的深厚友情。
既引出了思念,又写出了深厚友情,这就是颈联的妙处。
到此为止,我们仍然会觉得非常奇怪:诗人前四句明明赞美李白的诗歌,为什么颈联又突然写两人互相思念对方呢,颈联与前四句不是脱节了吗?
我们继续读尾联。
李白
尾联,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这两句是盼望重聚,但写得非常有意思。
盼望重聚的诗句有很多:比如“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您看,诗人盼望重聚,很少会写到“盼望重聚后讨论诗文”。杜甫难道只是盼望与李白重聚后,在一起讨论诗文吗?
显然不是,李白在分别时可是盼望和他“重有金樽开”。
原因就在于前四句对李白诗文的赞美。杜甫盼望与李白重聚,不仅因为他们的友情深厚,更因为李白的诗写得太好了。
既有深厚的友情,又有相同爱好可以互相探讨,两种感情叠加,这就更增加了杜甫盼望重聚的急切之心,这是感情的叠加。
您看,前四句和颈联表面上没有关联,却通过结尾“重与细论文”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感情的叠加,写出了诗人盼望重聚的急切之心,这又反过来表明了诗人此刻对李白的思念之深。
这就是诗人独到的构思。
更巧妙的是颈联,通过方位词及相应景物,既由景及人,触发了感情,又由己及人,写出了两人深厚的友情,这也体现出了诗人炼字炼句的水平。
如果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哦。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