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它们吹得太远了……在普通人眼中,文明是有发展过程的,几千年来一步步走到今天。在洋奴眼中:洋大人是有天赋的。五百年前的原始人,能突然睁开眼睛。不仅制造了飞机火箭和蘑菇弹,还创造了千年的历史!洋大人是不可战胜的。
如果中国和欧洲一样具有“考古学”,那就很简单了。不用说夏朝,上古唐虞都已经被发现了。毕竟,时间找对就行。你挖了一个坟墓和一个金面具,就有脸说那是阿伽门农……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无限期地推进时间。你不觉得这特无聊吗?
另一个比方:特洛伊。事实上,那个地方叫特洛伊吗?我不知道,但根据荷马的史诗纪录,小亚细亚那一块挖了一座城市,所以他就是特洛伊。荷马史诗……恕我直言,像格萨尔王一样,他是一部史诗,而不是历史的信史。这里面有很多夸张之处。
而事实上,在小亚细亚的爱琴海沿岸有许多希腊殖民城市,甚至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上你怎么知道你在挖“特洛伊”?如果那就是特洛伊了。二里头就是的夏朝之都。无可争辩。
还有更多关于罗马帝国的故事。罗马有一百万人口,环境优美。你应该知道,现在的城市人口100万,再工业化后有各种先进的设备支撑,还是有很多问题。罗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例如:污水问题。现代通过雨污分流工程、污水处理厂、化粪池和机械化粪池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是这样,管道不时被堵塞……你有下水道,是吗?问题是,与高架引水渠不同,其污水排放效果受到地形的严重限制,而且还存在排放到哪里的问题。
根据中国古代的经验,经过三四百年的运作,拥有一百万人口的北京城“水都是苦的,咸的”,整个城市都散发着恶臭此外,罗马恐怕持续了不止三四百年吧?
此外,罗马的1亿人口是如何养活的?没有玉米、土豆、红薯,还要美美地吃面包和肉?最重要的是高卢和伊比利亚没有大规模的开垦。罗马靠玩杂耍养活1亿人?
因此,实际上是现代的先进文明。非要被吹嘘为领先时代数千年。最后吹远了,并遭致了一个强劲的反弹,被人认为是错误的。当然了,说都是假货,这属于哗众取宠,但是你们先开的火车……
再一次,我没有说西方现存的纪念碑和历史人物是假的。我说过,西方考古学的态度是开满火车的文字。例如庞贝:庞贝城有明确的历史记录(甚至包括对罗马海军救人现场的描述),有出土文物证明其年代,还有明确的指向庞贝城的文物。
可特洛伊没有。因为你既没有挖掘出任何文物,也没有《荷马史诗》以外的信史。小亚细亚不只是希腊城市的所在地。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能是特洛伊?克里米亚的古希腊遗址是不是?
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的夏朝,二里头在这里没有明确指出一个叫夏的朝代定都于此,中国考古学界还没有得出结论,如何用史诗作为历史来证明文物?
再说中国史。即使是到了中古时期:英国威廉一世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时期始于公元10世纪,中国相当于宋朝。宋代有哪些史料?
陈傅良,南宋人,曾经说过:“这一朝代的国家文献有历法、记录、官史、重要会议、国令、典籍、数百个部门的特定指挥和典故,还有三代以上的宝训;而数百部小说、私史、官状志铭和碑文是不可胜数的。”
中国古代史料并不是只有后代才能编纂。无论是庙堂还是知识分子都非常重视当代史的编纂。以体裁来分包括:1、起居注。即生活笔记。从太宗到宋末,300年来,基本上一直在延续。
2、时政记。君主和大臣讨论的军政问题记录。“每月封送史馆”。自太宗(983年)起,历代皇帝的军政记录一直没有被切断。3、日历。时间顺序法。囊括诏书、传记和公文等。内容众多,仅高宗36年间,多达1000卷。
4、实录。与日历类似。区别在于更侧重于作为史籍归纳。5、国史。也称国史。人物志。先三代150卷。仁、英宗120卷。神、哲、徽、钦宗350卷。国史也是宋史编纂的重要依据。这还不包括私人修史。如:《资鉴长编》、《东都政略》及《年要鉴》。
按照庙堂内容来区分。基本史料共分17类,含:皇室制度、妃嫔、音乐、礼仪、公服、礼制、瑞邑、运历、儒家思想、官职、选举、饮食、刑法、军队、方域、藩夷、道教和佛教,例如:诏书、奏章、地方报告等。800万字。
按照官民关系来区分:24类。地税、货币、户口、专业服务、征讨、城市购买、土地贡品、国家使用、选举、学校、官员、郊区社会、祠堂、礼节、音乐、军事、惩罚、经典、帝规和制度建设。470万字。
按学科关系区分。21类。天文学、律宪、地理、皇学、神圣文本、艺术和文化、圣旨、礼仪、车服、器皿、城郊崇拜、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军事制度、贡品、宫殿、食品和商品、祥符、120万字。
还有续编《资鉴》,单是注释就有70多万字。作者查阅了很多资料。除了宋代的实录和国史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典籍、历史、书籍、笔记、小说和家谱记录。以及各类《要录》(200卷)、《会编》(250卷)、《官修》等。
这并没有包括多达近1万名作者,约1亿字,1000册左右的一般性史料。含:官员信函、编年体《备要》、纪传体《谈集》、《文集》、《散佚》还有地方志。以及《公书判决》、《农书》、《营造法式》、《数学九章》……
史料不仅限于史书。通常意义上的24史只占中国史料的一小部分!举个例子。研究宋史的人如果想研究“婚外情”这个话题,可以上至诏书(指《宋诏集》),下到街上讨论(指《两宋方志》或《宋人文选》中的“风俗”部分)。
中间还可以查官方的审判过程(指宋代的司法史料,如《明宫书》、《清明集》),以及数百名官员的讨论(指《大臣文选》),可以说整个帝国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为你记录,只要你愿意,除了现场音视频无法恢复。
好吧,如果你说中国的史料是假的,我不会说中国人在历史上追求真理的特质。即使你没有研究过考据,如此丰富的史料来源也会在不同的人和地方记录同样的事情。你就不能比较一下吗?那么,你们是如何研究西方历史的呢?
好,如果你说中国人不善于保存古老的东西。借助注释,你现在还能读《尚书》吗?即使没有注释,有一定古文基础的中国人也能理解吧?那是三千年前的一篇文章。你认为中国人擅长保存吗?
更重要的是,别忘了清朝还有一个逆天的乾嘉派。活生生修复了遗失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书籍。此前推出的《宋社要义》是清朝徐松根据《永乐大典》编撰的,而《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也被曝光。这些人除了善于保存东西外,还善于考证和求真。
在这些人的努力下,许多史料可以消除虚假,保存真实。呈现给我们的史料基本上是由他们筛选出来的。简而言之,说到历史数据,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没有什么可以与中国相比。这不是盲目的民族自豪感。
在传统史学中,官方史书被称为官方史,民间史料被称为非官方史或杂史。历史研究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就是以正史为背景,查阅、比较各种史料,还原历史面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史记》是官方的历史。
《战国政策》和《战国家》是杂项的历史。仅凭《战国政策》和《战国家书信》是完全不可能理解战国历史的,但只有通过《史记》才能大致了解战国历史。然而,《史记》中关于苏秦的记载却存在许多矛盾。
与下一次战争的国家政策相比,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史记》中关于苏秦的记载因为错误而模棱两可、相互矛盾。官史如树干,杂史如枝叶。中国正史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中原历史提供了一个主干,也为与中国有交往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外国提供了一个主干。这就是正史和杂史之间的关系。
发表评论